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西兰游学计划 终篇
离
别
是
一
种
什
么
感
觉
我们花了两天的时间
想用最后的欢笑,搞怪,派对
来冲散即将到来的离别的怅然
然而当大家坐成一圈
一起敞开心扉分享十天的点滴
感性的胡会忍不住落泪了
一向酷酷的黄欣也哽咽了
晓巧眼睛湿了
当然也有哄堂大笑的时刻
邵同的自嘲,潘旭老师的幽默
最后安静的夜里
只剩下潘旭老师用他那温醇的
听了耳朵会怀孕的声音
读着一篇未完成的文字
“ 旅行最大的好处不是见过多少人,
看过多少风景,而是走着走着,
在下一个际遇重新突然认识新的自己
……
这里真是个需要细嚼慢咽的地方,
你保持一个旅游的状态,
是没有办法融入这样一个语境的,
驻足,放空,或许更适合
……
时间在这里是凝固的,
所有时间就像电影的慢镜头
……
耳朵慢下来之后,一切出奇地安静
……
我随时都会有看电影般的感动,
有时候竟然会情绪膨胀,
这是在国内很少发生的…… ”
每个字,带着别样的情绪
从我们的耳朵
一直落到我们心里
分享会后
Jennie逐一为大家颁发游学证书
证书上记录着
我们这十天完成的成就
离别前夜的烧烤派对
仿佛自带欢乐气氛
大家在厨房里嘻嘻哈哈
切肉的切肉,串串的串串
要比动手能力
男生们一个比一个强
肉在火红的木炭上滋拉作响
然后烟雾缭绕间
香气渐渐扑鼻
潘老师用一派云淡风轻的姿态
掌控着烧烤炉的出品
独对夜色,安享一方
别离需要仪式感
天人感应是一种——
我们离开这天
上天送来了临别最美的礼物
漂亮的双桥彩虹
天气好得不可思议
仿佛要把最美的新西兰
留在我们最后的记忆里
满足喂马的小心愿也是一种
自古以来
从来没有男人能抵挡得住
宝马的诱惑——
定格相聚一刻更是一种
最常见的告别式
临行前,我们每个人
站在自己的作品拍照留念——
门口也要来一张
拍照跟鬼脸更配哦——
想想这短短十来天旅程
我们十个人天南地北聚一起
在异国美丽的溪源农场
从陌生人成了一大家子
一
起
尝
过
美
食
一
起
吹
过
海
风
一
起
看
过
日
落
一
起
暴
走
奥
克
兰
一
起
耍
过
帅
一
起
撒
过
野
一
起
喝
过
酒
一
起
布
过
展
这里共同度过的每一刻光阴
都不可复刻
它将连同我们在新西兰
所见所闻所感所得的一切:
自信 勇气 坚定 真诚 纯粹
陪伴我们回归出发之地
继续前行
8月25日8:00 香港机场
兄弟姐妹们
下回我们江湖再见
*以下秘密档案,或会引起感动、落泪、惆怅、自卑等不适,请在家长陪同下观看
新西兰游学计划总结分享会
何梦茜
收获很多,很幸福!
