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个名只为更吸引你,中美两国高校对此都不遗余力

2017年01月20日 TTL星腾科高端留美


前段时间,又一所美国高校要把自己的名字从“学院(College)”改成“大学(University)”的消息刷屏了网络。这所最新更名的学校是美国北佛蒙特大学,最值得一提的是其改名的理由相当“纯粹”:只为了吸引中国留学生。

美媒报道截图


事情是酱紫的:北佛蒙特大学由两个州立学院合并而成:林登州立学院(Lyndon state college)和强森州立学院(Johnson state college)。按照原有学校的名称,新学校本可以顺理成章地叫“美国北佛蒙特学院”。然而,据说学校参加改名投票的500位教职员工和学生中,60%的人选择了“University”。校方对此解释了很多,最引国人争议的是“College”不如“University”名头响,不利于吸引国际留学生(特别指中国留学生)。要知道,中国留学生可是能付全额学费的。


此消息一出,网上各路吃瓜网友又立刻炸开了锅:我靠,这不是明摆着说我们钱多人傻吗?



我们留学生花自己的钱去留学涨知识怎么了(有钱人是有,但星小编我只是个搬砖的),我们没偷没抢,勤劳挣钱。至于说到改名是为了吸引更多中国学生申请就读,这就见仁见智了,大多数人不会草率地因为名字选择大学,就比如如果有一天普林斯顿大学改名成“旮旯school”也同样会有千万申请者挤得头破血流。而在中国的话,每年报考大学的时候大家都会看到网上“‘中国N所野鸡大学名单,千万别报考”的新闻,相信聪明的童鞋们只会越来越明智。按你胃(anyway),适合自己的大学就是最好的大学!


下面我们就来扒一扒中美两国高校在改名上的那点事儿。高校改名的情况主要有3种:


第一种:College(学院)— University (大学)


College(学院)和University(大学)这两个字的区别广为人知,University是高等学府的最高级称谓,可以囊括College或者School,而College的规模一般都比较小。从学院升级到大学,那逼格就直线上升了,更“高大上”了有木有~这点对中美两国的高校来说,都是一个道理。这也导致了许多高校从小规模转型到综合型大学时面临改名的必然选择——而名字就是学校的品牌,绝不能随随便便更改,所以从“College”升级为“University”是最为常见和不容易失去品牌效应的改名办法了。


这种改名在20世纪初到中叶,美国高等教育飞速发展赶超欧洲的时候特别流行。并且联邦政府对改名也没有什么硬性规定。这点上,可以从哈佛大学的改名上一窥究竟:

哈佛大学其实本名并不叫“哈佛”,而是“New College”,因为建立大学的是最早到达新大陆的一批英国移民,而且其中大部分是剑桥大学的校友,所以他们也把当时的校址——波士顿郊外落脚处称之为“剑桥”。直到1639年,这所美国最早的大学的第一任校长哈佛先生逝世,把一半积蓄和全部存书都捐赠给了学校,学校才更名为“Harvard College”。后来随着学校的不断壮大,特别是20世纪以后,哈佛学院从最早的神学院、文理学院、医学院发展成今天的囊括商学院、教育学院、甚至工程学院的综合性大学,统称为“Harvard University”。


而在中国,高校的改名热始自上世纪 80 年代,在此之前,高校名称多模仿苏联,综合性大学较少,大部分是各部委下属的专业院校,校名多为“地名+专业”,如北京钢铁学院、兰州铁道学院等。中国高校大规模改名基本都是由“学院”升格为“大学”,如:北京政法学院更名为中国政法大学,北京地质学院更名为中国地质大学。并且不可否认的是,这样看起来逼格提升的改名的确在中国高校招生中起了不小的影响。比如北京商学院更名为北京工商大学,改名后有一年在某省竟然创下了近630分最低录取线的夸张纪录。


