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哪一刻体验到了真正的贫富差距? 阶层的影响到底有多大?

2018年01月05日 英伦大叔



作者 | 周冲

来源 | 周冲的影像声色(ID:zhouchong2017)




01

当穷人用命去赚钱

当富人用钱去让生命更爽一点点

 

在刚刚过去的2017年,有一个名字,相信很多人都听过:吴永宁。


他是90后的湖南孩子。


生父患病,早早离开人世。母亲患有精神疾病,常年吃药。


念完高二,吴永宁辍学,开始艰难谋生。他做过建筑工地的小工,去工厂做过工人,也去横店做过群演,都没有挣扎出头。


后来,他开始用命换钱,走上极限高空挑战之路。



10个月时间里,吴咏宁发布了301段极限挑战视频,将从100米到468米的高楼一一踩在脚下。


“国内第一我不敢说,现在国内玩这个的实在太多了,但我一定是玩得最狠的那个,因为我每天都在爬,我是在玩儿命。”


这是寒门孝子的极限迷途。


最终,他在这条路上一去不复返。


2017年11月8日,吴咏宁湖南长沙一栋62层大楼的楼顶,双手攀住楼顶边缘,做引体向上。


做了3个引体向上后,他开始体力不支,开始挣扎着要爬上来。


但20秒后,还是坠下高楼,不幸离世。



这些用命换来的视频,能换来多少钱呢?


几万?


几十万?

 

不。


这些视频每次收到的打赏,不过是一两百块钱。最多的一次,是288.5元。


288.5元,不够富人擦一双鞋,不够他一杯饮料,甚至买不起他卫生间里的一个纸巾盒。


可是,这是穷人一条命。


  • 当吴永宁每次都以必死之心,去攀爬高楼,做高楼极限挑战时,王诗龄们浑身世界名牌,一家人每月伙食费高达7万多;


  • 当台风登陆珠海,周荣在狂风暴雨中,拚命撑住自己的小货车不被掀翻,却被当场压死时,林依轮的儿子在参加节目时说,他长到10几岁,没见识过穷困,到过最穷的地方是广州;


  • 当一个个穷人被生活逼得满目无光时,王思聪们去一趟酒吧,动则花费几十万、几百万;为了带自己的狗回北京避雨,会乘坐豪华的私人飞机……



你就会明白,这个世界上,阶层有多森严,人与人的区别有多大。


在电视剧《黑冰》里,王志文饰演的郭小鹏曾说:


这是一个多么可怕的世界,他们残酷地把人分成三六九等。


最高层的人,可以最大程度的享受物质和精神的供应。


随着层次逐渐递减,最底层的人所拥有的物质能量,通常只能勉强维持他们的生存,精神供应几乎为零。


这就是现实。


  • 有人呼风唤雨,享尽人间繁华;


  • 有人贫病交迫,饔飧不饱,为了活下去,他们随时准备死去。


如果你不懂什么是真正的贫富差距?


我告诉你:这就是。

 

02

当穷人花时间去省钱

当富人花钱去省时间

 

真正的贫富差距,因钱而起,慢慢地,变成方方面面的区别。


其中明显的一点是,穷人花时间省钱,富人花钱省时间。


2016年时,我曾听一个读者告诉我,他是贵州贫困山区的孩子。


穷。


父母务农,家中还有三个弟弟妹妹。生活艰难得令人窒息,不得不想方设法省钱。


春节返城时,他会从自己大山的家里,走3小时路到镇上,再搭车到县城,到省城,再到现在工作的广州。


那3小时路,其实是有车的。


但他从来不坐。因为虽然多花3小时,却可以省30多块钱。


从省城到广州,也有动车,他从来不坐动车,只买时间多出20小时的硬座。因为可以省将近100块钱。


在广州工作时,他也从不打车,宁愿多走半小时甚至1小时路坐公车或地铁。


可是,有钱人是怎样对待时间的呢?


连岳说,他出门坐火车,只坐动车商务座,因为舒适感好,可以省时间;


武志红出门讲课,也是非头等舱不坐;


某个女性KOL说,她出差住酒店,从来只住五星级,并且得是最繁华的CBD中央,因为这种地方交通便捷,接见、拜访与参会都方便;


以上人物,还只是属于中产。


真正的富豪,为了省时间,他们可以耗费巨资。


鲁豫采访王健林时,和摄制组跟踪他一天,让我们看到了首富的许多生活细节。



其中一个发现就是:王健林要出行时,从来不等,马上乘私人飞机前往。



王健林是想炫耀吗?不是。只是为了省时间。


这就是贫富之间的又一差距。


  • 穷人为了省钱,可以掏出大把大把时间。


  • 富人为了省时间,可以掏出大把钱。


这样的结果,又加剧了贫富分化。


因为,前者会让穷人的时间越来越廉价,后者会让富人越来越有效率。


收入再度拉开。马太效应疯狂发生作用。富人更富,赢者通吃;穷人更穷,被动谋生。

 

