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健林告别房地产,楼市再传大消息!

2017年08月12日 加拿大英豪移民






万达:只卖掉了钢筋混凝土的肉身,而留下了轻资产的灵魂!


最近,万达集团给外界的关键词是:瘦身,变现,收缩,退出......前后进行了千亿资产的大腾挪。

深夜大动作!


8月9日深夜,万达做了个大动作!


王健林掌舵的万达集团官方微信宣布:万达彻底告别了房地产!!!


距离7月9日万达把万达城卖给融创、把酒店资产卖给富力才一个月,万达就妥妥地把两家公司装上了资本助推器,剧情的反转让吃瓜群众有点措手不及。


9日深夜,万达公布了重大资产重组计划,万达两大轻资产公司——万达酒店管理公司和万达文旅集团注入香港上市公司。


8月10日,万达酒店发展复牌后,一扫股指疲弱态势,直接大涨23.28%,一度暴涨接近40%!截至收盘,万达酒店发展涨19.8%,每股报1.39港元。



看来王首富前期的辛苦没有白费,这时应该是非常美滋滋了。



目前,万达酒店拟以63亿元收购万达文化旅游创意集团(万达文旅)的全部股权;拟以7.5亿元现金收购万达酒店管理(香港)的全部股权;此外,万达酒店发展还将向万达商业出售部分海外业务。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此次万达酒店收购万达文旅的交易顺利完成,那么万达商业的募资主体会由申请IPO时的:


万达电商、万达商业管理、万达文化集团、万达百货、万达酒店建设、万达酒店发展


变为——


万达电商公司、万达商业管理、万达百货

  

万达商业IPO排名或再度生变。目前,证监会网站显示,万达商业在A股的IPO最新排名已上升至第58位,较7月份出售资产后的68名有所提升。

万达集团:彻底告别房地产! 


作为中国知名民营企业,万达一直都是焦点,从不缺乏话题和流量。


万达不是把酒店和万达城都卖掉了吗,怎么又装进上市公司?


万达卖掉的是酒店资产,但保留了酒店管理公司,万达酒店管理公司是中国本土最大的高级酒店管理公司,万达卖掉的酒店以后仍然归它管;万达卖掉了万达城91%的股权给融创,但是万达依然是万达城品牌拥有者和经营管理者——


万达只卖掉了钢筋混凝土的肉身,而留下了轻资产的灵魂。


万达所有的动作,其主线非常明确:轻资产。


从今年年初,“轻资产”三个字就常常被万达方面和王健林本人提及。王健林在万达年会上称万达商业“轻资产”转型成功。从今年2月以来,万达集团密集收回至少400亿元万达广场项目公司的注册资本金,到9日的“轻资产闪电上市”,王健林已经完成了总金额高达1109.63亿元的资产大腾挪。


在前后不到十个月的时间里,王健林把一个总资产达到 7961 亿元、年收入达到 2550 亿元的庞然大物变身为一个“轻资产”公司。而如今,万达宣告了一次彻底的告别——告别房地产,从此大步走上轻资产之路。


收租子赚钱还是卖房子赚钱?看了以下数据就明白了:


1,租金的成长空间更大。2015年,万达商业的合同销售金额就已经只有小幅增长,2016年则是大幅下滑(王健林表示是主动下调了2016年600亿的销售额);但租金收入增长明显,2015年增幅为30.7%,2016年再度增长30%。


万达商业租金收入和物业销售收入(亿元)


2,租金回报更高。2015年,万达商业租赁收入的毛利率高达72.14%,远远超过物业销售37.95%的毛利率;全年租赁收入占比仅10.94%,但贡献了35.25%的税前利润。王健林表示,预计到2016年,租金收入贡献的净利润将达到55%。


万达商业购物中心平均租金(元·平方米·月)


万达正式向房地产挥手告别,这是万达转型成功的结果,也是房企未来的大趋势。无论是万达还是其他房地产企业,他们的行动是基于当前市场形势的理性动作。

刚刚,楼市再传重磅消息!


8月11日下午3点多,打压高房价、高房租的大招来了!


楼市再传大消息:上海住建委表示,将研究制订“商业用房改建为租赁住房”的实施细则,对于“类住宅”清理整治过程中尚未销售的项目,也可以考虑转型为租赁住房。




这意味在,在北京、上海这类“对商办物业、类住宅高度管控”的城市,政策出现了重大调整。其直接结果是——大量滞销、库存的商业物业、类住宅获得了转机,有机会转型为租赁住房。


这一新政将带来三大影响:

 

1、空置的商办物业、类住宅的开发商、业主在此前,他们基本上濒临绝境。现在政策转变之后,这些资产等于被盘活了。

 

2、新政如果普及,意味着中心城市“可以出租”的住房量大增,对于平抑租金价格,将产生巨大的作用。

 

3、商办物业转型、类住宅盘活,对于商品住宅价格有抑制作用。


今年春节之后,北京率先出台了“限商政策”,随后上海、深圳、广州等中心城市纷纷跟随。其中北京、上海最为严厉。


中心城市严管“商办物业”、“类住宅”,主要原因是:

 

第一,以北京、上海为代表的城市,需要控制人口总量,但商办物业、类住宅等通过改变用途,具有了居住功能,让城市人口失控,而且情况日益恶化;

 

第二,房企拿商办类土地,费用较低。但通过改变用途,实现居住功能,可以卖高价。这样,涉嫌改变规划用途,让政府收入减少。

 

第三,商办物业改为居住,存在消防、环保等多方面的隐患。

 

但“限商”之后,一个问题随即而来:在中心城市,商办物业的库存量都非常大,卖不出去、租不出去。这些房子空置着,无法产生效益。而另一方面,大城市房屋租金非常高,可供租赁的房源有限。

 

正是基于这种考虑,7月17日广州在《加快发展住房租赁市场工作方案》中,率先提出了“允许将商业用房等按规定改造成租赁住房”。不过,由于当时广州的方案里出现了“租购同权”,大家注意力都被吸引到了那里,没有关注“商办物业”的新动向。

 

广州、上海在商办物业、类住宅政策上的重大转向,是值得称赞的。毕竟,官方只简单地锁死“商办物业”、“类住宅”,会带来资源的浪费。通过严格的牌照制度,激活这些空置房屋,有利于平抑房价和租金价格。

 

那么,大城市的商办物业库存量到底有多少?

 


上图是2016年上半年,部分城市“商业用房”的“消化周期”数据。我们可以看到,成都的“商业用房”要全部租出去、卖出去,大约需要168个月。其实,成都还不是问题最严重的,当时的报道称,深圳的“消化周期”长达20年。

 

据仲量联行最新数据,2017年上半年深圳共有8个新竣工的甲级办公楼项目,总供应量超过70万平方米,截至2017年二季度,深圳甲级办公楼存量达580万平方米。全市甲级办公楼市场空置率上升至16%,较去年底上升了超过3个百分点。

 

在上海,库存的“商业用房”面积据称已经超过1000万平方米,消化周期也长达8到10年。这正是王健林和潘石屹急于转型的重要原因,万达偏重综合体,SOHO中国偏重于写字楼。

 

此次上海新政如果能在全国推广,将对于中心城市房价、租金价格产生显著的抑制作用!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