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有条女律师在朋友圈里秀优越的截图,俨然成了全网的又一大热点。
“律所合伙人”,“香奈儿13寸小高跟”,“巴黎买的5W的包”,“笔直又冷漠地站着” ,有网友吐槽这简直是小时代顾里本人上身了。
这条朋友圈一时戳中了许多人的兴奋点,不少网友开始前赴后继地人肉这个女律师本人。
她买过的衣服,说过的话,吹过的牛逼,全都成了大家嘲讽的笑柄。现在还有消息说,这个女律师已经遭到了工作单位的处罚…
看着这样一场愈演愈烈,让人隐隐有些不舒服的网络狂欢,让我忍不住想起来在美国曾经发生过的一件事。
事情发生在这个哥们儿的身上,他叫Aleksey Vayner,毕业于耶鲁大学,一个货真价实的高材生。
(图源:Dailymail)
耶鲁毕业,大好前途,长得也算清秀文雅,但是这样一个看起来应该有无限潜力的年轻人,却在29岁那年,因为自己吹过的牛逼,因为网友的嘲笑,早早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为什么会这样?
这一切,要从2006年10月说起。
那年10月,从耶鲁大学毕业,踌躇满志的Vayner申请了瑞士联合银行集团UBS的一份工作。
(图源:Google)
瑞银集团,是瑞士最大的银行之一,也是世界最大的私人财富管理机构。
(图源:Google)
大概在Vayner的眼里,他耶鲁毕业,才华无限,只有瑞银这样的地方才配得上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工作。
一般人申请工作投的都是书面简历,但是Vayner觉得才一页纸怎么能展现自己有多优秀?怎么能表明自己对这份工作的渴望?!
思前想后,哥们制作了一个视频简历,命名为“Impossible is Nothing(没有不可能)”,投递给了瑞银的招聘部门。
他希望,这个视频能起到耳目一新的效果,让面试官看到他身上的无限潜能,把一切不可能变成可能!
(图源:Youtube)
额,事实上,这个视频还真的挺让人耳目一新,精神大振的……
Vayner在这个视频里,把自己从头到脚都夸了一遍,不管是智力还是体力都无与伦比,还有各种神乎其神的黑技能。
里面有各种他健身的画面,这重量你们感受下……
(图源:Youtube)
还有他参加滑雪大赛的光辉身影
(图源:Youtube)
曼妙的舞姿
(图源:Youtube)
徒手劈七块砖
(图源:Youtube)
视频里还充满了各式各样的鸡血语录,比如说:
“远离拖你后腿的人,因为他们的负能量会影响你的成功;如果有人泼你冷水,让他滚…”
“远离失败者,保持动力,坚持到底,你就会成功。”
(图源:Youtube)
这段视频有没有让面试官看到他身上的无限潜能不知道,但是看到这个视频的瑞银人员肯定是对他印象无比深刻了。
可能是这个视频太夸张,太好笑了,瑞银的一个员工忍不住通过邮件把这个视频分享给了其他投资银行的朋友。
一传十,十传百,很快这段视频就被人传到各种社交网站上。这个视频在油管上迅速蔓延,点击量节节攀升,“Impossible is Nothing”成了大家疯狂搜索的热词。
(图源:Youtube)
在他录制这个视频3个月以后,他其他的个人信息也被发布到了网上。于是,网友像是发现了一个新大陆,争先恐后地来围观,来嘲讽,来看看这个说“没有不可能”的吹牛逼男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奇葩。
(图源:Dailymail)
他以前说过的话,吹过的牛逼,做过的事,全部都被翻了出来。网友们群策群力,把他扒得干干净净,一条底裤都不剩。
(图源:Dailymail)
据他自己说 ,他的经历是各种牛逼…他在瑞士世界滑雪大赛中获过奖;帮俄罗斯黑手党伪造过护照,(没错,就是那个全球势力范围最广的黑帮组织);和前任网球界世界球王打过网球,并且还赢过两次。他还给美国著名影星哈里森·福特(Harrison Ford)当过网球教练。
(图源:Pinterest)
随着Vayner越来越火,有他之前耶鲁的校友站出来表示,看见这个视频,他们真是一点也不意外呢。他大一的时候,就因为太自恋已经出过一次名了,这次只是又火了…(不过,这也是证明,Vayner的学历是没作假。)
他的高中同学也跑出来说,这些牛逼他从高中就开始吹了,还没吹够呢?
一时之间,Vayner成为了全网群嘲的对象。
他不仅没有得到瑞银那份梦寐以求的工作,还可能因为这个视频的传播,在华尔街,甚至是整个金融行业都找不到工作了。
这些种种,仿佛一个个千斤重的大石头,重重砸向了Vayner的心里,骄傲自信的他,内心已经被完全摧毁……
(图源:Dailymail)
于是,为了减轻痛苦,他开始吸毒,试图使用药物麻痹自己,逃避现实…
他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情绪低落地说,“我感觉自己像个受害者…”。所有人用键盘对他指指戳戳,嬉笑怒骂,当热点退去,网友和新闻媒体都移开目光,只剩下Voyner独自面对着自己被毁掉的荒唐人生,茫然无措。
在这6年的时间里,他再没有出现在任何地方。
曾经骄傲,虚荣,爱夸张,爱优越的Voyner,活成了阴暗角落里的老鼠,用毒品麻醉自己,浑浑噩噩,极力避开所有的灯光与关注。
2012年4月,不堪网络暴力的Voyner把自己的名字改成了Alex Stone,希望新名字能给自己带来新的人生。
但是,新的人生,来得并不会那么容易。
一天,他一个现实中的朋友在他Facebook的时间线上写到:
(图源:Dailymail)
暴怒的Vayner回复了一句:去死吧…
或许是压力,或许是来自外界的嘲讽,或许是毒品的作用,Vayner终于被压垮了。
当天夜里,他的朋友发现他服用了过量的药物,在家中自杀,结束了自己29岁的年轻生命…
(图源:Gawker)
新闻曝光后,美国媒体纷纷表示惋惜,许多的网友都表示震惊,思考是不是当初自己参与其中的嘲笑和网络暴力,把一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年轻人逼到了这样的绝境。
虚荣,是人类的原罪,炫富,已经被千千万万网友认为活该被打脸嘲笑的事情了。
不恰当的言论,吃瓜的网友,推波助澜的媒体,这样一场交织着个人隐私,职业道德诸多议题的网络浪潮,推动着所有人走向无法控制的结局。
但是,狂欢的边界在哪里?
在朋友圈、私人邮件这样私密性较高的沟通渠道,人容易放松警惕,不再那么注意自己的话里是不是有漏洞,是不是有问题,是不是有那么一点装逼吹牛逼,甚至政治不正确。而当一个在小范围发表的意见,被拿到公众平台,很多事情的味道就会变得完全不一样。
我们是否有权利,将一个普通人小范围的自娱自乐传播成全网的笑柄,是否有资格拿放大镜去审视人在自己小世界里的虚荣和滑稽?
在今天,各样的网络平台给了人自由表达的权利,任何一点声音都有机会被无限放大,任何一点错误也会成指数爆炸传播。
我们尚没有足够的能力去给这样的传播是好是坏下个定论,更没有能力在这样的媒体环境之下,保护自己不成为下一个溺死在舆论漩涡里的牺牲品。
我们看到了,我们听到了,我们传播了,我们嘲讽了。
但是,我们真的是对的吗?
我们,真的是永远能站在高地上俯视的吗?
公众号
英国时报
长按识别左边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