03

当穷人为钱顾不上善良

当富人用钱维持基本的尊严

 

知乎上,一个叫孙泽的医生说,在他们医院里,生离死别是常态,人生百态天天上演。人性在这里更加赤裸。


你会经常被感动,也会经常感到彻骨寒冷。


有一天,医院ICU来了一个19岁的小姑娘,未婚先孕,外加禽流感,重度昏迷。


情况非常危险,需引产保大人。


男友妈妈大怒,不出一分钱,带着儿子消失。


所谓世态炎凉,就是这样。


但是,更恶毒的还在后面。


姑娘的亲爹妈也来了,听说女儿的情况,竟然也不管。当天弃女儿离去。到了晚上,大概觉得良心有点过不去,在门口烧黄纸!


护士大喊:你姑娘还没死呐!你这是干嘛!


保安将其父母带走。


从此二人消失。


这是真事。


父母为什么如此狠心?因为穷。他们支付不起那十几万的医疗费,也没有任何办法可想。只好抛弃病女,一走了之。只当女儿死了。


穷,让他们无法善良。


因为他们无法承担,于是,像动物一样,本能地要急于逃避责任。


于是,穷人的世界里,太多寒光闪闪,太多明晃晃的丑陋与不堪。


可是,富人呢?


因为有钱,他们可以任何时候,都维护自己的体面,保护自己的善良。


比如,刘强东回老家时,给家乡年满60周岁的老人们,一人发了一个1万块钱的红包,而且还将10亿元捐了出去。



再比如,李嘉诚以千万巨资做慈善,马云做公益,明星献爱心。


在这个世界里,从来没有哪个理由,如此让人心碎:有了钱,人才能更善良。


莫泊桑早在《我的叔叔于勒》里,用一个奇葩的故事告诉我们:


当一个人贫穷时,至亲也会把你当瘟神;


当你富有时,至亲才会把你当福音。

 

这也是最残酷的贫富差距之一。


  • 真正的贫富差距,不止是收入的多寡,还有底线的高低,行为的善恶。


如果穷,你会深感八面受敌。哪怕至亲,也可能转身离去。于是,自己也会对世界多一份敌意。


如果富,可以让你享受四通八达,遍野春风。于是,你也会对人间多一份善心。


也就是说,在某种意义上,穷与富,会直接导致你的品行坏与好。


苏格拉底曾经问克法洛斯:“在你看来,拥有很多很多的钱给你带来的最大好处是什么?”


克法洛斯说:“这个最大的好处,说出来未必有人相信。那就是,金钱可以让一个人更良善。”


 

04 

当穷人拼尽人力,依然被驱逐出主流

当富人不费力气,就呆在主流中央

 

梁鸿在《出梁庄记》这本书里,写过太多穷苦的梁庄人。


他们中,有在西安蹬三轮的,在青岛电镀厂的,在内蒙的校油泵的,在东莞的服装厂的。


每一个,都令人深感生存艰难。



她自己的堂哥,住在西安的垃圾巷里,处处都是垃圾,臭气熏天。但还是年年如一地住了下去。


有一回,她到了西安。堂哥去火车站接她,结果两人一直接不上头。她发现,堂哥根本不知道ABCD出口,也不知道出站的道路。


在西安住了20年,他仍然对这个城市一无所知。


“你怎么不认识这个地方呢?”她问。


堂哥说:“我虽然在这个地方住了20年,但是这个地方变化太大了。当年我来的时候,我们是住在大雁塔附近的。算是比较中心的地方,然后一点一点地往外搬,搬到最偏远的地方。”


这是一个残酷的象征。


城市不断发展,我们在不断建设,但是这一群人,从没有被容纳进去。


我们要求农民市民化,农民在不断地进城、顽强地生活。但是你发现,底层的民工在这20年来,离城中心越来越远。


他们只是城市的边缘人物而已。


一直被歧视,也一直被排挤。


可是,富人呢?


