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居新西兰、爱尔兰、澳门后,他们有没有过上想要的生活?

2018年01月12日 发现新西兰





说到移居,人们第一时间想到的,要么是离开大城市回到家乡,要么从一线城市移居二三线。


其实,世界如此多元,移居的路径早就不只这单调的几条。


于是,我们和6位移居到世界各种角落的朋友,聊了聊移居前后,生活的种种变化。


他们得到了什么?失去了什么?从前和现在,焦虑的事情有没有一些不同?




编辑 | 祁十一

 


讲述人:禅小瑾

“没想出人头地、衣锦还乡什么的,

能养活自己就行”

扬州—新西兰

曾是扬州市的公务员

目前在新西兰以自由撰稿和做书法老师为生



为什么选择移居?


度蜜月的时候出国玩,感受到另一种完全不同的文化,能带给人新的思维方式。


一直觉得,人这一辈子思维如果太窄会活得很遗憾。


两年前,我和爱人算了算银行账户上的钱,看了看想去的几个国家,能支撑我们学费和生活费的只有新西兰。


没想出人头地衣锦还乡什么的,哪怕扫厕所,能养活自己就行。


既然出来的目的是开拓自己,就想选择和国内反差比较大的环境。奥克兰华人多,不说英语也能生活的很好。


所以我们选择了更加“乡土”的基督城。基督城在南岛,处处都是绝美的自然景观。

 

收入的变化?


如果只是按照数值来计算,那肯定是现在收入高。但这并不能说明什么,新西兰是全球物价第二的国家,物价很惊人。


以前出门打车稀松平常,现在能自己开车绝不坐公交,能坐公交绝不打车,打车太贵了。


以前吃住基本都不用花钱,工资可以全用来逛街和娱乐。现在交完房租和其他基本开销之后,就没了。


我们来新西兰一年半了,现在收支终于能平衡了,但还没有结余。

 

房子的变化?


房子当然是新西兰的大,还配有车库和大花园,但这个房子是租来的。国内的商品房虽然面积不及新西兰的房子,但所有权是自己的。


为什么没买房?因为没钱啊,收支才刚刚平衡呢。


国内的房子是结婚时父母出钱买的,我们希望新西兰的房子自己买。毕竟基督城的房价对比收入水平,年轻人努努力还是有机会的。

 

社交圈的变化?


老朋友还在,国内朋友来新西兰旅行,我们能在基督城小聚。回国的时候除了探望双方家人,也会安排和老朋友做个短期旅行。


多了一些新朋友。新西兰本地的朋友很单纯友好,会邀请我们参加一些特别私人的聚会;认识了同在新西兰的中国朋友,大家来自祖国各地,有不同的家境背景、理念和生活方式,很丰富多彩。

 

消费水平的变化?


现在极少购物,基督城也没什么可以逛的地方,不像国内到处都是大型购物中心;衣服鞋子也不适合我们亚洲的审美。


更重要的是,生活基本开支变大了,因此要省钱呢。


以前我的消费基本就是衣服、鞋子、包包。现在新西兰的消费除了日常开支,就是买些护肤品和家居用品,还有中文书。

 

得到了什么?


开始写作了。一开始公众号也没人看,后来有些志同道合的朋友,然后成了虚度的签约作家。曾经虚度是我的精神窗口,突然间和自己敬佩的姑娘们成了同事,特别神奇。


喜欢烹饪了来到新西兰之后不得不自己做饭,没有外卖。后来就喜欢上烹饪了,尤其喜欢美味的食物配上美美的桌布,加上烛台和餐巾。


不再害怕有一天成为妈妈以前怕要孩子,看过太多孩子引发的夫妻矛盾和两代人的矛盾。


但来新西兰和Kim家一起生活,见证了她家小宝宝成长,发现原来养孩子也不是那么难。他们夫妻俩一边工作一边就把宝宝带大了。


很多妈妈一边推着婴儿车一边在公园里跑步。这里的教育方式给了我更广阔的思路,让我对成为妈妈更有信心了。


接触自然的时间多了,环保意识更强。享受着新西兰的绝世风景,也为新西兰人在环保上的努力无比震撼,“地球上最后一片处女地”的称号是几代人的努力换来的。

 

失去了什么?


