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谢刚,现任美国学校心理学家协会成员
选自《我在美国做学校心理学家: 走进真实的美国中小学生活》
来源:留学全知道(ID:EduKnow)
这几年,在初中、高中阶段,甚至更早年龄,送孩子独自出国留学的家庭越来越多。这个数字在近十年间飞涨了60倍!但送出去接受的教育就一定比国内好吗?
对于孩子来说,没有最好,只有最适合他的。多了解西方教育的要求,客观地分析,和孩子的性格特点等相比较,才能找到最适合他们成长的环境。
2014-15学年,就读美国公立和私立学校的国际学生一共有974,000多位,其中几乎每三位里就有一位来自中国,以304,040高居榜首,是第二名(印度)的近三倍。这比2013-14学年增长了10.8%。
虽然比起以两位数持续高速增长的前五年,增速有回调,但本科及以下就读人数的增长仍然迅猛,低龄化趋势明显。从2005年的632名到2014年的38,089名, 来美国读初中和高中的中国学生在十年间飞涨了60倍。
2015年6月底,我出发去北京做亲子讲座前,加州几位好心的父母告诫,“谢老师,留学低龄化大势所趋,你已经挡不住了!”
我不是要去扭转这个潮流。我只是想介绍二十年来在美国中小学的所见所闻、对校内外教育的观察,提供美国基础教育的第一手资料,供大家参考。
孩子不是非得到美国接受基础教育不可
从1999年在费城公立校区的全职实习到在加州公立学校工作的17年间,我看到美国中小学可取的地方,但也有很多不为外人所知的问题。我从没觉得非得到美国接受基础教育不可。
从整体上来讲,美国基础教育正面临危机,两极分化严重。成绩高的校区都有对教育极其重视的家长和社区支持,属于少数,还常被批评给孩子压力过大。公立高中四年内平均毕业率在1998到2012年期间从71%升到81%,但不可忽视的是将近五分之一不能按时拿到毕业证书。同时,毕业生整体水平令人担忧。
国家教育统计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Education Statistics)2014年发布的数据显示(对被称为国家基础教育成绩单的教育进展全国评估National Assessment of Educational Progress - NAEP) :
只有39%的12年级学生达到大学数学课程的入学要求,38%达到大学课程的基本阅读水平。50个州里只有18个(包括哥伦比亚特区)要求2014年的高中毕业生完成大学的最低准备条件,也就是4年英语并通过代数或同等程度数学。
超过五分之一的高中毕业生连入伍的最低测试标准都无法通过。如何全面提高课程的质量,国家迟迟无法达成共识。
拿硅谷来说,36%的居民出生在美国以外,近14%来自中国,是各大高科技公司的中坚,不都是完成国内基础教育后出来的?我们可以抱怨应试制度的弊端,却不能否认大多数同学在这个过程中收获了坚实的知识,养成了勤奋的习惯,而这又成为他们日后在工作岗位成功的基础。
心智成熟是孩子18岁前独自留学的必备条件
单纯去适应美式教育,年龄不是关键问题。如果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学习态度和行为习惯,什么年龄来都会在半年到一年内适应。美国小学的成绩单关于 “行为、学习技能、计划组织能力” 等的内容占到每学期考核标准的40%左右,还有校区把标题直接换成“成功的习惯”,要求和国内教育没有太大区别。
我看到国内高考高分学生的报道,发现他们和我在加州接触的优秀高中生异曲同工,特点都是求知欲强、兴趣广泛、自律性高、时间管理得当。这样的孩子,不论在哪个教育制度下都会是佼佼者。
如果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行为习惯做基础,只是把孩子送到美国学校就觉得万事大吉,就大错特错,甚至适得其反了。
今年秋季刚转入我们初中八年级的林同学就是很让人痛心的例子。刚开学不到两周,负责八年级的咨询老师就找到我,说林同学有自闭症征兆,比如上课时看上去很紧张,从不用眼睛看老师,老师问他问题总是一言不发,课间也不和同学们交流。再加上家庭作业不交,考试答案不写,成绩可想而知。