他们本就住在城市中央,仍然不断往更中心的地方迁移。


前不久,我们去广州的珠江新城里看房,结果中介在介绍房子时,多数说:“这家人已经移民到了纽约,这家人移民到了巴黎,这家人到了柏林……这家人没出国,只不过他们在北京还有两套,所以这套就卖了。”


富人本就在财富中央,但依然不断地往更中央的地方去。


这是地理位置上的不同。


还有观念的不同。


穷人因为信息匮乏,所接受的观念,多数都是乡野的、守旧的、从父辈传承下来的、没有与时代更新的见解。


而富人,一直处于资讯顶端,与大数据打交道,洞悉行业的太多奥秘,观念一直与潮流齐步走。


不同的观念,必拥有不同的视野,匹配不同的行动,支付不同的代价,导致不同的结局。


这也是关键的贫富差距之一:


  • 穷人不断地边缘化。不管位置,还是生活。


  • 富人不断地中心化。不论居所,还是观念。

 

05 

当穷人不得不向潜规则低头,

最终还是被潜规则玩弄

当富人可以远离潜规则,甚至创造潜规则

 

2006年,一个叫王杰的人,以个人名义成立了一个网站,名叫“百色助学网”,说是为百色老区的贫困学生募集助学金。


但是,在此过程中——


1,他名为助学,实则利用网站敛财;


2,他利用捐助之名,性侵了无数孩子。


不仅如此,王杰甚至将自己强奸女童时的过程拍成视频,上传到网上炫耀。


“这是我搞的一个处女……”


“这个女孩我从小学五年级‘吃’到现在,小学五年级,那时候她大概12岁左右……”


“我还一次‘吃’过三个女孩……”

 


记者发现,在王杰的手机里,保存着至少十几个中小学生的不雅视频,时常拿出来给人“欣赏”。


甚至,他还成了性中介,让孩子们去为那些有着“特殊”需求的老板,提供“特殊”服务。



这些孩子中,多是贫困的留守儿童。有一些已经懂了事。知道这是非常可怕的事情。


但是,为了能从王杰手上,每年拿到几块钱,许多孩子默认了这种潜规则,一直被侵犯下去。


世间的恶魔千万种。


他们嗜好下手的羔羊,从来不是强大的富豪,资源众多的有钱人。而是无钱导致无力,无力导致顺从的底层穷人。


上文提到的梁鸿的堂哥,是潜规则的又一个受害者。


他在西安蹬三轮车。


车很破,但两个电瓶很贵,一个一千块钱,两个电瓶车,两千块钱。


后来被扣了。


他没有办法,拿了500块钱,找托儿解决问题。按照惯例,500块就可以要回来,但那个托儿说要不回来。


堂哥给他700块钱。


那个托儿说还不行。后来我堂哥就给1000块钱,托儿说真的要不回来了。


这就是底层人的困境。


因为没有话语权,也没有资源,更没有能力,只好在夹缝里求生。但是,这些缝隙,本就是吉凶未卜的路。一旦进入,就意味着被控。


被王杰性侵的女童是,梁鸿的堂哥是,更多的底层人都是这样。


但是,富人呢?


因为有钱,也因为有人脉、资源、名气,他们感觉到不利于自己的潜规则时,可以轻易远离这种陷阱。


甚至不需要任何手段,就有人主动利用潜规则为他们服务。


潜规则所迫害的,从来都是无权势的人。


能从潜规则中受益的,总是既得利益者。


这就是另一种贫富差距。


在这种差距里,你会看见一个食物链。


  • 最上等的人,一层一层地吃,一层一层的拿。最底层的,被欺压得奄奄一息。

 

06

当穷人费尽全力,后代依然困在底层

当富人的子孙,顺理成章地成为精英

 

2016年3月22日,深圳莲塘,一位63岁的老母亲跳楼自杀。


她跳楼的原因,只为了想获取 20万的意外保险金,给股骨头坏死的儿子,做关节置换手术。


但是,这位可怜的母亲不会想到,她的保单早已过期。而且,自杀也不在被保范围内。


就这样悲怆地死了。


因为信息闭塞,她没有能力、也没想法,去了解保险兑现的条件。


她只是以为,自己为生病的儿子,找到了一个办法。哪怕这个办法,是以自己去死为代价。


于是,那几天里,她默默地准备,交代几个儿女:你们要好好生活,我不在的话,也要注意身体。


然后,在22日中午,她留下一封遗书:太累了,当妈的帮不了,太难受了。你放心,我一定会帮你筹到钱……继而跳下高楼。


贫穷罹遭厄运,是多么绝望而无力。


最让人难受的是,这位母亲在跳楼当天,破天荒地买了一份水饺。


儿子很奇怪。


因为一份水饺十几块钱。他们平时吃不起。


但他不会明白,这对于母亲而言,是一生最后的奢侈,是她活在人间的最后一顿饭。


吃完以后,这个两鬓花白的老人,义无反顾地冲向阳台,打开窗户,带着长久的绝望和唯一的希望,坠落。


她的身后,依然是绝望的儿子,和依然毫无办法的巨额医药费。


所有的困境依然在,所有的麻烦依然在。


这就是穷人的命运。


哪怕你费尽全力,以命相博,投入所有去赚取希望,依然狼藉又无奈地活在底层。


可是,富人的孩子呢?