陪父母的时间少了。每次回国三周左右,每年回去两次。希望随着经济状况的稳定,我们能更频繁回国,父母退休后也能来长住。

 

以前和现在,焦虑的分别是什么?


以前几乎所有的焦虑都来自工作。这篇稿件能不能过,什么时候能升迁,会不会一直在这个岗位上工作等等。


现在的焦虑比较“无形”,搞不清自己内心最热爱什么。以前我就是我的岗位,别人介绍我也是我的岗位,所以不会太纠结。


现在我不是体制内的一员了,我不是我的岗位了,那么我是谁呢?我该如何定位和评价自己呢?我衡量自己的标尺是什么呢?我想做什么?热爱什么呢?这些问题就统统来了。

 

会在这里一直呆下去吗?


走一步看一步吧。当下的我觉得,一个人一生能在几个不同的城市、不同的国家认认真真生活过,不失为一种收获吧。

 

 

讲述人:Ida

“现在住在一个种着薰衣草

百合和玫瑰的小院子里”

合肥—爱尔兰

曾在《安徽日报》理论部任记者

现在是自由撰稿人、作家



为什么选择移居?


以前在安徽合肥,先生是计算机行业的人,很多IT公司的欧洲总部都在都柏林,所以他就到那边工作,我也就跟着去了。

 

职业的变化?

 

以前是固定工作,到爱尔兰之后,在家里做自由撰稿人。也收到过工作offer,但经过权衡,还是决定在家一边写稿一边带孩子。

 

爱尔兰的人力成本很高,养育一个孩子要花掉一个普通人收入的一半。

 

房子的变化?

 

以前是合肥的公寓,现在有一个种了薰衣草、百合和玫瑰的小院子。


得到了什么?

 

比较宽松的教育环境,安全的食物、安全的水最重要的是,得到了对自己的了解。

 

在国内,有一份挺好的工作,很好的朋友,有家人环绕。然后结婚了、生了小孩,你可能会被生活一直推着往前走,不太会去想了解自我这类课题。

 

到国外一下子进入到一个全新的世界,你怎么样去生活,怎样去面对自己的职业,面对自己的后半生,就开始思考这些问题。


这个过程很痛苦,但现在感觉很好,找到了自己最想要的东西。

 

失去了什么?

 

失去的,最重要的应该是和家人朋友相聚的机会。

 

我是一个喜欢热闹的人,喜欢和朋友们一起聊天,也很享受和家人相聚的时光。来到这里,因为各种政策的限制,以及家人实际情况的不允许,他们最多只能来探亲住上三个月。


会在这里一直呆下去吗?

 

十年过去了,我比较能够适应这里的生活,孩子也在这里接受教育,目前没有再到别的地方的打算,会在爱尔兰一直呆下去吧。如果父母年纪大了,也许会回国,或者两边跑。

 


讲述人:小书

“很多年都在惶恐,

这辈子是不是就这么浑浑噩噩过完”

北京—大理

30岁,以前是国企职员

现在是咖啡馆主



为什么选择移居?


一毕业就进了国企工作,别人都说国企很好、稳定,可是自己总是很焦虑,觉得这份工作在消磨生命,基本上从20几岁就能预知50几岁后的退休生活了。


总觉得人生难得一次,就这样度过非常不甘心。


30岁来临,焦虑达到顶峰,精神和身体状况都开始出问题,于是痛下决心离开体制,寻求改变。


现在在云南大理生活。这里空气好,可以调养身体。生活以及社交圈反而比在北京的时候更精彩。

 

收入的变化?


因为刚开了店还没步入正轨,所以还没办法比较。但是预估应该不会比以前高。但是这边生活简单,消费可控,并没有太大压力。

 

房子的变化?


