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行业之“殇”

2017年01月24日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用一双产品的眼,看见了传统行业的一些“殇”。


作者:小平哥


互联网的壳


16年中旬


带着一些期许,从2k多公里之外来到了一家中型券商的互联网金融团队,期待着大干一番而且在这里建立UED团队。


然而,第一次梦摔碎的时候就是很疼的。


很清楚的记得在第一次产品原型Demo的会议上,信息技术部的A长当面给我撒了句“在我眼中没有产品经理,只有项目经理”的调论;当时一方面是觉得人可以无知到打自己的脸还感觉不到疼,当然更严重的更深刻的是认识到这里的一股“封建“思想,也就是传统行业的通病-只要扛起一杆“互联网口号”的大旗,就向全世界宣布:我们要开干“互联网”这块沃土。


混迹1个月后,发现在这里连使用“互联网思维”装逼的人都不多,更何况提以“用户体验“为中心的产品设计,以及“用研”这种渗透认知用户的理论方法。一切都要从零开始,只有互联网模式的壳,大家都在互联网的边界上游荡、探索和寻找。


从0到1的方法论


2个月后


我看到在这里做互联网的现状是:没有自主开发,没有需求收集和分析,没有产品原型甚至都没有UI设计,更别谈体验设计下的交互和视觉了。有的只是信息技术部的几位项目经理和几家蠢蠢欲动的外包公司,这确也是传统行业做互联网的“潜规则”-以卖方市场的思维去做标准化的产品制造,也就是你常常看到的基本长成一样的交易、行情以及其他相关低频业务办理,以至于行业的产品同质化不断刷新高度。


在现状如此和资源稀缺的情况下,也只能从最基本的方法论做起了,至少应拉开那样的架势融入点互联网基因氛围,一来就是建立需求说明书(PRD和需求收集卡),二来就是产品原型、交互规范和竞品分析要有,还有就是借助外部力量来建立UI设计规范,至少要把互联网产品设计的流程拉通,从需求到视觉产出这几个环节要贯穿起来。


当然从0到1的过程也是比较困难的,我也很清楚的知道起步阶段还是做做X型产品吧。一是团队可以摸索学习点基本的互联网产品理论知识,至少在做产品前学会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 在什么场景下为谁解决什么样的问题,带来什么样的价值

  2. 关于再小的需求问题都一定要想的够细致,为什么要这样做而不那样做,多问几个为什么

  3. 至少要掌握Axure、Xmind等几样工具,在画原型之前要非常清晰的用思维脑图将信息框架展现出来,原型上的交互注释要足够的明确

  4. 清楚的知道优化产品的基本流程,从需求调研、功能数据分析到重构产品框架和信息层级,确定一致性视觉并用产品色表达产品定位。

  5. 学会总结和永无止境的自我脑补,以前填过的坑就尽量不要再去跳了,跟上互联网知识的更新频率


二是,对产品设计有个基础概念后再去打磨Y型产品,从1延展到N的过程就相对比较畅通了。


无技术,不产品


6个月后


我们在微信上去探索了一款基于微信公众号的强产品型平台,产品上线后用户体验的问题也被暴露无疑,遇到的最大一个问题是:这个平台是多家外包服务商联合来开发的,所以系统间的无缝交互体验做得很差,在交易层级上的路径和交互过长过多。另外还有一个问题:缺少多账户整合和单点登录,也就是大家所谓的“一户通”平台(通过将用户所有的账号挂在一户通号下面,前端接入用户的社交账号、手机账号等实现账户整合、资金视图展示以及账户分析等应用的延伸)。当然,第一版上的前端稳定性和访问速度也相对较差,归根到底还是开发质量的保障和自主开发实力的增强是个棘手问题。