  • 窦靖童可以一再辍学,但因为是王菲的女儿,一出道,即享有非比寻常的资源,出唱片,广告代言,各种活动邀约,瞬间跻身于娱乐圈顶端。


  • 王诗龄因为是李湘与王岳伦的孩子,拍一个广告,即可拿千万广告费,成为身价最高的童星之一。


  • 王思聪因为是王健林的儿子,一在微博出现,立即成为红人。无数明星巴结,无数人跪舔。


他们顺理所章地享受一切,也顺理成章地成为天之骄子。


这才是最可怕的贫富差距。


这点差距,会让穷人一直活在诅咒之中,自己无法挣脱,后代也依然被束缚。


如同西西弗斯,自己要辛苦一生,毫无成果。孩子随后而来,重复和自己一样劳苦的、卑微的、无望的一生。


这种僵局的产生,到底缘于什么?


无非因为,除了金钱、资源、人脉等硬实力的差别,还有观念、视野、情商等软实力的高低。


  • 这两者双管齐下,令贫富差距从上一代,传递到下一代,甚至下下下下一代。


穷人当然也想逃脱这一轮回,但容易吗?太难了。


中国几千年来,从古至今,从底层逆袭成功的人,因为太稀少,一一成为了英雄,被我们反复歌咏。


而剩下的几亿穷人,依然在困苦的生活里,带着他们的孩子,沉默而无望着活下去。不声,不响,不被看见。




中英社会阶层对比!你在哪个阶层?

网上流传的一个中国阶层划分图



1级:以在任委员、退休常委为代表,和2的区别在于,1对全国局势有控制能力2没有。


2级:以在任实权省部级干部、退休委员,比如刘跨越就是本级的典型,部分大权贵TZD富商、大银行家(这个目前是体制内)为代表。和3的区别在于,2能影响国家政策3不能。


3级:以一般省部、副省部、特别实权的局级,或是大企业主、一般权贵富商、名牌大学校长、中等银行家(比如董文标之类)为代表。和4的区别在于,3能够影响一个地区或者行业的发展,4不能。3以马云、马化腾等为体制外的顶峰,3其实是行业精英或地区体制精英。
1—3级是中国的上层社会,普通人非奇遇不能进


4级:以一般地厅级、实权县处级、院士、大教授、高级职业经理人、名医名律师、高校校长、演艺明星、知名作家、中等企业主、小银行家之类为主。普通人通过奋斗最多能够达到这个层次。比如惠普谷歌大中国区总裁、范冰冰之类就是体制外本级的顶峰。4和5的区别在于,4和上层有千丝万缕的联系,5没有。


5级:以小企业主、普通处级副处级或实权科级干部、教授、中等职业经理人、大城市多套房地主、二三线明星、小有名气的医生律师工程师等。5和6的区别在于,5有自己的事业,6没有。


6级:以普通公务员、主流企业职员、高校青教、普通自由职业者、一般医生律师、一般工程师、大点的个体户等为主;


名牌大学生研究生毕业后多在这个层次。6和7的区别在于,6有一定的上升空间,7很难。

4-6级是中国的中层社会,分别是高中低端中产阶级,普通人通过努力大多最后定格在第5级。
  

7级:以普通企业工人、边缘化的体制内、小个体户、城市底层土著、富裕农民之类为代表。7和8的区别在于,7能够在大中城市立足,8不能。
  


8级:以血汗工厂工人、普通农民等为代表。8和9的区别在于,8能够自食其力,9不能。
  


9级:以大城市底层失业人口、偏远山区农民等为代表,基本不能自食其力(以城市的基本生活要求)。

7-9级是中国社会的底层;中国目前8>9,已经开始向纺缍型过渡。


所谓金字塔型的社会结构,就是中层远小于底层,比如印度;纺缍型的社会,就是底层少中层多(上层哪儿都少),比如美国。


英国的社会阶层分类

再来看看英国的社会阶层分类 (数据来源英国媒体每日邮报2014年调查报告,仅供参考)


伦敦——英国的阶级问题过去曾经是一个相对简单的事情,或者至少曾经被当做简单的事情对待。那时英国分为三个阶级,上层阶级、中产阶级以及工人阶级,人们仿佛具备某种神秘的、与生俱来的第六感,清楚地知道自己属于哪个阶级。就像个子很高的约翰·克里斯(John Cleese)在1966年一部非常著名的电视讽刺短剧中,向个子较矮的罗尼·科比特(Ronnie Corbett)公开表示的那样,“我看不起他,因为我是上层阶级。”这部短剧旨在展示英国的阶级态度,或者说是人们对阶级态度的态度。


