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放暑假,中国同行大多苦哈哈地在家码字写文,而欧洲的同行们早就把工作抛到九霄云外,带着家人奔向沙滩喝啤酒了。
前两天,我给合作教授发了电子邮件,商议一件事。她在回信中表示惊讶,不是因为事情本身,而是因为我居然放了暑假还在工作。此外,她还充满歉意地表示:自己在度假,要一个月之后才回。
久居欧洲的人都知道,对欧洲人来说,“休假比天大”。不独有寒暑两假的学校,就连政府部门和大小企业,在每年七八月间也几乎处于半停摆状态。生活本来就不怎么忙碌的欧洲人,一到了夏天就会一波接一波地赶赴法国南部、西班牙、意大利和希腊等阳光明媚且有海滩的地方休假。即使在工作日,日内瓦的大街上也行人寥寥,有些饭店和商店干脆关了门,因为老板也去休假了。
对“工作”和“闲暇”所持有的不同态度,或许是欧洲人和中国人最引人注目的文化差异之一。在我所处的学术界,这一分野尤其“触目惊心”:一放暑假,中国的同行们大多苦哈哈地在家码字写文,而欧洲的同行们早就把工作抛到九霄云外,带着家人、携着友人奔向阳光沙滩喝啤酒了。如果一位中国学者和一位欧洲学者合作从事一项课题研究,那么心急火燎想赶紧“出活儿”的通常都是中国人,而慢条斯理怡然自得的则往往是欧洲人。中国人凑在一起,最常抱怨的就是欧洲同事的“慢”或“懒”。
但中国人的勤奋在欧洲人看来,其实是一种混乱的生活态度,因为这种勤奋打破了工作时间和休息时间的界限,因而不利于人的成长和人际关系的和谐。这在一些日常交流的细节中可以得到清晰的体现。例如,欧洲人几乎不会把自己的手机号码印在名片上或写在电邮签名档中,因为那个号码是“私人的”;同理,就算你知道同事的手机号码是什么,在非工作时间致电过去讲工作的事,也会被认为不礼貌。
尽管我们很难三言两语说清中国人的这种“勤奋”是出于文化原因还是社会原因,但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那就是“勤奋”已经成为贴在中国人身上的一个文化标签,而这个标签在西方的语境下是褒贬参半的。就像我的一位瑞士朋友对我所说的:我钦佩中国人的奋发向上,但也发现他们的努力往往具有冒犯性。显然,这种“冒犯”既有实际层面上的,也有心理层面上的。那感觉就如同我们在过着安居乐业的小日子的时候,却发现邻居正在不断囤积食物和财富以备不时之需时的心情一样复杂。
不过,对欧洲的“休假文化”有所体验,终究有利于我们去反思自身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也许勤奋在我们的文化中是一种毋庸置疑的美德,但就如同我们不能用道德标准去衡量现代社会中的种种问题一样,“美德”也有着自己的话语局限。无论选择怎样的生活方式都没有错,关键在于对他人的生活方式保持平视。
推荐阅读
来源:网络
版权归作者所有。若未能找到作者和原始出处,欢迎指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