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小留学生难融入美高校园原因究竟何在?为了这个问题,一些美国高中也是操碎了心!

2016年07月17日 美国高中生


融入新的校园环境本身就有难度,更不用说对于千里之外赶来求学的中国学子。


对于16岁的Lydia Hong来说,在马里兰州Bullis School 求学经历中最难忘的事情应该是被推选为学生会的班级代表。

 “我没想到自己会被选中,因为参选的加上我一共有6个人,另外5个女生都很受欢迎。”这名来自北京的10年级学生回忆2015年学生会选举时说。“当时我演讲完之后,每个人都为我鼓掌。他们对我说:‘你在台上的表现很可爱’。”


在演讲中,Hong坦率的道出了作为远离父母在美高独自生活的中国新生经历的心路历程。过去十年中,越来越多的中国孩子步入了这样的生活。美国国土安全局统计,自从2005年开始,来自中国的中学留学生大幅增长,目前在美国中学有38089名中国学生,其中95%进入了私立中学。


Bullis School是华盛顿特区城郊的一所私立走读学校。这所学校也见证了中国小留学生的增长。2007年,学校只有2名中国留学生,到了2015年,这一数量增加到27。Bullis 只是见证了中国留学生增长的美国私立学校的其中一所。自从美国公立学校严格限制留学生数量之后,私立学校接收了越来越多的中国小留学生。根据美国独立学校联盟(NAIS)的数据,2005-2016学年,有558所会员学校招收了国际留学生,而到了2015-2016学年,这一数字增加到740所。(NAIS一共有超过1500所会员学校。)NAIS副会长Myra McGovern称这一增长大多来源于中国留学生。



对于美高的中国留学生而言,最难的不是语言障碍或者说对美式教育的适应,Bullis 的中国学生说,在它们的美高生活中,最困难的是融入。很多留学生都只跟中国学生交往。


Hong在选举中取得胜利一部分也归功于另一名中国留学生——17岁的Thomas Liu。Liu之前也是学生会的班级代表,现在是 Bullis的一名11年级生。他鼓励 Hong赌一把,将自己在美高一年级的经历讲出来。“这么棒的主意是我建议她的。”liu笑着说,“我选举的时候也是,讲述了自己刚到美高时的孤单和悲伤,然后他们就都投票给我了。”很显然,这个策略成功了。 


“我真的很努力的在融入。”Liu讲述自己来到美高的前几个月,“费尽心思的融入。”Liu回忆自己试着理解电视上播放的足球赛,问别人“那是美国队,是吗?”、试着理解美国幽默(“就那个Knock-knock的梗,我从来没有觉得好笑过……”)“有时候,为了融入,你觉得好像在推销自己。”他说。


 Bullis 这样的私立学校也认为,只有中国留学生真正融入美高校园,才能实现他们来此的目的:说好英语和适应文化。为此,Bullis以及越来越多的私立学校决定限制接收中国留学生的数量。他们规定的比例是10%,有些学校是在10%到15%之间。“如果学校里都是中国留学生,他们真的很难体会到美式文化和生活。”McGovern说。


 美国康乃迪克州的私立走读学校The Woodstock Academy也是如此,2009年学校的国际生项目只招收了3名中国学生,现在增长到90名。学校说希望将中国留学生控制在8%到12%之间。中国留学生中的75%住在寄宿家庭,剩下的住在配有全职宿舍管理员的改造房中。这也是越来越多的走读学校开始采用的住宿方式。




 The Woodstock Academy的招生主任Amy Favreau说,中国学生的刻苦和用工给她留下极深的印象。“他们学习真的非常非常努力。这一点很让人欣慰。”不过她还说到,为了让中国学生交到美国朋友,自己和同事也费了很大功夫。“他们不需要人提醒去学习。但是很多时候,他们更需要你提醒‘你应该去参加社团’或者‘你该试着做点别的事’。” Favreau认为课外的活动对于学生未来发展很有必要。“他们的目标是在美国上大学,那么他们就需要展开各种社交。”