超过16.1万人填写了一份在线问卷后,每日邮报得出了如下结论:在复杂的当今世界,现在有七种不同的社会阶级。这些阶级中,处于顶端的是“精英”(elite),他们的财富、社会关系和高端的文化兴趣都引人注目。而位于底端的“无业游民”(precariat),特征则是没有钱、没有社会关系,也没有高端的文化趣味。


这两个阶层听起来可能并不陌生,但帮助设计研究的社会学家菲奥娜·迪瓦恩(Fiona Devine)说,“真正有趣和激动人心的是社会的中层。”


按照这次研究的定义,社会中层的分类包括“严格意义上的中产阶级”(technical middle class),这个群体有很多钱,但几乎没有优越的社会关系或文化活动;“新兴服务业工作者”(emergent service workers),他们年轻、居住在城市中,没什么钱但有大量的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新富工作者”(new affluent workers),他们的社交和文化活动层次较高,但财富积累仅处在中间程度。



分类

精英

稳定中产

严格意义中产

新富

传统工薪

新兴行业工作者

无业游民

收入

£89,082

£47,184

£37,428

£29,252

£13,305

£21,048

£8,253

教育

牛津剑桥伦敦政经

大学

科技类学位

有一些毕业生

有一些毕业生

艺术类学位

低教育水平

工作

执行总裁,银行家,牙医

城市规划师,警察,护理医师

药剂师飞行员

销售人员,工程师

文秘,卡车司机,电工

厨师,护理人员,护士助理

清洁工,收营员,无业

兴趣爱好

经典音乐,爵士乐,艺术

有情调的音乐,讨厌流行乐

没时间欣赏艺术

摇滚,社交媒体

对音乐及艺术感觉一般

流行乐,体育,社交网络

对文化基本没什么兴趣

居住

London或者家乡小镇

郊区,乡下

东南郊区

中部及北部

苏格兰及威尔士

城市,大型教育城镇

主要再东南部外围

交流

喜欢与同阶层交流

喜欢与同阶层或者精英或者其他阶层交流

喜欢与专业人士交流

喜欢与比自己低的社会等级交流

喜欢与其他传统工人阶层交流

喜欢与比自己低的社会等级交流

喜欢与自己同等级阶层交流

比例

6%

25%

6%

15%

14%

19%

15%


英国纪录片十四个孩子的五十年不同人生


英国有部很了不起的纪录片,一个导演可能初衷是想验证在英国社会阶级是很难逾越的,富人的孩子依然是富人,穷人的孩子依然是穷人,选择了14个不同阶层的孩子进行跟踪拍摄,每七年记录一次,从7岁开始,14岁,21岁,28岁,35岁,42岁,49岁,一直到去年的56岁,几十年过去,还是那个导演,从青年到老年,还是那群人,从儿童步入老年。




我听说这片子有一年之多,因为是完全的真人秀,所以相当好奇,但是一直没有找到片源,终于在搜狐视频见到这片子,2012年他们也完成了56岁的拍摄,所以这最新的一部片名字叫做《56UP》,一共分三集,在这150分钟里,我们可以窥见到普通的英国人的人生。


那些人的人生好像证实了导演最初的推测,遗憾地是,真的证明了,就像天涯前不久一个很火热的帖子《寒门再难出贵子》,一群毕业生在银行实习后各自不同的表现和最终归宿,让人无法言语但却就是残酷的现实。


优良的社会资源早已经按照既定格局被瓜分殆尽,从父母辈一直承传到子女辈。在我们的国家,那个二十年前就出来打工而子女留守老家的这群体,作为父母远离孩子也没有时间精力管孩子,也没有足够的资源可提升孩子。


他们只是艰难地活着而已,而他们的80.90后孩子依然随便上点学到了中学就辍学然后步入父母的老路到城市来打工,然后依然在繁华城市的边缘被压挤,这群人中除非立志能够改变自己人生的还是有,但是很小的一部分。而这部英国真人秀电视纪录片也是让人看了唏嘘不已,里面没有分析具体原因,我们只能通过那些表象去推断本质的原因。



7岁的孩子大部分都天真浪漫,上层阶级读私立学校的小孩Andrew和JOHN已经每天在看《金融报》或者《观察家》了,他们明确知道自己会上哪个高级中学然后上牛津大学然后成为著名律师著名人物之类。