● 我觉得这次来,收获了很多。Jennie很多的谈话很深刻,认真想一想,很多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 这几天,参观了那么多画展,跟了那么多人接触——我有一个习惯,当我看到某些画,我有感想或者突然间有灵感,我会把当时一些零零散散的想法用手机给记录下来,所以这次也积累了很多我之后想要创作的素材或一些感受。
● 我觉得,我以后要做的另一个工作是对自己的整理,各个方面的,画作或者以后的展览或者其他各方面都要有个梳理。
● 还有一个收获,我觉得是眼界上的,以前我做一些作品,想的东西会比较……比如说,我做毕业作品,只会考虑毕业展的效果,会考虑当下会不会有人喜欢,去了McCahon house之后,我觉得,我应该要以一个艺术家的眼光去看事情,就是我死了很多年以后,人们会怎么去看我的作品?以后人们在看我的作品时会不会有什么感想?我觉得以后我会抱着这样一个心态去创作。说得自大一点自信一点,就是以后我要用大师的眼光去看世界,去思考自己的问题。
● 这几天相处,大家都非常地真诚,让我觉得像个大家庭一样,很融洽,很幸福,谢谢大家。
胡会
艺术在我眼里更加清晰
● 我不是一个特别会说话的人,但这一次游学,它给我带来了一些我没有想过的体验,它让艺术在我眼里会变得更加的清晰,眼界开阔了,然后吸收到非常多不同视角的艺术观念,还有各位朋友们对人生的理想。
● 其实我在之前有想过,我死的时候,我希望我是怎么样的?我希望,我的一生就是艺术品,我死后我希望我自己成为艺术品,可以影响很多人。来这边让我更加坚定了这个想法,会让我觉得我之前想的是对的,就是要这样一直做下去,这个游学对我的影响真的非常大,谢谢。(鼓掌)
● 这次游学对我挺重要的,回去我会重新看我自己。以前我一直自己在画,在广州宅了好多年(说到这里她忍不住掉泪)。我对自己的画一直不是特别自信,也没有参加过什么展览,我第一个展览参加的就是大艺博,然后遇到李总,我觉得他是我的贵人,如果没有他我就不会有现在这些机会,我觉得要特别感谢他,然后通过他,又得到Jennie还有Peter的认可,这些对我心里面影响特别大,因为这让我更自信了。之前几年我一直都处于特别低落的情绪。到了这里,大脑一直处于高亢的很兴奋的状态。之前我画画总是会问身边的师兄师姐,我这里怎么样,那里怎么样,每画一张画的时候都会问别人的意见,有时候也不知道要往哪个方向,比较迷惑。现在,我觉得我回去以后我可以坚持自己,不用问别人的意见了。
● 在这里遇到这一群人,我觉得有了归属感,尤其是邵同,就让我感觉好像(大家哄堂大笑)身边有一个参考了,我觉得有时候在这条路上走着,能找到跟你比较相似的,意见相符的,遇到这样的朋友,我觉得对以后画画这条路影响挺大的,就是会互相鼓励那种,我们还约定了明年他来广州办Free.计划个展的时候会互换一张画。
游飘
特别棒的一次经历!
● 想说的话挺多,真的是很感谢大艺博和Jennie能做这个展览。我可以用那天我看到的一个景象来表达,在我脑海里,“ 那片绿,迟迟没有挥去 ”,那天我们看到的池子水非常绿,当我想起新西兰,我会记得那个场景,因为那潭水对我来讲是个超自然的现象,我没有办法解释它,解读它,但它又是实实在在存在那里,给我印象非常深刻。
● 我还记得第一次聚会,我说我会更多关注这边的艺术教育的模式,我也特别关注新西兰的青年艺术家的状态,跟我们国内有什么不同。因为我在国内也做了一个实验空间,组织一些非常有创意的青年艺术家做事情。跟这边的艺术家比较,其实有很多共通之处,比如也共同经历着某种生活上的困境,也面临着……反正,很多相似之处。昨天我特意问新西兰这边艺术院校毕业的学生,这边学艺术,毕业之后大概会有多人依然会从事艺术?他跟我讲,大概2%,跟国内其实差不多。