而近年来“改名热”的浪潮尤其集中在一些师范类院校,比如烟台师范学院更名鲁东大学,赣南师范学院更名赣南师范大学。(在师范生报考率日益走低的形式下,师范院校招生困难:我才是最需要通过改名来提高招生的。师范院校改名转型成综合大学是为了更好地生存下去)


第二种:拗口的长名字— 朗朗上口的短名字


另外一种常见的改名则是从拗口的长名字改成朗朗上口、简单易记的短名字,消除歧义,比如说“阿拉巴马理工学院”改名为“奥本大学”,奥本其实就是学校所在城市的名字,可是和“阿拉巴马”这个传统上的南方穷州拉开了距离,听起来更加高大上。也比如说中国的“四川联合大学改名为“四川大学”,“北京广播学院”改名为“中国传媒大学”。


第三种:性质改变引起的改名


最后一种则是学校完全改变了性质,比如“丹佛汽车和柴油学院”,一听就是个职业技术学校,后来被某牟利型教育集团收购,而成了“拉斯维加斯艺术学院”,完全不是原先那盘菜了。


在中国也有这样的情况,一些学校合并之后重新命名,学校的性质也随之发生了改变。比如“中国煤炭经济学院”改为“山东工商学院”,弃煤从商了这是,也让广大老百姓知道了,原来它不是在山西那旮旯里混的,而是在山东哪~


在美国,最可笑的是有些学校改来改去又重回起点,比如乔治亚州的Augusta学院,1996年更名为“Augusta州立大学”,短短六年后不知为何又改为“乔治亚皇家大学”,后来可能还是觉得不符合自身形象,2015年改为August大学。而在中国,改名潮中悲切的是也有学校失足落水。最著名的是西安公路交通大学改名长安大学,这个民办气息十足的新校名使学校声望一落千丈,改名前录取线超出一本线 70 分以上,改名十多年,录取分数仍远低于原有水准。


    究竟为何   


中美两国的高校在改校名的事上不遗余力,为哪般呢?要说根本原因,那当然谁都是“向‘钱’看”!


2015年,超过32万名中国学生在美留学。同年,美国NBC援引一份调查数据表示,从2013-2014学年,仅中国留学生就为美国经济带来了268亿美元的收入,是美国国际教育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美国国际教育的经济贡献中,几乎1/3都是中国学生贡献的。


一些学校出于教学水平提高、学科数目增加、学位级别提高等原因,申请改名无可厚非。但是为了改名而改名,它们也是蛮拼的,高校改名花费不菲,学校名字改动还需要向相关机构报备,需要准备新的市场材料与宣传材料等等。但对包括北佛蒙特大学等在内的众多美国高校来说,现在改名花点钱算什么?与广阔的市场前景和长远利益比起来,眼下这点血本钱已经算是微不足道了。


中国社会舆论存在着“以名识校”的问题,一所高校,从学院更名大学,办学质量并没有变,可当年的招生就可能提高录取分数好几十分。比如原武汉纺织工学院1999年在湖北招收理科生352人,第一志愿填报仅148人,达到分数线的才37人;但在更名武汉科技学院之后,生源则逐年攀升,分数线也是节节升高。一些热门沿海城市的普通大学更换了“高大上”的名字,虽然在本地仍然没有什么吸引力,可是到了外地,一所二本学校的录取分数线比一本线还要高出许多。


对于学校来说,除了招生上的好处,还有体量的扩张。职业技术学院在资金投入、专业建设、实验设备、师资力量上的确和综合性大学存在差异。学院升为综合性大学,平台更大,能获取到的资源也更多。


但是,这些由“College”改成“University”的中美各大高校,改名真的能满足学生对追求更高学术水平的需要吗?星小编恐怕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了······





往期推荐


他们将用最美国的方式,陪伴你度过申请前的学习生涯……

连续三年,被哈佛、芝加哥、耶鲁录取,对我们来说也只是结果而已……

冬天就要来了夏校还会远吗,申请夏校你准备好了吗……

春天就要来了夏校还会远吗,申请夏校你准备好了吗……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