中产阶级的男孩也有一些梦想反对种族歧视帮助有色人种或者到哪里上学读书有个什么职业,女孩子则想着长大了嫁人生子,而在穷人区贫民窟上寄宿学校的下层阶级的孩子甚至谈不上什么梦想,有人希望当驯马师赚钱,有人希望能有机会见到自己的爸爸吃饱饭少罚站少被打这也成为了他们的愿望。



在他们56岁的时候,当年那几个7岁的上私立学校的孩子已经按照既定路线上了牛津大学毕业然后都做了著名律师,过着上层社会的优渥生活,受人尊重家庭幸福,他们的孩子也无一例外地走着父亲的老路,好中学好大学好工作;


中产阶级的男孩子有三个也上了大学,第一个bruce牛津大学数学系毕业后成为了一个中学教师,按照他的理想帮助穷困地区的学生,后来回到英国在一个普通的公立学校教书,过着平淡也还安静的生活;


另外一农家子弟nick上牛津物理系毕业后到美国成为一个美国著名大学的教授,第二次婚姻中娶了一个身材外貌气质极佳的美国妻子,他是这里面唯一一个成功晋级精英阶级的人;


一个男孩peter年轻的时候政治思绪很激烈英姿勃发,大学毕业后做了教师,中途因为发表政治言论被民众抨击退出了有压力的电影拍摄,56岁时候重回拍摄,已经改行做了公务员,家庭稳定幸福儿女双全且优秀,和自己的美丽妻子业余时间一起创办乐队进行创作表演并在业内取得很不错的成绩,身材修长气质优雅,他们依然稳定地处在在中产阶级这个梯度里。


不过那些中产阶级出来的女孩子则表现都很平淡,我甚至都不能准确地分出谁的故事,无一例外她们嫁人结婚生孩子,她们的人生幸福程度几乎与她们的婚姻美满程度完全挂钩。


而那几个来自底层社会阶级的孩子,有色人种居多,他们年老以后,都当了一堆孩子的爷爷奶奶,而他们的孩子,极少能上到大学,做着都是普通的服务性工作,修理工保安之类,他们自己,常与失业相伴,如果没有好的社会制度,他们其实处境堪忧。


我们中国古话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主要说的是遗传和潜移默化,大概也表达了不同物种之间这难以逾越的某种界规吧。除了结论真的让人感叹甚至让人有些不甘以外,我还明显地发现了以下值得感兴趣的几点。


一、一个人的体重与他的社会阶级是对应的。在片中,精英阶级的andrew和john老到56岁依然还保持相对不错的体型和身材,原中产阶级中美国教授nick夫妻晋升为精英阶级,公务员peter夫妻作为中层里面的佼佼者,体型明显较好,有几个甚至说得上修长精干;


而底层阶级长大变老的男人们,几乎都成了胖子秃子,虽然他们年轻的时候有几个甚至说得上相当英俊帅气,尤其是她们的妻子,每个体型都是走形得相当厉害。而这些底层阶级父母生的孩子们,人数众多,绝大部分都是肥胖的,虽然现在他们还只有20来岁。


可见,精英阶级从身形锻炼饮食控制等方面的修行,远远强于底层阶级,这种能保持自己体重的毅力,是不是也是他们成功的重要特质?人人都只看到了他们与生俱来的优越的家庭教育资源和社会环境,除了更好的生活品质和生活习惯,其实在体型的背后更是他们的家庭赋予的某种自律自强的精神吧,这点其实很值得我们深思。


所以现在有人说,你连自己的体重都控制不了,你连冬天早晨起床都起不了,你如何能有毅力去控制人生呢?我们看到的只是身材,然而身材的背后映射的是更多内容,因此我们对那些能长年保持自己体型的人,那些坚持不懈朝着自己目标奋进的人,由衷地表达自己的敬意,在背后,他们的付出或许是我们所不能设想的。


二、除了母体的家庭环境,性格是重塑人生的最重要的一张牌。诚然,前面有说,绝大部分人基本都没跳出社会的等级的既定魔咒,但还是也有例外的。举两个例子,任何人都会注意到有个叫neil的中产阶级的孩子(他有个小学同班同学是电影中的考上牛津数学系的bruce)。


neil在在7岁的镜头里他非常灿烂地叙述着他不着天际的奇异的剑客或者花朵蝴蝶飞之类的梦想,甚至14岁的镜头下也是一背着书包骑着自行车在好教区飞速而过的阳光灿烂少年,在考牛津大学失利而进入一别的大学之后,因为精神有了问题,他辍学之后做了建筑工人,然后流浪辗转在英国各地,居无定所,食不果腹,衣衫褴褛,实在让人看了相当心酸。


