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加拿大留学生会
1
《芬兰人的噩梦》
近日,国内越来越多的小伙伴们,开始注意到一个漫画人物,他的名字叫Matti。
Matti这个人物来源于一部叫作《芬兰人的噩梦》的绘本,这部绘本用简笔画的形式,非常生动地描绘了主人公Matti在日常生活中所经历的社交挑战。
Matti被作者设定为一个性格腼腆温和,不喜欢闲聊的人。
如今该绘本已悄然在中国社交媒体平台之间流行开来,还衍生出了用于形容尴尬社交情景的新词汇——“精芬”。
在新浪微博上,关于“芬兰人的噩梦”话题,也已获得了几十万余次的点击量。
很多网友在这个话题下面,也纷纷表示:“这不说的就是自己吗?!”
先前的很多媒体文章或者报导中,就曾提到过在外中国人“爱抱团”的一个现象。
但这背后,其实还有一群并不怎么喜欢这种社交形式,性格相对较为孤僻内敛的人群。
这类人群在中国社会來说可能会被別人认为不好接触,或是被认为是怪人。
小编后来也大致翻阅了一下这本书,摘录了部分内容,想跟大家分享一下,看看有没有小伙伴也会遇到类似的情况。(ps:头上有蓝色画线的是Matti)
1. 当Matti在面试工作时,面试官表示想要了解你更多,或者想要知道Matti擅长什么的时候:
面试官:我已经浏览过你的工作申请,但我希望你能告诉我更多关于你自己的事情,你擅长什么呢?
Matti:嗯。。。(无限省略号。。。)| 图源:网络媒体
2. 当Matti在百货超市中,看到有销售员端着免费试吃的食物,他想吃但有不想与销售员有交流的时候:
图源:网络媒体
3. Matti是一个不希望自己引起别人过多关注的人,同时他也不希望有冒犯到别人的时候,哪怕是陌生人。比如:Matti在路边等公交车,车来了,他挥手示意司机停车。可是等车停下来,才发现自己看错了公交车编号,这不是自己原本想要坐的车。但在这时候,怕冒犯别人的Matti,不得不迫使自己登上这辆车:
图源:网络媒体
4. 当有人挡着Matti的路了,但是又没有注意到身后有人的时候,Matti宁愿不说话,只是站在原地,直到别人注意到他:
图源:网络媒体
像这样的“社交尴尬”小场景,书中还描绘了很多很多,这里就不一一例举了,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可以去看一看哦。
在这部绘本的官网介绍页面,还可以了解到Matti是一个“典型的芬兰人”,他“尽最大努力用他想被对待的方式对待别人:给别人空间,有礼貌,不参与不必要的闲聊”。
该绘本的作者,名叫Karoliina Korhonen,住在位于芬兰中部的城市奥卢,从2015年开始,便先后出版了两本书。
Karoliina Korhonen | 图源:Ruijan Kaiku
《芬兰人的噩梦》迅速火爆之后,让她倍感意外,诸如像美国、德国、英国等其它国家都建立了粉丝群体,在Facebook和Instagram也分别了聚集了成千上万名粉丝。
Karoliina Korhonen后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她曾所画的一些情景,都只是讲给朋友听的笑话而已。
并且《芬兰人的噩梦》在中国的流行程度,也让她很惊讶,甚至表示,或许哪天可以去学学中文,这样她就可以更方便的了解究竟发生了什么。
2
年轻人为何会认同“精芬”?
从某些方面来说,Matti温和地讽刺的芬兰环境,是现实社会中部分充满侵扰、咄咄逼人的的公共生活的反面——这可能解释了为什么《芬兰人的噩梦》触动了一些读者的神经。
该书在国内的出版方是广西师大出版社,他们的编辑曾这样总结道:
“人是群居动物,我们都害怕孤独,但我们更渴望自我空间和个人隐私得到最大的尊重。我们对于社交的恐惧并不是不愿意与朋友相处,而是很多时候,社交之中没有一个明确的人我界限,我们常常忘记了考虑他人的感受;强迫的性质也让社交‘美德’变成一种负担。”
也有人对于这个问题,表达另外一种较为独特的看法,他们将“撸猫”这种城市人的生活模式相关联起来。
甚至认为部分年轻人觉得与猫生活更为轻松,因为他们不愿意在一种“假兮兮”的社交环境中生活。
“它跟你作伴,但是又不干扰你,你又要尊重它的空间,尊重它的独立性,不要过分骚扰它,大家的界限还是存在的。”在网络视频节目《看理想》中,梁文道这样描述当代都市人与猫之间的关系。
3
活在他人的印象里,丢失了精彩的自己
回到我们如今的现实生活中,感觉的越来越多的人也在慢慢变成“社恐患者”。
他们在原本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当中,丢失了安全感,做什么事情都会小心谨慎,生怕别人对自己萌生了不好的印象。
别人一个不经意的表情,就在怀疑是不是对自己有所反感;交流的时候,别人的态度稍显平淡,就觉得自己是不是哪里没有做好......
你会更加注重自己在旁人面前的表现,更加注重别人给你的印象分是否够高,更加注重怎么才能不“尬聊”......
久而久之,你或许会觉得累了,不想在与人多见面,多交流了,从源头上便开始慢慢拒绝社交的产生。
其实,没必要把自己搞得如此“紧张”,其实别人哪有那么闲,会刻意去注意你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呢?换作是你自己,你在与别人交流的时候,也不可能揪着别人的某个“小缺点”不放手吧?
先前有句话叫做:“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其实从某种程度上讲,也有一定的道理,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都可以活出不一样的人生。
在这一点上,可千万别让外界或者别人所谓的“标准”限定了自身。
最后,小编想说:“走你自己想走的路,走正确的路,不要一味讨好或迁就别人,忠实于做真实的自己。”
本文仅限原作者观点
—— END ——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CCSS留学移民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