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人留学的学霸家族,告诉你亚裔教育的症结所在…

2018年01月10日 卡城之窗




我的大家庭中,包括我的上一代,比如我妈妈就是留学英国。我这一代和我的下一代,很多人也都是在中国接受教育,然后去西方留学。我的两个孩子和我姐姐的两个孩子都是在美国出生长大,所以我对亚裔父母的教育观有特别多的体会。


我先从Michael的故事讲起。


Michael是我姐姐的孩子,很特别,非常天才和特质从小就表现出来了。他数学、科学、计算机三个方面都是全美拔尖的,是典型的华裔男孩,数学优秀,科学厉害,钢琴弹得一流。


他被三所最优秀的大学哈佛、MIT和斯坦福录取了,最后选择了MIT。


现在他从MIT辍学了,自己创办了公司,和小伙伴们一起在硅谷创业,在MIT他只念了一年的书。



但他后来的蜕变才是震撼我的,也是我最想分享给大家的。


当时他在我家住了几个周末,我们之间有过几次对话。有时候我们一起开亚裔父母的玩笑,讲他们的特点,也算是自嘲吧。


我提到了一个问题,他高中最后一年到处跑,但是小时候他看起来是很内向的,也不太愿意和同龄人打交道,从印象中典型的亚裔孩子的形象,到变成到处和人打交道,是什么让他改变了?


他开了一句玩笑说,这是他从亚裔教育脱离的过程。他说大多数亚裔家庭有一个很大的问题,是不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



一般大家认为社交能力就是交朋友。其实社交能力包括很多方面:


一个是专业的方面,社交圈的建立和人交流谈判什么的。


还有一个就是个人成长方面的,包括交朋友和个人魅力如何,能够吸引别人和倾听别人的能力,以及处理男女朋友之间,以及家庭之间的关系的。


这些方面的能力亚裔父母根本不管,加上亚裔在对付冲突和压力方面都比较谨慎,父母一代常常忽视这方面的教育。所以他那是设法脱离这种单一文化的环境,让自己的视野变得开阔。


我觉得Michael提到的有些事情是我们亚裔父母经常做的,非常典型,值得思考:


1、亚裔父母爱逼着自己的孩子做自己认为好的事情

2、亚裔家庭特别谨小慎微,担心孩子惹麻烦,比较服从权威

3、喜欢抄别人的,比如别人家的孩子如何优秀,照着打造。



1

父母的情感支持,会让孩子走得更远


我:Michael你这么优秀,你父母对你最大的贡献是什么?

他:让我在家上学了几年。

我:那么你父母做得不够的地方?

他: emotional support。(缺少精神和情感上的支持)


我回想起自己16岁的时候,我们全家第一次搬家到紫竹院对面的小区,之前我们一直住在五棵松,没有搬过家。搬完家以后,环境很陌生,谁也不认识。有一天突然收到一封信,贴着4分钱的邮票,一看是我爸的亲笔信。


信的大意是:

我们刚刚搬了家,你远离了你熟悉的朋友和环境,可能还不习惯。别着急,这是你收到的第一封信,以后你会收到越来越多的信。我订了一些杂志,它们将成为你和外界沟通的桥梁。你就不会感到寂寞了。


这个信让我特别感动,现在都一直记着,也经常谈起。


当我回想起来这些往事的时候,我知道这就是父母给你的情感上的支持,这个力量可以持续很久,甚至成年以后,还在享受着一份健康的心理,它让我知道,自己不管做了什么决定,他们都会和我站在一起。



12年前,美国密执安等几所大学的教授,对将近3000多人做了一次全国性的调查。


调查发现:在儿时获得过父母更多情感方面支持的孩子,在成年甚至老年以后,都比较容易少地发生心理和生理方面的疾病。


在教养孩子的过程中,确实需要给他们一些内心的支撑,有些是可以在自己的原生家庭找到的,家里做得好的,是可以形成价值传递给下一代的,而不仅仅是取得世俗罗列的成就。



2

为什么说中国孩子缺少创造力?


我们总说——华裔孩子有个很大的问题,缺少创造力。这个和华裔传统教育中的一些理念和长期的大的社会和政治环境有很大关系。


有一句话说,“It takes a village to raise a kid”(直译:抚育一个孩子需要一整个村子),意思就是:一个人的教育成功优秀与否,需要大的一个整体环境的自然培育,而不是在某个方面被硬灌出来的。


这就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配合,需要很大的圈子。 


有的时候家里做得好,但是学校里攀比,结果就不能形成好的习惯;有的时候学校做的好,但家里没有这样的规矩,就不会有良性的循环。


我们的学校很重视求同不求异,不重视个性化教育,包括求知的欲望和天赋能力,可能客观条件也不允许重视太个性化的教育。因为都是很大班的课,老师也少,没办法照顾到每个孩子的需求。


没有个性化的教育,导致的结果就是人和人的差别减少, 大家训练得都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 这种优秀的、创造性的人才就不容易出来。



而华裔家庭,向来是不强调个性教养的。在华裔社区,到处可以听到不尊重孩子意愿和个性发展的例子,强压自己的价值观给孩子已经成为亚裔父母一个基本特征。


《华盛顿邮报》最近报道过一位华裔父亲的义举。


一年多以前,他的儿子在高中毕业典礼结束的当天,被醉酒驾车的另一位同学撞车身亡,一个孩子刚刚绽放人生要上大学展开新生活,做为父亲,他的痛苦可想而知。这位父亲在今年三月捐赠120万美元给儿子没能上成的马里兰大学,专门用于研究亚裔移民子女的问题。