无技术,不产品。这也是传统行业的一种硬伤,薄弱的自主开发力量,大部分都是以“丢需求”的方式外包化,但技术绝对是产品最坚强的后盾。


三分产品,七分运营


8个月后,我们开始碎片化运营


一款成功的产品都遵循了二八定律,即20%的靠产品设计,80%的要靠产品运营。好的产品是运营出来的,在运营的过程中不断挖掘和反馈用户需求,提取这些因素注入到产品的优化迭代中去,打磨2.0、3.0……


而传统行业最缺少的内容就是“懂”用户,真正的去关心和认知用户,缺乏和用户打交道的经验。


  • 内容运营不是简单的发流水式的图文,需要思考叙述的口吻、字体、字号、颜色、排版、情感设计、互动设计等;

  • 活动运营更不是为了活动而做活动,需要设计一套相对完整的活动方案包括流程设计、原型设计、目标与预期等。


前面之所以说是碎片化运营,就是我们缺少运营体系的规划、指标的量化和效果的评估。


去年,我们有个运营计划是新增10万微信关注,具体如何将这个指标进行拆解和量化落地,就是运营体系规划的核心。比如10w=12*月均自增长数+(均值2%的有效转化率)*(x次主题活动)*(用户基数)-12*月均自取消数,当你把指标量化后再去与产品经理设计全年的运营计划就简单很多了。


当然,还有每次对主题活动运营的效果评估,包括前期指标(新增数、传播量、转化率、CPA等)和后期指标(用户反馈、留存、流失等)等。


其实,还有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小团队如何保持充满活力的小运营?也就是如何通过低成本将运营的价值最大化,最大可能的与你的用户互动,最有力的将枯燥无味的功能介绍传递给用户?


答案就是情感化运营,在你所有的运营方案里注入用户立场的情感,包括幽默、安慰、关怀、温暖、成就等等,将你的用户当作你的朋友,一封有情的书信、一份生日问候、一条幽默段子、一个小的互动都可以让用户感知到你。


小团队与抠需求


10个月后,需求开始膨胀起来


有来自对同行调研的,也有来自外包服务商推荐的,但是缺少通过用户需求反馈和分析得出来的,传统行业的普遍现象就是大boss就是产品需求的最大提供方。很多大boss都会急着证明产品商业价值的增长空间,增长达不到预期,就会加许多可以变现的功能甚至加上整个业务线,以至于需求的快速膨胀。


曾经看过纯银的一篇文章《小团队与抠需求》,很赞成里面的一个观点:


产品发展起来,真正杀死小团队的不是业务成长,而是亢奋带来的需求膨胀,以至于产品一身的病。


任何一款产品绝对都是从最核心的需求做起的,然后一步一步的把它养大养胖的,在这个过程中去运营用户和迭代体验,很多的变现需求也是在这个过程中去渗透的,同时给用户带去惊喜的产品体验。但是有些功能需求是需要慎重选择,而不是一味的增加堆积需求,至少要遵循产品价值观和尊重用户。


传统行业更应该学习小团队,学会抠需求。


坚持小的创新


12个月后,再回头去看看


在与国信、中信的同仁聊到券商等传统行业的互联网转型时,大家都觉得大创新很难,难的是思维模式的转变、组织框架模糊、资源的持续补充,传统行业更应该坚持小的创新,局部突破,珍惜打造的互联网品牌形象,珍惜最初的产品价值观。


这一年,看到了传统行业去突破互联网壁垒的努力,无论是产品导流、交易成本还是流量变现上面都做了不同的尝试和探索,但是更多的是看到了在这个过程中的一些“殇”:


  1. 扛起了一杆大旗,却只有互联网的壳

  2. 缺乏基本的互联网方法论,仍以卖方市场的思维干标准化的产品制造

  3. 无技术,不产品,薄弱的自主开发力量

  4. 依靠仅有的碎片化运营,缺乏懂用户,缺少真正的关心和认知用户

  5. 需求的快速膨胀,以至于产品一身的病


这一年快过去了,你和我一样都扛过来了,期许明年的“殇”少一些,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完。

 

作者:小平哥,国内券商互联网金融产品负责人。

本文由 @小平哥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点击“阅读原文”下载APP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