以前在北京有自己的房子,不大,但是住的很舒服。来这边后租了店铺,就住在自己咖啡馆顶楼,窗外是蓝天白云绿树,很开心。

 

社交圈的变化?


因为我以前就比较宅,不太喜欢出门应酬。不得不去的工作上的应酬,也不会有什么感情在里面。


在这边都是觉得契合才会交朋友,感觉特别纯粹,交到的朋友什么行业的都有,很精彩。

 

消费水平的变化?


肯定是降低了,本来我也不是很爱消费,这边生活简单,更没什么消费的欲望了。

 

得到了什么?


一是从大城市那种紧绷的状态下走出来了,真的是到了这边开始生活,才发现以前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都紧绷着一根弦,以前并不自觉。


二是看到了更多元的人生状态,让我常常思考到底自己想要什么样的人生。

 

失去了什么?


可能是来的时间还短,暂时还没有什么觉得遗憾的地方。

 

以前和现在,焦虑的分别是什么?


以前很多年都在惶恐,自己这辈子是不是就这样浑浑噩噩过完。想改变又不敢或者不知道怎么去改变。


现在也谈不上焦虑,就是仍然会有对未来的不确定,但是最起码我做出了改变,顺应了自己的心。

 

如果重新来一次,你会在哪些方面做出调整?


重新来一次的话,我可能不会浪费时间在惶恐和焦虑上,想做的直接就去做。


细节方面,我想把浪费的时间用在外语学习上,因为我特别喜欢学外语,各种外语都喜欢,所以想最起码把一门学精。


还想去学自己一直想学却没有行动的古琴。

 

会在这里一直待下去吗?


现在还不清楚。见过了在这里一直待下去的人,也见过了又返回大城市的人,我觉得这都要看人生境遇和自我发展吧。

目前我在这里很开心,想先在这里好好生活下去再说。

 


讲述人:孙岛主

“我从来没觉得,

一辈子一定要在哪个地方” 

北京—太平洋的一座小岛Bunaken

曾是北京的外企白领,现在在岛上买了椰子园

买了旅行社,做定制旅行,

还在建自己的房子、度假村



为什么选择移居?


我的成长经历就很漂泊,山东、山西、天津、北京,所以从来没觉得一辈子一定要在哪个地方。

 

当时北京的工作干了6年,有点没意思了,就辞掉了工作,想着休息一段再开始工作。

 

辞职后出门旅游,恰巧到了印尼的一个岛Bunaken,很喜欢,跟北京完全不一样的风情,心里有强烈的声音叫我留下来。


那是一座还比较原生态的岛,不太商业化,六年前连电都不通,现在也只是晚上才有电。

 

风景很美,距离生活与经济中心美娜多岛也不远,交通相对方便。这里也是潜水圣地,会有世界各地的人过来。

 

得到了什么?


得到了内心很大的充实,因为是自己的事情。在北京,忙的时候就想骂人;不忙的时候又担心不景气。但现在是自己的事情,就特别充裕,想着怎么把它做好。

 

而且很神奇,当你认真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会有很多机会过来。自己都想不到。

 

生活也很美好,没事就去潜水,成日里穿着宽大舒爽的布裙、吃简单新鲜的蔬果、和各色皮肤的人打交道。这里的岛民认识每一种鱼,每一种植物,很神奇。

 

失去了什么?


唯一失去的就是跟家人相处的时间,但是暂时的,房子建好后可以让爸妈过来。

 

以前和现在,焦虑的分别是什么?


以前焦虑是不是要在公司干一辈子?真的要这样吗?

 

现在最大的焦虑是工程进度,这里的人都很享受生活,一放假就喝得酩酊大醉,假期结束很久了也不来工作。这对于从中国来的我而言,还是不太容易适应。

 

会一直在这里呆下去吗?


现在只是多了一种选择,可以在北京,也可以在岛上。不过现在生活在岛上很健康,我还想建一个健身房,锻炼一下。


讲述人:如一

“这可能是我人生中最正确的决定了”

北京—成都—距成都118公里外的山里

29岁,如一山室创始人,芳疗师



为什么选择移居?


