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点击上方"美国中文网"↑订阅本微信推广平台
朱鹮不只是东方的,
它所传递出来的、
关于人与自然的呼唤,
应该是属于世界的。
舞剧《朱鹮》主演 朱洁静
朱鹮在中国古代被看作“吉祥之鸟”,却因为生存环境恶化,在20世纪中叶数量陡降,在70年代一度被认为已经灭绝。对朱鹮倍加推崇的日本还曾希望定其为国鸟,也因为它的灭绝而无奈作罢。
朱鹮
直到1981年,科学家在中国陕西的汉中洋县发现了世界上仅存的7只野生朱鹮。经过30多年的抢救保护和繁育,中国的朱鹮上涨到2000多只,还先后被送到日本和韩国安家繁衍,这个“东方宝石”就此逃脱了灭绝的命运。
这从兴盛到毁灭、再到重生的过程,被中国上海歌舞团的舞剧《朱鹮》用一种绝美的方式,完整地演绎了出来。
《朱鹮》1月5日在纽约林肯中心演出
如何想到把朱鹮变成一出舞剧?上海歌舞团团长陈飞华笑称“这得怨我”。2010年上海世博会,他从日本馆参观完,出门便对团里的人说,这只鸟可以做成舞剧,“朱鹮本身的故事命运让我唏嘘感动,而这只鸟的形态和肢体律动,又让我感觉是舞蹈艺术。”
(从左至右)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公司高级项目经理高云杰、上海歌舞团团长/《朱鹮》制作人及艺术总监陈飞华、导演/编舞佟睿睿、主演朱洁静及王佳俊接受媒体采访。
有了这个灵感后,上海歌舞团花了4年时间创作,《朱鹮》在2014年首演,近4年来在各国演了200多场,昨晚是第一次“飞”到北美。
《朱鹮》林肯中心演出剧照
为了打造一部好的舞剧,艺术家们可谓倾尽所有。尽管看过很多剧照,但现场感受仍然不同。美国中文电视、美国中文网是这部舞剧的媒体赞助,记者们在看短短一段媒体预演时,就已被演员优美的律动、修长的四肢、灵动的表演所折服。在采访中主演朱洁静说,如何诠释朱鹮,自己用了三个步骤:“首先是去看,模仿它的动作和习性;然后是演员的二度创作,把自己当成朱鹮去理解去感受;最后就是形神合一,把自己交给它,把自己变成朱鹮。”
朱洁静和王佳俊在5日晚上的表演
听起来很抽象的三个步骤,每一步都注满心血,光从形体来说,为了完美,女演员们在演出前一天都不敢吃饭,就是要呈现朱鹮纤细脆弱的状态,“这是对舞台和艺术负责,也是对观众负责。”
《朱鹮》剧照
舞姿美、布景美、灯光美,但《朱鹮》的魅力不仅仅是美,它不靠说教,而是用舞蹈来讲述一个紧迫而极具现实意义的主题:反思人对自然的破坏,呼吁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在很久以前的农耕时代,朱鹮与人类和谐共处,相伴相生。
鹮仙与樵夫共舞
朱鹮群舞
人与鸟共舞
然而进入现代,脆弱的朱鹮生存环境不断恶化,不到百年便濒临灭绝。
朱鹮被人类禁锢双翼
生存环境恶化
脆弱的朱鹮举步维艰
一只只朱鹮相继倒下
朱鹮灭绝,只有博物馆里才能找到它们的踪迹。(图片由美国中文网博友“风”拍摄)
人类学会与自然共生,朱鹮重生,对自然、对人类都是新的希望。
鹮仙与樵夫许下约定
朱鹮回忆家园
朱鹮重生(图片由美国中文网博友“风”拍摄)
朱鹮与人类终能再次共生
《朱鹮》昨晚是第一次在北美演出,生于东方的朱鹮,它的美和所代表的意义却是普适的。中国驻纽约总领事章启月大使昨天在现场说,《朱鹮》所讲的环保题材,不仅是全球都关心的话题,也是中国在新时代正努力实现的一个目标。
中国驻纽约总领事章启月:
《朱鹮》从某种程度来说,不仅仅是体现了中国文化艺术的水准,同时也把中国新的面貌和价值观带给了美国和国际观众。
出品方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会长李小林还介绍了《朱鹮》来纽约一波三折的过程。由于前天的暴风血,纽约机场关闭,一行人不得不先转飞到芝加哥,最终终于赶上了北美首演。
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会长李小林:
这台舞剧非常完美,它不仅是朱鹮一只鸟的故事,这只鸟也代表着友谊与和平,还代表着人类和鸟类、和大自然的一种情感。
《朱鹮》林肯中心演出剧照(图片由美国中文网博友“风”拍摄)
《朱鹮》昨晚在纽约林肯中心的演出座无虚席,观众们从艺术、从文化、从环保到美中友谊等等各种角度,欣赏着这部舞剧。
美国前副国务卿Robert Hormats:
美中关系中重要的一环,就是两个国家互相理解各自的文化。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丰富而美丽,这出表演不仅美,而且极富感情,加强了美国与中国的文化纽带,它让我更喜爱中国、更想再去中国,也让我对美中两国加强合作的希望更加强烈。
纽约州众议院副议长奥迪兹:
这次演出对我来说是一次了解更多中国文化的绝佳机会,它很有教育意义,演员们也非常有才华。
华美协进社社长贺志明(James Heimowitz):
这样的演出给了美国观众一个观赏到由中国艺术家直接从中国带来的作品的机会,这绝不是一件可有可无的事情,而是两国关系中最基础的一部分。
观众Anna:
对于这场演出我尤其期待,因为我个人很喜欢生物学,我听说演员们的动作是仿照了真正朱鹮的形态,很兴奋可以看到。
昨晚之后,朱鹮这只“吉祥之鸟”今明两天(6日、7日)还会在纽约林肯中心表演两场,随后飞到波士顿,在下周演出两场(11、12日)。相信朱鹮的美,也还会在世界上的更多地方流传。
摄影:樊天容 采访:陈菲菲 李越
感谢美国中文网博友“风”提供大量图片,另有部分图片由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公司提供。
(转载请注明美国中文网)
长按指纹扫描关注“ 美国中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