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0日,“乐队来访”主演卡特里娜·伦克(Katrina Lenk)和托尼·夏尔赫布在纽约市举行的托尼奖颁奖典礼上表演这部音乐剧中的一幕。(© Michael Zorn/Invision/AP Images)
说到音乐剧,改编自2007年以色列同名电影的“乐队来访”(The Band’s Visit)是一部能让观众平心静气地观看的音乐剧,换句话说,它不太可能声名大噪。但这部独具匠心的百老汇音乐剧最近却近乎完美地横扫2018年托尼奖(Tony Awards),在得到提名的11个奖项中独揽10项,其中包括最高奖项最佳音乐剧奖(Best Musical)。
这部剧以以色列沙漠小镇贝特哈提克瓦(Bet Hatikva)为背景,剧情在一个晚上展开。一个埃及警察乐队,原定到一个名字相似的叫做帕塔提克瓦(Petah Tikvah)的城镇演出,但却阴错阳差地被送到这个小镇上。下一班汽车要等到第二天早上才有,乐队成员就只能在小镇上过夜。
当地居民邀请远道来客到自己家借住,这些埃及人和接待他们的以色列人很快就发现他们的生活以出人意料的方式联系起来。
尽管他们两国关系紧张(这一直无声地烘托出剧中人物关系),但小镇的客人和款待他们的主人发现自己都被音乐、笑声以及对人际交往的渴望所吸引。
与大多数百老汇音乐剧不同的是,剧中的歌曲的作用并不是推进剧情的发展,而是主要作为剧中人物表情达意的工具。
剧中歌曲有的表达了生活在一个偏僻小镇上的枯燥乏味(例如“Waiting”和 “Welcome to Nowhere”),有的恍惚怀旧(例如“Omar Sharif”),还有的甜蜜柔情(例如“Haled’s Song About Love”和 “Answer Me”)。但正如作曲家戴维·亚齐贝克(David Yazbek)在接受全国公共广播电台(National Public Radio)的采访时所言,贯穿整部音乐剧的是一种“希望、信仰和渴望”的内在力量。
亚齐贝克是“乐队来访”的词曲作者,和参与该剧创作的很多人一样,他的根基深扎在中东。他生长在纽约(New York),拥有黎巴嫩和犹太血统。与他合作创作剧本的伊塔马尔·摩西(Itamar Moses)出生在加州(California),父母是以色列移民。音乐剧首席制作人奥林·沃尔夫(Orin Wolf)来自克利夫兰(Cleveland),他的妻子是以色列人。
几位主演也与中东地区有联系,其中包括黎巴嫩后裔托尼·夏尔赫布(Tony Shalhoub)和乔治·阿布德(George Abud),以及拥有也们犹太血统的阿利亚尔·施塔赫尔(Ari’el Stachel)。
“乐队来访”体现了主创人员的美国及中东背景,将传统阿拉伯音乐、爵士乐和舞台音乐剧风格相融合,在百老汇舞台上独树一帜。
摩西在接受《福布斯杂志》(Forbes magazine)的采访时将“乐队访问”的成功归功于这部音乐剧感人至深,而且它的永恒的主题引起了观众和剧评人的共鸣。
摩西说:“当你剔除武断的、人为的因素,以及边境限制和政治领导人的言论,人归根结底都是人。”他说:“这部剧的主题是所有人都渴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