阔别北京 3 年,2016 年 12 月底,我借着圣诞假期,回了趟北京——一个我曾经生活过 20 多年的地方。
奥克兰直飞北京的航班凌晨 4 点降落首都机场。走出机舱的一霎那,一股浓烈的煤烟味儿扑面而来——我知道,真的到家了。这个味道,与我曾经数次从各地返回北京时候闻到的味道,一模一样。
图:凌晨四点的首都机场 T3 航站楼
这个时候显示 pm2.5 是 376(顺义区),严重污染。相比 2016 年 12 月初几次剧烈的雾霾天气,你可能会认为 376 并没有很高。可是 376 这个值,在天气预报的描述是“天气晴朗”。
果然,到了早上 10 点,天逐渐晴朗起来,也有了蓝色的迹象。
图:西三环
雾霾并没有减轻。
在北京呆了几天之后,我承认,这种想法更多是因为心里的害怕。如果你想象一个体积不变的肺,这几年日日夜夜都在吸霾,即使是以后每天 pm2.5 从 500降到 250,那每一口呼吸其实也都在加重它所能承受的。而且对于儿童来讲,这样的伤害,是不可逆的。
图:2016 年 12 月 31 日的长安街,下午 4 点半
图:2017 年 1 月 1 日的西四环,上午 11 点半
是的,我的恐惧,就这样从 2016 年蔓延到了 2017 年。
然而,戴口罩的人却不多。
虽然确实比三年前我离开北京的时候要多一些。
保守估计,路上戴口罩的人差不多 3 成,晚上感觉会多一点。
更多的是,你完全不忍心看到的景象:
一大批中学生说笑着穿过马路,没有戴口罩……
一个 2,3 岁的小朋友被妈妈抱着下车,没有戴口罩……
几个白领下班走出写字楼,用围巾捂着嘴,没有戴口罩……
两个小伙肆无忌惮地吐着烟从你身边经过,没有戴口罩……
出租车司机开车窗户按着喇叭在路上拉活儿,没有戴口罩……
还有在地下通道入口卖着假 3M 口罩的小贩,没有带口罩……
图:五棵松卓展
听到的大多数“不戴口罩”的观点是:
“
口罩并不能完全阻拦雾霾,而且一天也不能随时都戴着口罩。
”
口罩更像是外化的心理安慰剂,对于雾霾来讲,降低的作用是明显的,但是却是无法根本上隔绝。
右侧是我在室外使用了 2 天(8 个小时左右)的口罩,对比一下左侧的新口罩,右侧明显有一片黑色物质。
雾霾让我们隐居室内。
以前一直在北京不觉得,离开三年就发现楼建得真快,可笑的是雾霾让一切的活动都变成了室内活动。
但凡是约见家里有小孩儿的朋友,基本都改约在了别人家里——孩子离不开大人,孩子也得尽量躲在屋里。看看周围很久没有出过门、3 岁以下的小孩真是不占少数。
但凡是约见可以出门的朋友,基本人家都约在了商场里面——地下停车场或者地铁能够直接到达商城。
一切,都在避免暴露在室外。
“所以怎么移民?”
因为我常居新西兰,这是我最近被问及最多的问题。
其实是无解的。
之所以无解,是没有办法给出一个统一的答案,移民是好,或者不好。
没有移民的家庭,每年冬天带着孩子,近的去河北张家口崇礼那边躲霾了,远的去海南深圳甚至出国,每家都有每家的办法。
图:2017 年 1 月 5 日崇礼的“蓝天”
没有移民的单身人士,一些对国家的治霾口号信心满满,憧憬着天能重新蓝回来的那天;一些比较激进的就在朋友圈发表大段的不满观点;更多的是无奈,不相信,却无能为力。
呆在北京,每天都有惊喜。
天气预报说明天有风雾霾会消散,风竟然没来?!
天气预报说风还有两天就到,结果没刮风却下了小雪还是一片脏兮兮?!
市空气重污染指挥部发布橙色预警,等天终于晴了不到几小时马上就解除限行、解除停产限产、解除一切应急措施?!
图:2017 年 1 月 8 日 短信
这样的惊喜,其实是在消耗着很多人,于是在被消耗很久的今天,你能看到的大部分人对于这件事情变得麻木,变得无所谓,变得不再同情,变得不再激进,竟然,变得“笑口常开”。
离开了北京,才发现,留恋一座生活了这么多年的城市的原因,竟然也只有家人和朋友而已。
推广
如果您有任何问题,可以在微信里问逸居,或者写邮件给逸居:[email protected],逸居会咨询专业人士集中为您解答。
了解更多详情请扫描逸居官方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