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节有“中国情人节”之称,今年七夕节期间的话题却并不浪漫。南京大学两位教授撰文呼吁在中国设立“生育基金”,建议40岁以下公民人人掏腰包,为生育二胎的家庭提供经济补助。此文一出,引起舆论纷争,指责甚至谩骂之声不在少数。
8月17日农历七月初七,中国的传统节日“七夕节”,不少准新人来到北京市朝阳区民政局办理结婚登记。图为一对情侣等候办理结婚证。(图片来源:中新社)
其实两位教授也是学术层面的建言献策,为中国近年严重的出生率下降而感到担忧。
育龄女性对生育二胎不积极,甚至终生放弃生育,在时下中国的确是一个常见的社会现象。特别是在城市中,每当做父母的谈论起子女的婚恋状况时,通常的问答都带着不确定性:“还结不结婚,要不要孩子,都难说了”。
先结婚,后生娃,是多数中国人铁定的生育程序,因此中国生育率不高的前因,不能不提日渐庞大的单身人群。前两年中国民政部门的统计数据显示,中国的成年单身人口已经超过了两亿。婚姻登记机构的数据显示,中国从2013年至2017年连续数年结婚人数下降,反映出单身人群中的不婚者也在逐年扩大中。腾讯公司在七夕节前,也公布了一组婚恋调查数据,在3万名接受调查的单身人群中,明确选择不婚者占6.6%。如果按此比例推算,中国全国单身人口中,选择终身不婚的人数就已超过1300万。而很可能令这一数据扩大的是,还有32.2%的单身人群,对是否结婚抱持“不一定,顺其自然”的态度。换言之,中国不婚者的潜在数量还相当庞大。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不愿意走进婚姻殿堂?具体原因复杂且多元,需要社会学家去研究解读。不过,具有相对普遍性的原因也显而易见。
一是观念上的改变,独立意识觉醒。这方面女性更显突出。随着中国女性受教育程度、职场参与度的提升,现代女性的社会地位与经济来源有了保障,传统观念中“嫁汉嫁汉,穿衣吃饭”的婚姻依附关系,对于现代女性而言已经不复存在,她们不再需要依靠男人而生存。她们可以为爱情相守,但不会因年龄而出嫁,“宁缺毋滥不将就”成为当今众多都市白领女性的择偶信条。很多所谓“剩女”并非“被剩”,而是主动“求剩”。
二是结婚成本太高。首先是经济成本。现在中国一对新人结婚的直接支出,有报道称在一线城市已经超过200万元(人民币,下同),这包括婚房、汽车、彩礼以及举办婚礼的各种开销。而即便是在中国收入最高的上海,2017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也仅有不足6万元。一场婚礼背后,是全家几代人的倾其所有,一场婚礼下来,是新人背负的人情与金钱的双重债务。“婚不起”,是不少年轻人真实的感叹。
第三是“自由”的成本。婚姻意味着责任与担当,步入婚姻后,将要担负生儿育女的责任和经济压力;要面对夫妻关系、婆媳关系、亲属关系的小心经营;要平衡家庭与事业的冲突。对于习惯了自由潇洒生活的独生子女来说,结婚就是给自己戴上了“紧箍咒”。
另外,当代中国人的婚姻呈现出来的状况,也并没有给未婚男女起到积极的示范作用。婚姻质量的不佳、离婚率的走高,都让未婚男女对婚姻望而却步。
现时来看,不婚者在中国未婚人群中尽管还不占主流,但已经成为一种现象,且有渐成趋势的迹象。尽管社会对于不婚者以包容心态对待,但对于政府而言,还需对这一现象引起足够重视。毕竟如果不婚者的占比过大,不仅影响人口出生率,令中国的人口优势丧失,也将最终影响中国未来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27日,中国个税法修正案草案再度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该草案一旦通过并执行,中国居民在子女教育、继续教育、大病医疗、住房贷款利息和住房租金以及赡养老人等方面的支出,可以在税前予以扣除。
这表明北京当局已着眼在一些主要消费方面减轻民众的压力。或许将来政府可以思考“结婚支出”项目的税前扣除,不但展现政府鼓励婚姻及生育的态度,也减轻巨大的结婚开销给民众带来的压力,为恐婚者重拾婚姻信心提供底气。
来源:侨报网
版权声明:除原创类稿件,其他均由本小编整理,仅供参考,不作为税务法定依据,具体操作请咨询美国相关专业人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未能找到作者和原始出处,望谅解!如原作者看到,请第一时间在公众号留言,我们会在后续的文章中声明;如觉侵权,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谢谢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