● 我是2008年本科毕业的,记得刚进系的时候,系主任就告诉我们:在座的大概七八十个人,如果你们当中有一两个人能够以绘画为生,或者将来从事这个专业的话,就已经很成功了,我们的成材率就已经很高了。这给我印象非常深刻,他可能是客观的,但所有的客观理念,它会带了一种非常消极的教育理念,他认为这个是理所当然的,而这是让我很难受的一件事情。
● 毕业后我工作了一段时间,又重新回来考研,后面这几年,我在做一些工作,推动身边跟自己差不多的人,因为青年艺术家成长是非常困难的,他们是要更持续的关注,真的是要很耐心的去做。我们现在是非常好的一种状态,有大艺博包括Jennie这边有这样的一个平台,但对于很多真的非常有意思的艺术家,他可能接触不到,他有时候需要有更多这种独立的策展,独立的空间,非常无私地去为他提供土壤。
● 我有观察到,一个年轻艺术家,他能够在毕业展卖掉作品的话,基本上这个艺术家就有80%的可能继续走下去,如果没有卖掉,他没有接上的话,这个可能性就非常小了。所以说这一点点的鼓励和关注,在他毕业之后半年内,有个持续的活动牵引着他,他走向前的可能性是很高的,但从来没有人关注这个问题。(Jennie:我们愿意把肩膀给艺术家,愿意领着你们走,帮你们把画卖掉,其实艺术家在画的时候特别需要肯定,虽然卖掉这个事在日常来看不算什么,但是卖掉这一件在这一刹那是很重要的,为你的心理建设,对你的肯定,对你的艺术创作的信心,非常重要)对,就是这个,我觉得是特别棒的。
● 以前我觉得大艺博还是挺学院的,相对会比较封闭,但所有的系统里面TA是比较多元的,但还是希望能看到更开阔的东西,也希望能纳入更多的元素到里面来,做得更好,能做好的话,真的很多青年艺术家会受益。
● 这十一天,跟他们相处得非常融洽,我觉得是特别棒的一次经历,我希望回国之后,我们多联系,你们任何人来广州的话都可以来找我。
邵同
希望5年后我们回到这
再一起做一次展览
● 我说三方面,刚才Jennie姐说的那一番话,对我感动特别大,在座各位,做纯粹的自由艺术家,可能就我一位了。我2008毕业之后,就做高考培训,好处是非常赚钱,但是非常枯燥,也非常LOW。身边好多朋友,他一直坚持画画,生活过得非常窘迫,但你跟他坐一块儿的时候,你觉得自己特别那个。2016年,我打算不做这个了,身边的朋友劝我,你要不做,就彻底放弃,干脆就画画,就一心一意来画画。其实一开始我是坚持不住的,因为没有收入,以前每天挣很多钱,一下子没有收入了,靠自己的爱人去养活,中国有句话,叫 “ 吃软饭 ”(大家哄笑),心里特别难受,一到情人节,媳妇就说你该给我买礼物了,其实我给她买礼物的钱都是她的,这种感觉是特别难受的,曾经也是一度放弃。跟胡会她的感觉很像,她刚才哭的时候我也是很难受。一开始画了一年半,画一直没有什么出路,也没有卖过。也是去年参加大艺博,确实给我很大的信心,去年投了九张,直接就卖掉六张。包括我爱人也是每天都在鼓励我,让我坚持下去。刚才Jennie说过,做一个艺术家,以后不一定有多大的名有多大的利,真的,但这个人没了之后,可以留下一些作品,这个作品可能挂在一个普通人的家里面,都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昨天那位藏家我一直不知道他叫什么名,因为我是英文特别的差一个人,昨天晓巧帮我翻译两句,他告诉我说:一定要坚持下去!我回去以后肯定会更加坚定地坚持下去。