联系到林的监护人,才了解到林两年前被离异的父母送到南加州读六年级,小小年纪就不得不住在寄宿家庭(home stay)里,父母在国内工作为他攒学费。林和寄宿家庭一直相处不好,期间换了三家。他自控力差,迷上电玩,七年级下半学期有一次打游戏不顺,竟然在学校脱口而出“活着没意思” 。
总体上讲,美国对学生权力保护得很好,没有家长或监护人签字,连选课都不能更改。唯一的例外就是加州5150号法案,规定如果学生在校期间有任何自杀言论或倾向,学校有权在通知家长前报警,学生会被警察直接带到精神病院监护72小时。
结果,林当着同学老师的面被警察带走。从此他在学校再不和任何人交流,天天乞求父母把他带回国但被拒绝。几个月后,林转来北加州,寄宿在表姐家上八年级。虽然表姐对他很关心,常常和学校咨询老师联系,支持他的学习,无奈他对学习毫无动力。林预测如果他门门不及格,父母就只能把他带回国。
所以,虽然老师想尽各种办法,还安排讲中文的同学带他一起吃午饭,我也每周和他碰头,帮他注册学校网站好查看每日作业等,他总是郁郁寡欢。那几个月他在校园里垂着头孤独的身影,深深留在我记忆里。
七年级发生的事情,让林失去了安全感,他真的很需要和父母在一起,找回对自己和周围环境的信任。好在父母终于理解到这一点,在圣诞节前接他回去了。
除非孩子心智特别成熟,我不赞成他们18岁前自己去国外读书。青春期(12-18岁)是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期。
这期间青少年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建立一个新的同一感或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形像,以及寻找他在社会集体中所占的位置。
同时,青少年期间因为荷尔蒙的变化,情绪易波动,行为等各方面需要父母更多的耐心和引导。
这么关键的发展阶段,父母怎么能放弃对孩子的引导,而放心让他在异国的同学和老师来影响呢?
文化断层、亲子疏远是无法祢补的
不建议孩子低龄留学的另一个原因,是出于文化的考虑。在美国生活工作了20年,我深有体会,哪怕在华裔云集的硅谷,哪怕中国的节日社区都高调庆祝,哪怕每周去读中文学校,孩子们能掌握的中国语言和文化也是皮毛。
虽然父母在家坚持讲中文,大多数孩子在小学三年级左右就只能听懂,然后用英文回答父母了。我们养育孩子的目的是什么呢?
让他们从小开始接受全盘的西方教育,没几年很多孩子和父母交流都有障碍,将来成家立业后没有共同语言的比例不小,多遗憾!至少要把亲子关系和文化底子打结实了。
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越来越多美国公立学校开设中文课程。K-12年级公立学校学生学习中文的数量从2005年的两万左右飞涨到2015年的二十万左右。奥巴马总统在2015年发起了“一百万强”提议,目的是2020年让美国一百万学龄儿童在校学习中文。学习中文最好的环境肯定是在中国,轻易放弃太可惜。
国内的基础教育对表达能力重视不够,但这个缺失,如果孩子好学,也可以很快赶上来。我23岁到费城读博士时,前三个月完全不敢在课上发言,虽然自己本科专业是英语。之后就越来越活跃,以至于欧裔的同学们在毕业聚会时调侃,“看看我们做了什么? 刚来时你一言不发,现在我们都不能让你闭嘴!”
我十分感谢自己在国内接受的基础教育,为适应任何文化的高等教育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我能理解为什么很多家长想把孩子送到国外来读书,但盲目推崇并不可取。国内的教育资源不均衡,但好的已经远远超过了美国普通公立学校的水平。
同时,在美国生活同样会面对亲子沟通、学习习惯的培养、网络上瘾、青春期的逆反等挑战。
教育制度没有最好,只有最适合自己的。最好的教育不一定是最贵的选择。
多了解西方教育的要求,客观地分析,才能和孩子的性格特点等相比较,找到最适合他们成长的环境。
相关阅读:
倡导理性阅读,离美帝更近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