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不完全统计,抑郁症在2016年已经夺去了至少8名中国留学生的生命,但更多时候,很多来自外界的声音还是会觉得,抑郁是因为融入不够好,抑郁是因为不适应,抑郁是因为承受能力不好不够坚强。甚至有的人还认为,父母都已经付出那么多财力供孩子出国,“自称有抑郁症”的孩子太不争气了。
但一桩又一桩因心理疾病造成的失控事件,正不断提醒人们,抑郁症,绝对不只是“心情不好”,而是一个患了病。抑郁症并不是不够坚强,而是因为患病,失去了调节情绪的能力,必须要靠就医和吃药治疗。有个人打比方:对抑郁症的无能为力,就像“自己永远也不可能把自己举起来”那样无能为力。
有调查显示,对留学生而言,忧郁症更容易找上他们。年纪轻轻地留学生只身前往异国他乡,难免会感到孤独和无助。抑郁这件事,绝不是患病者一个人的事,尤其对独自留学异国的学生而言,以理解、陪伴和积极治疗的方式陪他们走过灰暗时期,远比坚持学业重要。
留学生心理健康成问题
随着留学热,留学低龄化,留学生的抑郁问题也向低龄化延伸。高校校园成为了抑郁症高发的地点。据美国大学健康协会统计,平均一学年有32%的学生被确诊患有抑郁症,13.5%的学生因为抑郁症而成绩下降。一份2015年由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发表的研究报告显示,47%的博士生和37%的硕士生有抑郁症状,而近10%的本科新生表示自己时常感到抑郁,只有50%的受访者认为他们的情绪是健康的。
随便在社交网络一搜留学的话题,都能看到许多的留学生在网上发出S.O.S信号——
有的网友还分享了自己的抑郁症经历,触目惊心:
名校光环背后的阴影
在2015年,一起中国留学生的自杀案件震惊了整个美国名校圈,也让大家开始直视抑郁症的后果。
20岁的王璐畅在脸书上留下遗言:
“亲爱的耶鲁大学:我爱这里。我希望有更多时间。我需要时间去工作,我需要时间去等待新药物以治疗我的病。但是学校不能满足我这些。我承受不起离开学校一年或永远退学。璐畅上。”
约五小时后,耶鲁大学的院长Jonathan Holloway通过邮件通知全校王璐畅同学“死于自杀”。
耶鲁大学现行政策规定成绩优秀的本科生一学期可以请假十天。学生可以用这段时间交流学习或实习,弹性安排自己的时间,但是如果超过十天,那么他必须申请退学(gap year)才能外出交流或实习。这项政策不考虑学生任何的特殊情况,包括离校治病,如:癌症或忧郁症。
很多患有精神疾病的同学匿名表示——他们不得不选择隐瞒病情,因为他们害怕会因自己的精神状况被学校勒令退学并被送进医院。但是学校的政策里并没有说明,何种患病程度的学生会被送进医院或退学。所以学生为免于退学,会选择对治疗师说谎,以保学位。
健康比学业要重要
身体永远比学业重要,身体才是革命的本钱。如果同学们长期感觉自己有如下的症状,那么也许身体已经开始带有抑郁症状了:
精神运动性迟滞或激越;
自我评价过低、自责,或有内疚感;
联想困难或自觉思考能力下降;
反复出现想死的念头或有自杀、自伤行为;
睡眠障碍,如失眠、早醒、或睡眠过多;
食欲降低或体重明显减轻
这种时候就不要向父母和老师隐瞒自己的状况了,可以尝试以下的自救途经:
(1)去学校counselling center之类的地方寻求心理咨询或者治疗
(2)和academic advisor商讨办理medical withdraw
(3)最重要的,寻求了家人帮助和理解,必要的话申请gap year,休学一年
关心身边的朋友
心理学上有一个观点:很多人走向抑郁症的不归路,很多程度上都是因为旁人的不理解。
许多人一开始就对抑郁症有一个误区,认为这是不够坚强才导致的抑郁症,甚至会对抑郁的人说出类似——“世界那么好,你怎么老是一副很丧的面孔,就不能乐观点吗?”的话。殊不知,这些不经意的话,也许会将你身边的朋友再度推向深渊。
一个人的确永远都无法完全理解和体会一个人,但是请尽可能地学会“体谅”他人。当你的同学,你的朋友跟你倾诉烦恼的时候,请不要挖苦不要嘲讽,请认真对待,请尽可能帮忙。
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