我大学毕业后在北京工作,后来由于下半身的脊椎神经问题,只能从北京离职回到家乡,卧床医治了近一年。


恢复后,在成都朋友的公司做一份很轻松的工作,大家都很照顾我让我少做事情,但这让我感觉不到存在的价值,反而觉得人生荒废。于是辞职,创立了如一这个品牌。


现在住在离成都118公里的一个小山窝,住在一个被山和湖围绕的地方。


那年来采艾草,发现了这片秘境, 这里水质好,风景也好,自然又干净,便爱上了这里。

 

收入的变化?


以前就是工资,月收入千元为单位。有蠢蠢欲试的自我实现的欲望,但因坐班工作的消磨,限制了自己潜力的挖掘。


现在很难去核算固定收入,但会多很多。当你足够认真和真诚地去做一件事情,收入只是这件事的伴随物而已。

 

房子的变化?


在北京时跟朋友合租,就一个卧室。后来在成都市区买了房子,89平米。现在的山谷屋子250平米。


我是双城生活,每个月还会回成都处理一些事情。

 

社交圈的变化?


以前上班不得不跟没那么聊得来的人相处。


现在的朋友大都是志同道合的,靠技艺生活就是这点好,不需要人际关系活着,只跟喜欢的人相处。

 

消费水平的变化?


以前收入不高,欲望却高,总想买这个买那个的。现在找到了自己,有了想做的事情,欲望反而没那么大了。


但要遇到好的设计、好品质的东西,就不会犹豫,直接买就是了。


得到了什么?


好风景,每天在房子里都感觉自己在度假。


身勤心安的生活,未来很清晰,一份自己热爱的技艺。还有自由等等,得到太多了。

 

失去了什么?


辞职、移居,可能是我人生中最正确的决定了。没有失去,也没什么遗憾的。

 

以前和现在,焦虑的分别是什么?


以前会焦虑经济,我啥时候发财啊,才能给妈妈买衣服,给爸爸买车呀(哈哈)。


在会焦虑品牌的发展,和技术上每一个口的攻破,每一个点的提升。

 

会在这里一直呆下去吗?


几年内会的。我是一个喜欢好风景,也热爱远方的人。成长对我来说还在摸索中,有可能一个地方住几年,也有可能四处游荡,看际遇吧。



讲述人:曾一

“以前和现在都焦虑的是,

人生就这样了吗?”

北京—腾冲

37岁,以前供职某大型国有企业

现在经营民宿


为什么选择移居?


年近不惑,却仍对人生抱有种种幻想,有很多是曾经年少时的梦想,在日复一日的工作中,偶尔想起来,不免唏嘘。


虽然工作和生活稳步向前,但心中那股冲动不时回响:再不试试,终会后悔。


前几年家人难以忍受帝都的空气想搬离北京。我意识到,也许这是一个上天的启示,于是索性辞了工作,一同离开。


现在家人生活在大理,我在大理和腾冲两边跑。对我个人而言,在哪里生活,并不是需要选择的问题,家人在哪里,家就在哪里。

 

在这里生活了近两年后,发现自己的身心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除去因为良好的自然环境带来的身体健康状况的改善,这边的慢生活让我开始有时间思考和重新审视自我,原来单一的价值观开始变得多元和开放。


最明显的是,我变得更加包容,接纳他人也接受自我。以前动辄急躁、烦恼的脾性,逐渐变得平和。


可以肯定的是,在这次的人生转向中,我看到了新的风景。

 

收入的变化?


这方面差距悬殊以前每月有固定收入,除去日常家用,还能投资理财。


现在民宿还没完全建好,基本属于只出不进。

 

房子的变化?


京和大理的房子面积相当,但居住环境相差甚远。北京的房子已经算是容积率很低的低密度小区,大理这边的房子,自然环境更好。


腾冲在建的民宿,将来也自住,在一片田野中,完全回归自然。

 

工作和生活的时间分配?


