提示:点击上方"美国中文网"↑订阅本微信推广平台
苏思纲(Scott D. Seligman)在华人博物馆的新书读者见面会
昨天下午,著名美国历史学家、中国专家苏思纲(Scott D. Seligman)在华人博物馆举办了其新书读者见面会。他的新作《堂口混战:纽约唐人街不为人知的罪恶、金钱和谋杀》(Tong Wars: The Untold Story of Vice, Money and Murder in New York's Chinatown)揭露了19世纪末到20世纪30年代纽约唐人街堂口不为人知的黑暗一面。苏思纲毕业于普林斯顿大学历史系,拥有哈佛大学硕士学位。集作家、史学家、汉学家和外交家多重身份于一体。他曾经写过三部关于美国华人和中国的著作:《第一个亚裔美国人:王清福非凡的一生》,《梅氏三雄》和《中国商业礼仪》。《堂口混战:纽约唐人街不为人知的罪恶、金钱和谋杀》
苏思纲介绍,在《堂口混战》的准备过程当中,他查阅了大量的历史数据、史料新闻和国家档案等资料,将一段纽约华人的历史再次客观地呈现出来。他说《堂口混战》读起来会像是一部真实的犯罪纪实小说,作为历史学家的他所希望的是正面直视历史,不管真相是千疮百孔抑或夺目辉煌,都不应该随着时间的洪流被有所修饰。此书中就深刻地反映了一个世纪前早期以农民或低廉劳动力身份赴美的华裔到纽约后在鸦片、赌场、妓院间维系生活的真相。20世纪初,安良和协胜在纽约唐人街最为活跃。翻看历史我们可以发现,安良堂由著名旅美侨领司徒美堂到波士顿后建立,其最初的旗号是“锄强扶弱,除暴安良”;而协胜堂更是由孙中山亲笔提名牌匾,同时也为推翻满清政府在美国筹款支援。除此之外,纽约活跃一时的华清帮创立初衷则是为了抵御种族歧视,为对抗各项针对移美华人的不平等政策而成立的组织。著名旅美侨领,安良堂创始人司徒美堂
图片来自网络
由此可见,所谓的纽约唐人街帮派在成立初期都不曾想到他们会和华埠种种地下活动联系到一起。可又是什么样的历史原因和社会条件促使不同的华裔帮派渐渐脱离轨道、偏离其初始旗号的呢?说到堂口,不得不提“唐人街”这块滋养了众多帮派的肥沃土壤。美国的唐人街是最早的旅美华人移民社区。它出现于19世纪末,也是美国历史上西海岸反华运动和 1882 年联邦政府排华法案直接产生的结果。在19世纪70年代间,第一批来自中国广东省的华工受到西海岸白人劳工的极力排斥,美国国会随即于1882年通过了排华法案。在排华法的制约和美国社会不予接纳的情况下,一些华人移民只能把自己圈在一个与外界隔离的小区域内,这也就逐渐形成了东西海岸的唐人街。
图片选自《Chinatown of New York》by Wendy Tam
由于早期移民多数不通英文,缺乏美国社会所需要的专业技能,再加上当时美国主流社会的排斥,很多的华裔只能依附于唐人街的小型社会,在一个封闭的环境中继续着中国传统的社会习俗。一百年前的中美两国在社会体系上有着天壤之别,生活在唐人街的华人们拉帮结派,用依附于帮派的形式延续着中国传统的集体生活方式。久而久之,滋养出不同堂口和帮派涉及鸦片贩卖、赌场经营和妓院控制权等一系列黑暗行为的争斗。由此可见,美国唐人街帮派的发展在缺乏美国政府的重视和管制的条件下,渐渐偏离了它们“锄强扶弱,除暴安良”的初衷。苏思纲告诉我们,《堂口战争》不仅仅反映了上世纪初纽约唐人街帮派间的杀戮,更能让读者了解这批最早的旅美华人和唐人街这片封闭土壤的发展史。《堂口战争》所描绘的帮派之争仿佛在20世纪30年代戛然而止。因为第二代华人渐渐走出了华埠,他们在接受了美国主流的教育之后不再需要依附帮派的力量,他们所希望的是脱离其成长的封闭社区,加入美国中产阶级的队伍。放眼全美,无论是曼哈顿的小意大利,或是洛杉矶的小东京,在步入二十一世纪之后,都难以挽回颓势,最典型的地域特色也慢慢随着族裔被主流社会的同化而消失。虽然100年前的纽约华埠和今天Google Map上的华埠地图不曾有太大的变化,但是唐人街的氛围和功能却已早不相同,或许它最终将追随小意大利和小东京的后尘,将逐渐被富有现代气息的新移民社区所取代,或是融合美国的主流社会,将老唐人街的文化重新修饰一番。但不管怎样,这或许都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而曾经的堂口之争也一定会在此留下他们的历史印记。纵使周围早已高楼林立,但华埠依然像一百年前那样不曾改变。
图片来自于Google Map
(转载请注明美国中文网)
微信号:美国中文网
长按指纹扫描关注“ 美国中文网”
点击左下角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