● 第二方面就是,来新西兰之前真的是一片空白,我做破冰用的那个PPT,上网查资料,一查新西兰都是自然风光各种旅游团这种(笑),关于艺术家的信息量很少。来到之后,确实是见到了很多,这十天虽然很短暂,但安排得特别紧凑,内容非常多,信息量很大,刚才前面几位都说了很多,这也是我比较大的收获。虽然我2008年毕业很早,在这里年龄也算是偏大一些,但我画画经历确实很短,也就三年不到,在艺术建树上,包括可能眼界上,都不及在座的各位,每天晚上大家聊天的时候,我都感觉自己插不上嘴,但做一个旁听者也了解了很多。
● 第三方面,我非常珍惜咱们在座的11位,包括Jennie姐包括阳子,这11天的友谊,我觉得咱们这13位,还能再像现在这样坐在一起,可能是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以后,在咱们网络上的家,能经常分享大家的哪怕是一张生活状态的照片也可以,让大家互相了解现在在做什么,过得怎么样。
● 最后说一个我的愿望吧,我希望满5年,或10年,或更长的时候,如果咱们以后都厉害了,咱们还在雅父这个庄园里再做一次展览。
林杨杰
McCahon给了我一个
很好的研究话题
● 我是很慢热的人,我现在还一直在思考一直在思考,这段时间我见到的东西,我了解到的东西。但是我想先感谢Jennie跟阳子,还有洁羽师姐,能够组织这样一个事情,这10天,包括一个活动,一个展览,一系列的事情。因为我自己也是打杂的,我知道这些事情其实特别辛苦,一个个事情凑起来,太辛苦了,很不容易,非常感谢。
● 刚才大家都讲的时候,我就一直在想,什么是我印象比较深刻的东西?可能就是那天去看的McCahon吧。其实这位艺术家,如果把他放在世界美术史来看的话,他不是一个非常有影响力的艺术家。但他又让我想到另一个人,就是民国时期到建国后的岭南画派高剑父先生,高剑父当年也是在一个国家比较封闭的情况下去了日本,学了横山大观等一些大家的东西带回国,包括他提倡的 “ 折衷中西 ” 这些,也都是从别人的概念里重新组合的,但他在那一刻打开了这个国家的局面。我感觉McCahon也是在这个时期扮演了同样重要的一个角色。这也触发我思考:当一个民族在一个时期,在这种环境下面,是不是就会爆发出这种可能性?这种可能性又会是什么?现在我不敢去论证,因为只有一到两个例子,等我发现更多例子的时候,我可能又有一个话题,就是人类在寻找突破口的时候的一种可能。我觉得这个话题是非常有趣的,将来看看有没有新发现的时候,它就可以就成为一个可以再讨论下去的东西。
李晓巧
找回了很纯粹的
做艺术的感觉
● 我现在的感受跟林杨杰一样,思绪有点混乱,各位的分享给我很大触动,刚她(胡会)在哭的时候,我给她递纸巾时,我眼睛也是湿的,其实我也算是特别感性的人,然后要慢慢去平复自己的心情,去回顾这十几天的感受和收获。
● 在没来这里之前,我对新西兰,我以为它是没有艺术的,没有当代艺术,我带着一些期望过来,看可不可以发现某些东西。因为我的教育背景和各位稍微有点不同,我在澳门读的本科,澳门这个地方很奇怪,说好听中西融合,不好听就是不中不西,我觉得自己在中间的位置,很柔和地游走。然后去到英国待了几年后,在思维上、想法上、创作方法论上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而且经常会做展,也得到了很多机会。其实我是很享受做展的过程,跟大家一帮人组织一个展览,包括观众来现场交流,我是很享受这样的过程,不知道为什么,每到开幕或跟别人谈论我的作品的时候我是兴奋的,而且我是自信,思维清晰的,很有自信在讲我自己的东西。2016年毕业后回澳门工作,其实工作挺枯燥的,也是从事教育。于是我跟一帮团队在做一些教育课程的推广,想改变一下。可能是一厢情愿,但我觉得还是有必要去做一些教育推广的事情。