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娱乐专稿(文/帝都七小妹)
8月14日,在第5个世界“慰安妇”纪念日,国内一部重要的“慰安妇”题材纪录片《二十二》终于进入院线。虽然排片率很低,但上座率很高,很多网友都反映这是久违的最佳观影体验,比如人们不玩手机,不说话,散场静默等待字幕结束,很多不写影评的网友观影后第一次动手写了点什么。在宣发投入不多的情况下,凭着口碑传播,上映三日来取得国产纪录片难得的2400多万的票房。
本以为终于大家可以达成一次共识了,结果有声音跳出来说《二十二》“撩拨、迎合民族仇日情绪”。
电影是视听艺术,想要煽动情绪无外乎在画面、对白、剪辑、音效、叙事等方面着力,比如要激发民族尊严感和自豪感,就像男人玩命打枪,最好打欧美白人,还可以泡妞,最好泡美国妞。总之,想要感人的就声泪俱下,想要情绪高涨的,就越暴力越刺激越好,想要激烈又煽情的,那就利用人性弱点,都是有套路的。但这些套路放在《二十二》身上比一比,怎么看都套不进去啊。
明明是“慰安妇”题材,是指向日军侵略暴行的,可全片相当隐忍,乃至主动拒绝情绪化。当然,想要情绪化的内容太容易了,导演在采访中表示,很多次一提到过去,老人们就泣不成声了,这让他于心不忍,主动中断摄录,放弃了原本的脚本编排。导演说他学会了“退远”,想象如果这就是自己的亲人,他会怎么做。于是他只是架了个机器,不声不响地把这些老人的日常生活收进去。
所以,我们最后在荧幕上看到的是,时隔几十年,平均年龄90多的阿婆们,每天的日常生活是很平静的,没有多么大的情绪起伏,没有大怨大恨。整个影片名副其实,就是一个对中国幸存“慰安妇”生活现状的记录,记录的也全都是细细碎碎的日常生活。说实话,如果大家不提前看宣发海报,相信大多数人也看不出这些阿婆和自己的奶奶、姥姥有什么不同。明明是一样的亲切可爱,一样的和善和家常。
如果你真的坐在电影院里看了,你不会不明白,片子是对“生活现状”的记录,是指向当下和未来的,没有过多地指向和呈现历史上的过去,是观照一个个人的世俗生活,是想要看看他们活得好不好,有没有什么困难,需不需要什么帮助。至于历史存证、民族大义、家国情仇、民族情绪……并不是片子想要着力表达的,这正是《二十二》和《南京南京》等片子的不同之处,也是纪录片和剧情片的不同之处。
如果有去认真看一下《二十二》这部影片的影评,你会惊讶于观众评论的克制和平静,极少有人是处于仇恨或愤怒的状态,大家被这片子蕴含的平静力量感染到了。而片中偶有老人回忆年轻那段经历,都是挥挥手说“不讲了,不讲了,讲了心里不舒服”。大悲无泪,最痛的是没有伤口的伤,如此而能好好生活。一个阿婆还说,“世界这么好,我想着有一口野东西吃也得活下来。”难道不是更值得人敬佩吗?
所以很多观众从片中带出来的情绪不仅不是悲伤和愤怒,而是信心和力量,就像一个网友所说,我们觉得平淡无奇的无聊日子,对于他们来说,都是用尽所有的力气来活的。那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勇敢地好好生活呢?
其实,这样的题材,如果它真的是“煽情”了,是被允许和宽容的,因为片子呈现的事实本身就是会让人情绪化的,注定是“重”的,就像你永远没办法心情愉悦地说出“慰安妇”三个字。但是,就算没有煽情,没有刻意,只是平淡至极地记录和展示事实本身,也要背上“煽动、迎合仇日情绪”?如果你管不住你的脑子,非要往这上面想,非要积极调动自己高涨的民族情绪,那再克制冷静的表达都浇不灭你热血沸腾的民族心,那也真的是没啥可说的了。
也许总有自诩的智者,认为“批评”总比“赞美”好。赞美是缺乏个性的表现,批评才是与众不同有见识。大家都在说好,太没个性,太不深刻,太不高端了,我一定要反其道而行,提出点“不一样的”,哪怕为了批评而批评,只要搏出位就好。在文化场域流行一句话,叫“若批评不自由,则赞美无意义”。相信大多数文化从业者和我一样,对这个观点是认同的。因为这是在捍卫人们表达观点、自由批评的权力,本质上是对人的尊重,但真实地操作起来,总是产生各种问题。最近,“作家刘信达”在“中戏老师”之后,也公开批评《战狼2》,我们不诛心,但这种批评到底是遵循什么暗逻辑,只有批评者自己最清楚了。
『相关推荐』您还可以看:
腾讯网刊登此文仅为传达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赞同或支持其观点。
本文系腾讯娱乐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