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教育不区分情商和智商
别国我了解不多,美国对情商和智商的区分没有这么强调,也没有将其对立。教育学上常说学习的对象包括知识、技能和态度,三者相辅相成。有时候被我们误认为是“情商“的品质,比如对他人的理解和体谅,其实也是智商问题,反之亦然。
愚蠢的人即便你让他去思考他人的处境,他们也想像不到,他们视野太窄,格局太小,坐井观天,一辈子活在成见里面无法自拔。不愿意打破成见,本来是态度方面的问题,可是最终会影响到他们的知识和技能。
同样,知识和技能上的长进,也会改变人们的态度,所以“情商”、“智商”这么简单的区分有时候成问题。
美国这里小孩培育个性和品格优点,有的是要靠学校,比如我儿子过去的学校是所谓“七个好习惯“(Seven habits)学校,到处都在宣扬《优秀经理人七个好习惯》一书同样宣扬的好习惯:如“积极主动”、“以终为始”、“要事优先”、“双赢思维”、“知彼解己”、“统合综效”、“不断更新”等。
不过更为重要的场所还是社会,比如通过教会组织、课外活动等。
教会组织每个星期有儿童“主日学“,专门教小孩子一些被我们称作“思想品德”的内容,如关爱、诚实、正直、自尊、守信、善良、慷慨、爱和平、坚忍、谦虚、仁慈、责任、知足、盼望、顺服、勤劳、自律、感恩等。
这些组织通常还组织孩子去各个地方参与事奉活动,在实践中培养相关品质。很多人一想到教会就想到神学、宗教,但忽略了这些组织在培养青少年品格方面做的一些工作。在美国的一些华人家长,自己不是基督徒,却也让孩子去教会,就是这个原因。
有时候孩子成长中家长不好管,别人的话还多听一些。“培养一个孩子需要一个村“,这些组织的作用很大。
一些课外活动,如童子军(boy scouts),也会组织很多活动,培养男孩或者女孩他们生活所需的品质和技能。童子军组织甚至把儿童成长所需要的各种品质列举了出来,让孩子们一项一项去争取。虽然有时候可能有些形式化,但是起码让小孩知道社会尊重的价值是什么。
孩子们课外参加的体育运动,也常常被视为品格培养的好机会,比如小孩课余参加的足球队,常常被家长视为培养小孩领导和协作能力的地方。让孩子们参加城市组织的戏剧表扬,也被视作表现自我、克服羞怯的好办法。
美国家长更懂得“阅读”孩子
美国选择“特殊禀赋儿童“(gifted children), 可能用的是智商测试,但是让其进入强化班(enrichment class)后, 课程侧重如何去“丰富“(enrich)他们,培养他们很多横向的能力,比如创意思考,批评思维,等等,而不是将其变成纵向的、深化某学科学习(比如数学)的拔高班、加强班。
美国很多大学有“荣誉班级”(honors class),长大后到底做除了相应成绩没有我不知道。成功固然重要,可大家同样强调的,是他们有无过着“充分发挥的人生”(fulfilled life).
和中国家长相比,美国家长比中国家长更会“阅读”孩子,更为耐心地了解孩子的长处,而且给他们比较多的空间,让其充分发展他们的长项,这就好比是一种“长板思维”。如果学校妨碍了孩子某方面的发展,他们甚至可能会给带回家自己教,亦即所谓的homeschool。
中国家长相对来说更喜欢说教,不尊重孩子独立人格和发展中的长处,而试图面面俱到地发展孩子,按照当时社会(附近社区)的标准去培养孩子,对孩子的缺点抓得更紧,希望不要出现“跛腿学科”,这是一种“短板思维”,把过多精力用在纠错和纠偏,而不是发扬和发展上。
在知识结构上,美国“布鲁姆学问分类法” (Blooms Taxonomy of Learning)影响很大。该分类法说学问分为知识(也就是你知道、记得的事实)、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估几个类别。知道(对应着记忆)处于最底层位置,美国人甚至矫枉过正,轻视知识积累。从幼儿园到研究院,大家更强调的是所谓“高端技能”(higher order thinking skills)。
国内则相反,太强调知识,甚至只是知道,忽略了其他方面思维能力的训练。
作者 南桥 ,文章转载自外滩教育
推荐阅读
教育是一门急不得的功课:解读美国学校招生的核心
家长如何帮助孩子规划国际教育之路,千万不要走偏了
谁动了你的美高排名?Niche与U.S. News尴尬了... ...
拥有这种能力的孩子更容易获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