这两年来,我记得很清楚,2017年,Free.计划的第一个个展是我做的,刚开幕的时候,来的观众也挺多,但是跟观众的交流我觉得是有障碍的,那一刹那我忽然感觉,可能在国内办展跟观众交流的感觉,跟在国外办展的感觉是不一样的。这两年其实也是在迷迷糊糊的工作,我自认为我的创作产量这两年是少了,但是在这次,我有个很好的机会来到这里,从第一天不是很熟悉,再到这几天不断和各位交流,包括到昨天开幕,最近在布展,感觉让我找回了当年在伦敦那种感受,特别兴奋,感觉是很纯粹在做艺术的感觉,很开心,特别享受。包括来到这边,去到学校,跟艺术家交流,去到驻地机构去交流,我发现他们那种氛围下,做艺术是轻松的,没有国内的一些艺术家做的那么沉重,他对自己的东西很自信,没有考虑太多,而是focus在自己的一个时间里去有条理地去做自己的东西,我觉得这一点,是挺好的一点。
● 另外,最大的收获——我感觉新西兰的艺术教育跟英国没太大差异,所以他们在这方面给我的感受不是很大的反差——最大的感受,就是遇到在座各位。这是真的,这是这十几天里面我最大最大的收获。每次Jennie跟我们聊艺术或分享她的生活经验之类,我是很被感染的。晚上,基本上每天都会跟飘哥、杰哥、潘老师、念秋聊天,他们几个会交流得很深入,也学到了很多。每天晚上我都在消化消化消化。因为从他们身上,我感觉到在国内有一批这样的人,他们很有想法、很有抱负,所以我特别幸运遇到各位。虽然跟邵同交流机会不是很多,彭可刚来交流也不是很多,但是我在你们身上看到,比如彭可,昨天一直默默地给我们拍照,而且跟他一个房间交流,很随和的一个人。每个人相处下来都是十分十分的融洽。洁羽也是很辛苦,在背后,我们参观的时候,她都是在默默记录,然后我知道她24小时随时跟中国那边去沟通,把我们一天精彩的片段分享给大家。然后阳子不用说了,太辛苦了。你说我官方也好,还是要感谢雅父基金,Jennie,大艺博,是你们这个平台把大家聚在一起。我也很幸运,当年,因为我投了Free.计划,选了我的作品后,把我的东西带到大艺博,才被你们发现了,才会有机会遇到大家,要不是这样,我回到国内我是没有这样的圈子。我那个圈子都是英国回来那一批人,我没有机会去深入接触不同语境、背景出来的人,他们的艺术家的状态是怎样。我觉得这是很棒的一种状态,即使沉重,但都在坚持,用不同的方法在坚持,所以真的特别感谢各位,有幸遇到大家。
黄欣
感谢带我走进这圈子
● 在座各位算是坚持走艺术这条路走了一段时间,其实对我来说,不是坚持,我是刚走进去,我现在很犹豫要不要走(哽咽)。。。很感谢,你们带我走入这个圈子。
彭可
区别很大
但肯定是积极的
● 听完在座各位说完所有的话,感触很深,先不说别的方面,大家对待艺术的态度真的让我特别的感动,艺术真的要纯粹,努力地去做。然后既然大家说了那么多,我就简洁点说一下我来新西兰短短这四天,我对新西兰的文化,它的生活,还有它的艺术的一些见解。
● 我来到新西兰,第一个感觉就是,这里好平和,好安静。果不其然,我们去参观了McCahon他的作品,他的工作室,我感觉到这个国家,这个国家的艺术家,和外面的世界存在一定的偏差,或者一种实际上的错位,可能会稍微有一点滞后。然后,我就在思考这个问题,它为什么会这样?是不是因为他们太平和,生活太稳定,所以他们没有太多的进取心?或者说,因为他们本身就很好了,我做这些干什么?也就是说,他们没有一个文化的生态,没有一个竞争者,没有参考给他。我看到McCahon的创作历程,从1958年去完美国以后的变化,感觉到他还是主动地吸取。我觉得雅父现在做的事情有点类似,在传播一种——也不说好坏先进与否——至少是不同的东西进来。因为我感觉他们的艺术相对的闭塞,缺少形式和语言的自律,也没有外部的他律,所以我觉得雅父构建了一个非常好的桥梁,把大家的作品介绍到这里。我们也能感觉得到我们的作品跟他们本地的生态,很多东西都有非常大的区别,我觉得这种区别,它肯定是积极的,绝对能给它好的推动,我觉得这一方面来讲是非常成功的。