不过,并不是所有人都认为中国留学生数量多是难以融入的障碍。加利福尼亚州的私立学校Arroyo Pacific Academy的学生中,70%都是中国留学生。该学校的招生主任 Robert Nguyen认为,周围有中国的小伙伴陪着,很多中国学生更愿意表现自我。六七年前,当学校只有5名中国学生的时候,他们只跟彼此交朋友。他说,那时候中国学生群体太小了,每个中国学生都感觉自己太明显了,一旦引人注目就觉得很不舒服。但是现在,在课后的社团中,中国学生都说有了归属感。


同样,Nguyen 也承认,并不是所有的中国学生都愿意融入。一些中国留学生根本没有把来美高上学当成一回事,因为他们过来只是因为家里经济条件非常好,而他们的父母又察觉到这些不上进的孩子在压力山大的中国学校根本毫无竞争力。



Bullis的招生主任助理称,目前学校对中国学生的筛选项目进行的并不顺利。


有一次该学校的招生团队通过电话面试了一名学生,最后却发现秋季来上学的却是另一人。另外,在寻找住家的问题上也很头疼。在2007年Bullis 只有两名中国学生的时候,其中一个住在校长家中。国际学生服务处主任 Anita Havas说这些年来,他们家寄宿过十几名中国学生。现在她也是 Hong 和另一个来自于北京的中国女孩的住家妈妈。除了一小部分中国学生住在自己认识的人家中,其他Bullis的中国学生都入住了寄宿家庭。不过这一现象很快就要改变:为了安置不断增长的中国留学生,Bullis的校董事会在20年规划中决定为中国学生建一所宿舍。


为了让中国留学生融入,Bullis的管理人员也是煞费苦心。Havas 说中国学生总是喜欢抱团。为了鼓励跨文化的交流,Bullis开设了同伴帮学的项目以及新生旅行。尽管也有学生参加足球队或者戏剧表演,不过大部分中国学生还是会在午餐时抱团出现。


去年秋天, Hong参加了更多美高的活动,她说从没想过会有这些经历。作为班级代表,她必须要参加学校的返校舞会。而且,为了完成她的职责,她还参加了第一场足球赛。“真的很有趣,”她说,“我不太懂足球,但是我很享受和美国同学一起尖叫和吃热狗。”


在所有的中国学生中,Havas认为Hong 是融入相当成功的。 Hong说起初她发现很难和美国同学找到话题,因为她并不了解美国文化,直到有一天,她在学校发现一个女孩穿着一部热播美剧的T恤。


这个女孩是Maggie Whatley,16岁,后来她们成为了朋友,互相分享电影或者电视剧,他们都很喜欢《神探夏洛克》的主演Benedict Cumberbatch。之后,她们经常一起在周末过夜,去年,Hong想家的时候,Whatley 还策划了一场生日派对作为惊喜。


 Whatley 承认,她很少会跟中国学生成为好朋友。她的很多美国朋友都对和班级以外的中国学生交友不感兴趣。“我感觉很多人不和美国同学交谈,因为他们担心自己不懂对方说的内容,或者担心交谈变得无趣。”Hong 说她很羡慕Whatley 和另外一个美国朋友。“他们有自己擅长的东西,充满激情和好奇心。这些在中国学生身上不常看到。在中国我们学习的都是相似的东西,很少有机会选择自己所感兴趣的。”




 Hong 说,她大部分的空闲时间会和其他中国学生出去玩儿。 Hong、Thomas Liu、Michael Liu还有两个中国学生经常一起吃午饭。她们有自己的微信群,在群里讲一些趣事儿或者计划周末的出行。出行的大部分时间是看电影或者吃中餐。很多中国学生说,来到美国之后最想的是父母,其次就是中餐。


“我们知道这周围的所有中餐馆。”Michael Liu说。


 Hong和她的中国朋友在美高的经历,可以说是中美关系的微观演绎。尽管中美之间的差异明显,但也不是不可逾越。比起她在美高所学的课程,相信在美高的双文化经历会更令她明白:友谊是强迫不来,只有双方互相理解和认同,才能建立一段良好的关系。



美国高中生原创翻译,转载请注明出处。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获得免费评估选校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