在北京的工作是坐班制,不仅要严格遵守八小时工作制,还要经常加班,算上上班的交通时间,花在工作上的时间,每天平均12-15个小时。基本上属于只有工作没有生活。


现在则正好颠倒,民宿没有开业之前,目前是只有生活,没有工作。生活的主旋律就是陪伴家人。我感觉是人生和我开的玩笑,所谓“欠下的,总要还”。


得到了什么?


更多可以自主支配的时间,更亲密的亲子关系和夫妻关系,更健康的身体,看到更丰富、更多元的人生可能。

 

失去了什么?


失去了在原来工作轨迹上更多的可能。但并不遗憾。

 

以前和现在,焦虑的分别是什么?



其实焦虑的是同一个事情,就是我的人生就这样了吗?以前高压工作状态下,担心一辈子这样下去,没有勇气尝试,终有一天会后悔。


现在对未来种种不确定的状态下,也会为还没找到那条为之“衣带渐宽人不悔”的路而迷茫。


会在这里一直呆下去吗?


这次移居后,就不再有在某个地方长久定居的想法了。只希望尽早找到能使心安住的事情,心定了,身在何处无关紧要。


///


此外关于更多移居生活的征集,我们精选出了5位读者留言。

 

北方四线小城—长沙



为什么移居?


女儿属于特殊儿童,我和爱人很想女儿成长得更好,长沙这个城市对她更好,就来了。

虽然这里湿冷的天气和饮食习惯我很不喜欢。


得到了什么?


在长沙,认识了很多新朋友,也思考了更多人生问题和活着的意义,当然女儿比以前更好。

 

失去了什么?


30年来从没为旅行或者其他任何原因离开过家乡,上大学和结婚都跟父母离得很近。这次是最远的,也是最久一次没见到父母了。


广东中山某乡镇—澳门



为什么移居?


为了三个孩子能获得更好的教育,澳门有国际学校,能够学到更好的专业,可以远离国内的应试教育。

 

得到了什么?


为了考取国际学校,孩子们的英语突飞猛进,国际学校的学习环境还是相当不错的。

 

终于不用再与公婆一起居住,组建了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家庭,第一次感受到当一个女主人的感觉,真好。

 

失去了什么?


在一个陌生的城市,努力熟悉着身边周遭的一切。

 

请了菲佣,生活中的琐碎事项慢慢与她磨合中。社交关系空白,在努力建立中,但发觉交心的朋友并不可能在这种年纪下形成。


有时候面对这么繁华的都市,却会想念家乡小镇的悠闲自在。


南京—马来西亚槟城



为了好的空气、水,和想流浪的心。这里自然环境好,距离故乡不算太遥远,消费水平适中,一直是夏天。


在这里开始了人生中第一次创业。但却与老公、朋友、父母,聚少离多。

 

湖南—藏区



因为藏区在呼唤我的灵魂,抵达之后,凭感觉,喜欢就留下了。


失去了什么?倾家荡产。


安徽—珠海



为了更好的空气和教育。在这里,和更多三观相同的人走到一起。


也许是把父母也带着的原因,所以移居没有什么遗憾。人生每一段都有相遇的人,聚散相依。


据说,自由地移居,是这个时代能给我们的最大福利!


希望你我,都能找到一个理想之地,安顿好后半生。归根结底,只有心安定了,才不再焦虑身在何地。

 

///


本期编辑:祁十一,好好虚度时光签约作者。生于四川,求学上海,北京工作,喜欢大理。四处晃荡,记录人的故事与命运。


本文授权转载自好好虚度时光专注报道文艺女性朝九晚五之外的活法,倡导做无用之事,度有涯之年。理想的生活,就是坦诚面对自己,好好虚度时光。欢迎关注,获得更多理想生活的灵感(微信公众号ID:hhxdsg)。


- End -



/ 推荐阅读 /


△ 最新最全!移民新西兰的所有方式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