虽然最后在56岁的时候以反转的姿态做了某个地区的议员,但依然是个贫苦的拿着救济金的议员,他平时所打的零工比如做教堂的辅助祭司也仅仅能让他活着,他对着镜头从来都没有过高的奢望,说不知道他自己能做的是什么,还有什么样他可以做下去赚到钱的更好职业,他骨子里已经对自己的命运无可奈何了。


片子一直没说他的精神问题是他的天生遗传问题还是后来因为家庭环境压迫所致,总之,这个人物看了让人相当悲凉。如果他性情没有问题,他大学毕业后本来是可以顺利走在中产阶级有尊严的轨道上的。


还有一个孩子,生活在贫民窟,住在寄宿学校里,7岁时候出现的那张悲凉的脸让我很难忘怀,他叫paul。他7岁时候谈不上什么梦想不过就是希望少被打,少被罚站之类。他的忧伤无助的小脸在1964年的黑白镜头下让人心痛。


他成年后虽然也找了很多工作,但是因为无一技之长,也无足够的毅力坚持,或者也因为就业环境不佳,他频繁地失业,换工作,到晚年的时候已经只能在妻子帮工的养老院谋得一份小小的修理工的杂差。


他到底是因为家庭环境而造成的自卑,还是因为天生性格本身而造成的少毅力?不得而知,总而言之,他小时候的那张脸让人怜悯并心里发冷,因为这都可能只是与他的童年生长环境密切相关。

三、婚姻可以拯救一个人,尤其是女人。在电影中,女人的幸福主要与情感与婚姻有关,事业在里面的比重很小。中产阶级里面有三个同班同学,在多个年代一起肩并肩出现在镜头里,长大以后的命运差别还是很远。


有个叫Sue乐观的女孩第一次离婚后坚强带着孩子,后来再婚幸福夫妻关系很和谐,然后工作也一路顺利并且有显著提升,家庭美满事业顺利,总之人生更为幸福;


有个女孩子一生中嫁了两次离婚两次,留下几个孩子,每个孩子都没上大学,只做着低微的工作,她身体不好又遭遇到一系列的家庭不幸,一直失业领着救济金经济也很拮据;


还有一个女孩子本性是个悲观的人,她在7岁14岁和21岁的时候是一个很忧伤很反叛的女孩,而在28岁的时候遇到了她的丈夫,从此她变成了一个阳光的人,在56岁的时候坦然地说出:虽然自己是一本也许不怎么好看的书,别人(观众)既然翻开了,但是还是会有惯性一直读下去。


婚姻是女人的第二次生命,这话放在女权主义那里不好说对与错,但是放在这个电影里再合适不过了。那些在7岁的时候就兴高采烈地说要结婚要几个孩子的女人,在她们的人生道路上都写下了这些篇章,只是个中滋味大相径庭。婚姻甚至重塑了她们的第二次生命。


那个苏在这些女人中显得相当年轻有活力,无论容貌还是精神在这群女人中都是佼佼者,再婚遇到的让她幸福的男人,和一路向上的事业也给了她极大的信心,当然也创造了较好的物质环境吧。而其中有个女人在56岁的时候衰老得惊人,家庭一般又遭遇失业,岁月在她的脸上无情地刻下深深的痕迹。


父母的糟糕的婚姻会伤害一个孩子,给他们人生留下很不好的印记,但其实好的婚姻也可以拯救一个男人,比如上段中写的那个7岁就脸呈忧伤之色让人心痛的白人贫民男孩paul,小时候因为父母离婚一直说不会结婚不考虑这事情,后来去了澳洲,看起来很英俊,长大到28岁以后幸运遇到一个阳光的女人,这女人支撑他走过了后面的几十年的岁月。


虽然他遇到问题的时候无一例外地想逃避,想消失,但是最后他的妻子用自己的方式固定了他,也许是孩子,也许是温暖,让他留在这个完整的家庭里继续尽责。如果没有这个妻子的话,这个从来就一脸悲凉的对人生无望恐惧的孩子又被伤害了自尊心又没有自信的男人不知道晚景会如何地悲凉也很难预测。而他的女儿终于也考上大学主修英国历史,一家人重回英国游览的时候也很让人感叹。

四、一个家庭中孩子数量的的多少确实与生活品质大有关系。在电影中,精英阶级的人基本只生个两个孩子,在优生优养子女之外有更多的时间来享受自己的人生进行自己的理想规划,比如喜爱园艺、带领板球队、组建乐队等,他们的孩子都按部就班地上中学大学、毕业以后也有很不错的体面高薪的工作。


