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快期末考试啦!很多孩子又该很头疼了!因为,又要写作文了。
不过也不要慌,小微已为众学子们整理了一篇写作中要注意的一些规则,赶紧来看看吧!
家长们赶紧为孩子收藏吧!
1、标题要一眼看出与主题的关联
作文如果是自拟标题,那么拟题的第一原则是切题,即切合主题或话题,其次才是简练、有新意和有文采。
而文章的切题就要重视审题,审题决定了文章的立意,也间接的决定了文章的结构。而审题也不像很多人以为的没有技巧。
1.弄清题目所提示的题材范围,确定写作体裁。
2.审清题目要求,确定文章范围。
3.审清题目“题眼”,确定文章重点。
4.审清题目因素,确定文章内容。
5.审题目的“要求”和“注意”。
2、文章的首尾段最好都点题
点题形式多样。
既可以点出完整的主题(或话题、标题),也可以点出主题的关键词,还可以把主题稍作改动但保留其关键词。
例如,作文《你我走过的日子》开头:“窗外的雨,淅淅沥沥下个不停,我原本平静的心,泛起了涟漪。我不禁想起了小时候住在外公家的日子,想起了外公你陪我度过的快乐日子。”
如果首段较长,那么点题的最佳位置在该段最后一句。
因为首句点题有时会让人觉得肤浅,段中点题又不易让老师看到,而末句,既有前面的铺垫,又易引人注意,所以是点题的最佳位置。
有些记叙文(特别是小小说类的)开头可以不点题,但结尾一定要点。
如作文《一道风景线》的首段才一句话:“母亲下岗了。”它并没有点题,但末段点题了:“人们常说,世上有一部书是永远写不完的,那就是母爱。如果说这世上还有一道最美的风景线,那不是别的,就是母爱!”
当然,点题不仅可以在文章首尾,也可以在文章中间。这样可以使文章一直处于紧扣主题的状态。
3、立意不但要明确,而且要正确
很多学生并没有把“立意”、“审题”放在心上。大部分人只是粗略的看一遍题目,确定下大致的主题,就开始构思文章。并且对文章的构思也不够深入,常常是一边写一边想。
我们实际生活中,所接触到的都是一些平凡的人和事,犹如和风,犹如细雨,犹如闲云,犹如轻烟,要用小弦拉出高调是何等困难!实际上,"小"与"大"是对立统一的,"小"是现象,"大"是本质,小是大的一部分,大是通过小来反映本质特征的。立意的要求就是在平凡的基础上求新颖和讲深刻,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1、联系实际,挖掘材料的闪光点。
2、想象联想,赋予新的内涵。
3、放开眼量,提升到时代高度。
4.文章最好分成五至六段
这样可以形成“凤头、猪肚、豹尾”的格局。
首段和末段可短些,两三行即可,中间每段可长些,七八行较好。老师很不喜欢首尾各一小段、中间一大段的“孕妇肚”式分段,也不大喜欢两三行就作一段的“满天星”式分段。
首段短才能迅速入题,末段短才能突出主旨;中间七八行作一段,是因为这样长的段落能较完整地叙述事情的一个片断。当然也不能绝对化,在行文过程中,根据需要在中间两个大段之间插入一两句过渡语并单独成段,有时也会给人灵活和流畅的感觉。
5、篇幅以超过规定一两百字为宜
比如题目要求“不少于800字”,那么考生不要只写800字,而要超出一两百字,直观地说,就是要写到答题卡上“800字”标记下面四至八行。
作文字数没达到底线的,扣分绝对不只“每少50字扣1分”;字数刚达到底线的,也会给人一种“挤牙膏、凑字数”的感觉;超出底线一两百字,会给人一种内容充实的感觉。
当然作文也不必太长,不必写到答题卡的最后一行。文章写得太长会花去许多宝贵的时间,导致没有充足的时间复查前面的答案,而且在视觉上会给人一种塞得过满、没有回旋余地的压迫感。
6.题材要实事求是
也就是要写自己经历或可能经历的事情,不要写自己不大可能经历的事情。
比如,一个初中生,写发生在祖国西北边陲的故事,写发生在几百上千年前某朝的故事,写求职场上某大学生遭遇的挫折,写婚姻生活中的故事,都会给阅卷老师一个感觉——这个故事是从哪本杂志上抄过来的。
也不要照搬作文题目中的材料,因为那只能证明作者文思匮乏。可以对题目材料进行概括,然后引出其他类似例子。作文的选材其实很简单,基本上是以“我”为圆心, 以“我”的活动为半径来画圆,要能突出作为初中生的“我”对现实生活的观察和感受。
当然,写“我”并不意味着“我”所经历的一切都可写,也并非要原原本本地写,而要有取舍、有变形、有重组地写。
很多人不愿意为作文付出努力,因为他们认为作文是没有捷径的,只能看天分与积累,所以对作文一直抱着“半放弃”的状态,这种想法是错误的。
积累对于写作来说固然很重要,但是写作文也是有一定技巧的。尤其是考场作文,审题、题目、素材、结构、开头结尾都是一篇文章中很重要的部分,而这些部分,都是需要我们去琢磨,去掌握其技法与规则。
来源福州微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