报道中有一段父亲回忆的和儿子的对话,看得我眼泪直流。全段翻译出来分享给大家:


他说,他曾经反复想起一个往事。那是他儿子上中学的时候,说他想打职业美式足球。父子俩都是达拉斯Cowboys的球迷。爸爸说:“儿子,你回去好好学习,你不会成为一个美式足球选手的。”儿子追问为什么。这位父亲说,他的回答成为一生最大的遗憾。他说:“你是华人。”儿子哭了。


“每当我想起这个事情,我不能原谅自己。我即便知道他可能最终不能成为一名美式足球选手,但是当他那么小的时候,我就那样打碎了他的梦想…我知道其他的华裔父母对他们的孩子在用同样的方式。我不想再让这种情况发生。”



我相信类似的对话每天在亚裔家庭的饭桌上上演,对追求个人梦想的亚裔孩子是无法弥补的伤害,可能延续一生。这个父亲之所以有此义举,正是孩子生命换来的觉醒。


现在这个时代知识的传递方式,是随时随地就可以学习,我们和孩子已经站在一个起跑线上。单就知识方面来说,有时候其实孩子们懂得比我们还多,当然社会经验他们还没有,还需要付出很多失败和尝试。 


知识的获取管道变得容易了,后边就是创造力和整合力这些能力的竞争。


虽然我们家长看了很多微信的教育文章,思想观念上可能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但是在真正实施的时候,能不能在日常的家庭教育中养成习惯,日日践行,这是比较难的,家长自己本身的习惯都需要改变。



再说说考大学这件事,很多家长就是在追随大流,别人上什么,我们也上什么专业。这个过程就是在追逐大流,追来追去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毁掉孩子个性的过程。


有的家庭,12年好像都是为了一个好的大学,为了一个好的工作。其实,教育的本质其实是要想清楚,我是谁,我来到这个世界要做什么。结果呢,现在我们都将“我是谁”变成了,“我要成为一个优秀的人, 我要和另外那个优秀的人一样。”


为什么要培养有个性的孩子,我们总是想不到这是一个教育的常识。接受教育,是为了摆脱和改变现状而不是为了去适应现状,而现在我们好像搞反了。一个有独立见解和独特个性的人才可以创造,可以创造的人才可以改变。


我们可以看到, 世界中任何创新的举动,都是为了改变现状中不好的东西,或者改变现状中没有效率的东西。


电影《当幸福来敲门》剧照


就算是为了考大学,也应该看到,美国的大学早已经意识到了申请系统和政策的局限,教育者们都在研究,招生程序如何能够更准确、更有意义地评估年轻人对他人和社区的贡献,尤其是那些种族、文化和阶层背景差别很大的学生。


哈佛在十几年以前,就出过一个报告,说现在都是家长在累垮孩子,都是努力迎合他人的目标。 其实,小孩在闲暇的时候,只有可以喘息的时候,才能帮助他们真正发现自己的激情和热情。


我看到的报告有这么一种说法,非凡成就不是基于对他人成就的模仿,而是基于两点。


第一点就非常震撼,是配合自己独有的节奏。


第二点是偶然的,在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的时候,以一种新颖的独到的方式,抓住了某件时代的精神,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力量。


从第二点可以看出来,成功的偶然因素还是挺大的,所以没有必要盲目的追逐成功。


美国罗切斯特大学的录取通知书。


比如这位王同学,因为吃遍亚洲所有泡面被该校成功录取。


译文:在得知你对拉面的狂热以后,辅导员推荐了你,委员会和我都确信你会坚持到底,并且能作为罗切斯特的一员成长得更加强大。


曾经听过一个美国大学咨询师的讲座,给我的印象比较深刻,因为她不同于一般的咨询师,讲得很透彻。印象最深的一点是,大学的申请过程并不公平,你要清楚的认识到这一点,这是不可控的因素。你要掌握的是你可以控制的。


其实每一所大学都在全球寻找各种各样的人才,他们不需要一模一样的人,怎么将自己的独特不同表现出来,才是和别人不一样的地方。不仅仅是要做得更好,而是要不同。


Be different,not just be better。(成为不一样的人,而不是成为更优秀的人)


就是说,要做填补空白的人,而不是和同伴一模一样的人。


3

结束语


说到教育,在某些意义上,我们跟孩子一样无知。被旧的教育方法教育的一代,没什么理由认为自己比孩子强。


我对整体华人通过对教育的重视来改变一个人,一个国家的命运还是挺乐观的。


现在很多年轻的父母已经在家庭教育中尝试很多上一代父母没有尝试的方式;也有很多民间教育机构,包括公立学校都在尝试改变。当然我们不能说所有的尝试都能成功,但不尝试肯定不能成功。


当然,大家都悠着点,别焦虑,我们也别把这当做是一代人的事情,恨不得什么都要改过来。我们只要传递一两点好的品质,下一代再传递一点,改变需要好几代人的努力…


作者杨鸣镝,文章来源自公众号留美学子以及这才是美国。经海外眼整合发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卡城华人之窗协会正《隆重推出卡城少儿冬日迎新灯展美术暨征文大奖赛》活动,具体活动内容及细则,点击下面的阅读原文有详细的介绍,如果你想让你家孩子开拓视野、丰富想象力,提高其观察力和创造力,请带孩子去动物园好好观察,参加我们的活动,创作出更好的作品来哦。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