● 虽然我没有带作品来,但我非常感谢这一次活动,能让我有一个这样的经历,对这里有这样的一个了解。然后也非常开心能够认识各位。能和各位聊天,交流一些心得,我觉得非常的满足。
吴念秋
最重要的东西
就是差异
● 我像邵同那样分三个方面去讲自己的想法吧。对我来说,我画画的时间不是很长,可能从2013年的时候开始画得比较多,一直画到现在,我自己能够总结出来的,绘画里对我来说比较重要的东西就是差异,在画画里,产生差异,把差异的东西放在一起,对我来说,这张画就非常有意思。
● 新西兰这10天来,我最明显的印象就是,我感到它像是中国的彻底的反面,就是一个镜子一样的东西,不管是它的大小,它的人的生活方式,人口,各种感觉,我觉得它是中国的一个反面,所以有机会来这个地方对我是一个非常非常有意思的经历。
● Jennie说我们要给自己的游学定个目标,我一开始给自己的目标,是希望了解新西兰现在的艺术情况,还有了解它的艺术史、历史和文化,还有一个目标是跟大家很好的交流。我觉得我基本上都达到了。
● 最重要的东西,就是差异。我们每一个人,坐在这里围成一个圈,我刚坐那个地方,看到一种非常对称的感觉,我就想到每一个人的星座不一样,所有人的经历也不一样,但跟大家处了这么多天,感觉非常有意思,每个人的身上都找到了一些非常让我感动的东西,最后我想祝大家——我觉得是非常可能的——在座的各位在将来都会更成功!
插个队~
何梦茜
要找到只有你才能做的事情
● 我很少有机会能同时跟这么多各个方面的艺术家交流,我现在一直在学院学习的阶段,很多东西是比较传统,面是比较狭窄的,我刚刚听到差异这个词,我就觉得确实,有的时候我们太多地强调中西结合,有的时候我们也可以从另外一个方面来看这个问题,你看到别人更多不同的东西的时候,才会认识自己,才知道你的特点在哪里,所以我们要看到自己每一个人的不同的点,然后你去寻找这个点,不停地挖掘它,深入它,我觉得这个东西才是属于你的特色跟真正的现代化,这才是每个人的个性,你要找到只有你自己才能够做的事情,你有这个自信:这个事情只有我能做到,这么自信去完成它。
潘旭
我把《时间在空间里》
给大家读一下
● 这个感觉有点像火车站排队买票(哄笑),一直在等,等,旁边还有人插队(哄笑),现在票还没到,可能我是最后一个,我就稍微快点。刚才我希望我是第一个,为啥呢,因为我从来没坐成一个圆圈过,因为我当老师,当老师在讲台上,学生在下面,你跟学生是有距离的,这个距离很难把握。但是这么坐一圈,就完全没有距离。特别好,尤其我一个西北人,从来没有感受过这样的气氛,很洋气。我从西方电影上看过,大家会有这样的分享会,大家会谈得很深刻。我从来没谈过,我跟别人很少谈,不知道啥原因,可能是环境的原因吧,很难内心掏给别人,所以你会发现,朋友越来越少,很难跟别人沟通,只能沉浸在自己的艺术创作里面。所以别人看我的画,有点孤独的情怀。所以我觉得特别好。
● 我待会回去还要写一点,有时我突然有个想法我就会记在手机上,晚上回去写下来,我觉得我的感觉得留下来。这几天的感觉特别好,感觉再次回到大学本科的时候,真的是上大学的感觉,好无忧无虑啊,并且跟各位同学的关系很单纯,我们没有任何任何的是非啊,这种东西,特别好,就是大学的感觉。我就把我写的文字给大家读一读吧,特别断断续续,很生硬,也没改过,都没看,因为还没写完,写了一半,大概读一下——我的题目叫《时间在空间里》,2018/8/12到2018/8/25。