而底层阶级的那些长大后很容易生个三五个孩子,两段婚姻甚至更多,因为他们在很年轻的时候就因为冲动无序而导致孩子们更无序地出生,甚至他们年轻的儿子在也很年轻甚至不到二十岁的时候也会生了三五个孩子。


因此他们还未到衰老的时候甚至只有49岁就已经是一大堆小孩的爷爷奶奶了,经济压力可想而知,他们的生活质量也是可想而知,电影中他们被一大家子围着忙忙碌碌,一刻不得闲,有白人也有有色人,他们在五十六岁时候为自己的儿女辈找到了一个体面的工作比如邮递员而感到很欣慰,如果偶尔家族出现了一个大学生,则更是满面荣光。按照推测,他的子女应该基本是我们所说的80后。


那些结婚的人基本都是找的是门当户对阶级的人,这很正常,一个人在自己所属的阶级里有更广泛的人群交集和价值共鸣,里面精英阶级和上层的中产阶级在婚姻上倒是更为稳定,是因为理性的选择还是物质的保证?而其他很多人在35——42岁左右的时候经历了离婚再婚的过程。


当然,一段失败的婚姻会让人生更为不幸,除了让人对婚姻的某种信念散失而让人觉得沮丧,更是因为修正上一段错误需要花更长的时间和精力,如果上端婚姻又留下一堆要负责的孩子而爸爸们也都不知道去了哪里的话,这生活更是雪上加霜。


所以,理性的人是更容易具有幸福生活,井然有序,一切都在掌握中?还是感性的人更容易有幸福生活,走到哪里算哪里,随心所欲?或者,表面上的有序看起来乏味无趣,但是在有序之中却有游刃的空间,而表面上自由随心却带来后续的混乱,最终是否能拥有自由和惬意却是未知。


所以这个让我们深思,我们羡慕的不仅仅是精英阶级表面上所拥有的更为丰厚的物质基础和社会资源,或者更要研究他们能拥有并保持传承这种实力的潜在的那种特质。


从42岁的时候开始,他们的生活基本已经没有了什么变化,人生的一切似乎已经成为了定局,孩子们已经长大再教育已经来不及,而自己年华老去追求事业和爱情都已经力不从心,那些曾经意气风发剑指江湖的有志少年也变成了今日平静祥和的头发稀少的中老年男人,那些曾经愤世嫉俗的女孩也成为现在淡淡评阅自己人生的中年娴静妇女。


在这个年纪,人生的大好时光已经过去,回首过去,他们都很惊讶自己小时候的模样,他们仿佛都基本满意如今的人生,只是不满意又能如何?他们不会对着镜头后悔的。虽然,电影中,那是在英国的福利性的保障制度下,那些人生活还能得到很有效的保障。在我们的国家和我们现在这样的保障体系下,如果我们在年轻的时候也都知道了未来的我们是什么样的人过着什么样的生活,我们是否更充满信心还是会觉得沮丧?


或许就像剧中人所说,无论我们自己是怎么样的一本书,精彩或者乏味,读着读着,也就读下去了;


或者就像局中人所说,而所谓幸福,就是我们都还在平稳地在这里,没有遭遇到厄运,这也是一种幸福;


或者就像剧中人说说,如果有机会重来,会在年轻的时候好好读书,因为知识是谁也拿不走的,那样可以更有力掌控人生;


或者如剧中人所说,如果能重新来过,一定不会像当年那么懒,会很努力工作把握每一次机会,那么还是会有很多机会改变整个人生。


如果,如果,不过人生没有如果,在这个知天命的年龄,一切都已经成为定局。


写在后面的话:


今天的中国,到处充满着商业机会,无论是北京,上海,还是成都,重庆,只要有梦想,去追求,就一定有实现的机会。 因为今天的中国处于一个飞速发展的上升期,各种的奇迹都有可能实现。 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的进步,法制的健全与稳定,暴发的可能性会越来越小,随之有可能进入的是与英国类似的稳定期。 


稳定期中,完善的社会体系及法律体系,社会环境,爆发户的可能性基本很小看,或者换句话说,一旦进入某个阶层,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或者好的机缘,才能有机会上升到另外一个阶层。 


大部份如今在英国的华人,其实都是在中产以上的稳定阶层,在不久的将来,其实大叔相信随着华人的下一代,无论是BBC也好,新进移民也好,华人的吃苦耐劳,勇于付出,都能够帮助整个华人群体在英国巩固自己的阶层。 



*作者:周冲,2015年离开体制,放弃公职,从事自由写作。新书《我更喜欢努力的自己》正在热卖中。本文经授权转自微信公众号“周冲的影像声色”(zhouchong2017),这是一个文艺而理性的公众号,以文艺的笔调,以理性的思维,剖析人间事与人间情。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