开篇是:
旅行最大的好处不是见过多少人,看过多少风景,而是走着走着,在下一个际遇重新突然认识新的自己。这句话是在这次游学旅途最初看到的蓝色的广告牌,干干净净的几个字,瞬间打动了我。与这段文字恰如其分的遇见,将注定这次新西兰之行必定深刻,同时也提醒了我,接下来的日子,要感受,要思考,要自省。
我觉得这里真是个需要细嚼慢咽的地方,你保持一个旅游的状态,是没有办法融入这样一个语境的,驻足,放空,或许更适合。于是,在即将进入尾声的时候,我便有了些许欲望,以记录下来的这些零零散散断断续续的文字来证明,我在。
这里很慢,但云走得很快——这是我第一天的感觉——陌生的朋友,陌生的环境,陌生的语言,一切都是陌生的,这种因为陌生带来的紧张感,反而让我觉得时间过得很慢,就是已经过去的10天就像走过了一个月,这种不再熟悉的感觉,只出现在之前我去西藏的日子,我懒懒散散放空每一天,直到即将要离开的时候,才体会到时间的概念。
时间在这里是凝固的,所有时间就像电影的慢镜头,这种慢节奏,很难适应,尤其是生活在中国大城市朝九晚五的人们,但正是因为这样的洋洋洒洒,时不时就会反思,对比,回忆,莫名回到自己的身上,这是不曾有过的长时间了解自己的行为。
我看着农场的羊24小时都在挪动,在吃草,满足得都懒得叫一声。耳朵慢下来之后,一切出奇的安静,我听到很多自然的声音,风吹过树枝的声音,雨声,野天鹅扇动翅膀的声音,这些自然的声音,混杂着,并且非常有辨识度。
然后这里充斥着 “ 肆无忌惮 ”,树在这里肆无忌惮地生长,花在这里肆无忌惮地盛开,人也是肆无忌惮的,野,自在,是我对这里肆无忌惮的直观感觉,或许新西兰的人民就像这里善变的天气一样丰富,敏感,细腻,而且纯粹,同时,他们也直率,单纯,善谈,并且不做作。
我随时都会有看电影般的感动,有时候竟然会情绪膨胀,这是在国内很少发生的。国内大家整天处在一个彼此防备,没有信任,浮躁的雾霾之中,面对这样的环境,我们真的很难看清自己,更难走进别人。
然后写到这,还没写完,我准备回去完成,我觉得可能回家之后,这种感觉会更清晰一点。这里还有几个断断续续的,哎哟,手机没电了(大家哄堂大笑)不能分享。(鼓掌)
● 我再谈点我对大家的感受,不是客套,我觉得真的需要感谢Jennie阳子跟洁羽,青年艺术家真的很少有这样一个平台,他们真的需要鼓励,我刚毕业的时候,真的非常缺少自信,画画,然后,有一些画廊或藏家的合作,自信逐渐建立起来,艺术家我觉得特别重要的是艺术寿命,我看着我的同学,好多人画着画着,几个人不画了,再画着画着,又几个人不画了,好多人这样不画了,我就越来越喜欢画画了,因为我觉得这么多人都不画画了我得画呀。另外,我觉得,就是跟大家的关系,非常好,非常单纯,有点儿像遇到知音的感觉,大家都很优秀。我见过很多学生,我会把你们跟学生或我的同学对比,我觉得大家都很优秀,真的很优秀,怪不得大家能聚到一起,这个能量是很足的。另外我觉得,艺术圈子需要团体,需要互相扶持,太需要了,因为真的目前的这种环境,艺术氛围,需要这样的人走到一起,所以大家以后有什么个展啊展览啊,可以一起,聚成一股力量,很重要。
此处应有掌声
大艺博优秀青年艺术家新西兰游学计划圆满完成,感谢雅父艺术基金会,感谢基金会负责人Jennie和其他工作人员的诚挚付出,正是因为这些发自内心对中国青年艺术家的付出,才使得参与计划的所有人获得了宝贵的经历。
再见新西兰!
大艺博新西兰游学计划
全剧终
— 谢谢大家收看 —
■大艺博新西兰游学计划精彩回顾
专注青年艺术
大艺博一直在前行
欢迎踊跃应征
微信扫一扫 关注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