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授权转载自北美留学生日报
公众号ID: collegedaily
当人们乐衷于沉浸廉价的娱乐中的时候,
通常是经济萧条的前兆
今年夏天,一部《延禧攻略》火了起来。
图源:剧照
女主为了寻求长姐死因,进宫调查。但是女主人设却反套路变身“黑莲花”,一路打怪升级,人挡杀人佛挡杀佛。
图源:微博
观其本质,其实还是把大女主遇到各路贵人男主的爱情线,变成了各路贵人女主的友情线。换汤不换药。
但是那又怎样,观众就是爱看呀。
今年春天,最火的两档选秀节目,《偶像练习生》《创造101》,尽管是学的韩国的节目模式,却为大众输出了一波新鲜可口的小偶像。甚至两档节目的冠军都入围了福布斯精英青年榜单。
因为他们:
帅!
图源:网易
美!
图源:xiumu.cn
黑???
图源:bilibili
你可以不喜欢他们,但是不能否认他们火。
但那又有什么办法,观众就是喜欢。
图源:搜狐
而中国电影今年也给出了不错的答卷。
无论是口碑剧情票房俱佳的《我不是药神》,还是继续古风玄幻的《狄仁杰之四大天王》,还有黑色幽默的《一出好戏》。
图源:微博
只要用心,华语电影依旧能产出好片子,赚个盆满钵溢。
没办法,观众就是支持。
无论是大荧幕,还是小荧幕,甚至像抖音微博这些手机社交app,也在为全民娱乐注入新鲜的“网红血液”。
人们的娱乐生活越来越丰富,娱乐产品的选择也越来越多样。
图源:新浪
越来越多的人也愿意为娱乐行为花钱。
电影票买起来!视频网站会员冲起来!偶像周边买起来!主播礼物刷起来!
图源:giphy.com
但是在娱乐行业一片繁荣发展的背后,中国却像在温水中的青蛙,好不自知。
在这些背后,是中国面临的巨大危机。
这个经济现象和精致的猪猪女孩们分不开关系。
上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大萧条,但是以外的,化妆品销量却出现了上升。
后来这种现象被称为“口红效应”,也叫“低价产品偏爱趋势”。
图源:The Daily Omnivore
大牌口红通常不贵,用低的价格就可以拥有奢侈品牌,在经济不好的时期成为了一种奇特的消费模式。
口红等等化妆品作为一种“廉价不必须”的产品,便受到喜爱。
图源:数码之家
另外,口红鲜艳的色彩,丝滑的之地。化妆的时刻,可以为使用者带来极大的愉悦感,从而得到自我安慰。这也是口红受到欢迎的原因。
即使有经济危机的存在,消费者购买奢侈品的意愿并不会减少。当消费者对经济形势的预期值下降时,消费者会购买对其可用资金影响较小的商品。
经济不景气可能会造成消费者的消费能力下降,无法攒钱去做一些“大事”。这样就有闲下来的小钱供大家买一些让自己开心的小玩意。
虽然买不起房子,车子,爱马仕包包,但是省下来的钱想买多少口红就能买多少口红。
女生们对某些东西可以理智的合上钱包,但对能提升自己魅力的产品却很大方。
2000年下半年,美国结束了为期十年的高速增长期,2001年经济开始衰退。
而9·11恐怖袭击更是给了美国经济致命一击。之后,在一片哀鸿中,当年的口红销量却翻了一倍,而化妆品产业相关工人数量明显上升。
2008年的世界性经济金融危机,又一次给“口红”带来了市场。
美国媒体称,口红、面膜的销量开始上升,而做头发、做按摩等“放松消费”也很有人气,这与其他大宗商品和奢侈品的低迷销量呈现出鲜明的对比。
上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大萧条的时候,
却是丝袜化妆品和电影大发展的时代
比起其他昂贵的消遣,人们更愿意花钱在便宜的娱乐项目上
全球几大化妆品巨头的销售额证实了这一观点,其中包括法国欧莱雅公司、德国拜尔斯多尔夫股份公司以及日本资生堂公司等。欧莱雅公司2008年上半年销售额逆市增长5.3%。
现在,国内越来越火的美妆博主们,每天被种草的猪猪女孩们,不仅仅是因为大家对自我投资的意识提高了,更是因为经济不景气下的“口红效应”。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感觉到,现在的娱乐圈火的特别轻易。
似乎流量小生小花层出不穷,综艺上线不断,随便拍个ip电影电视剧就能赚钱。
正式因为娱乐产业是“口红效应”这一经济效应下最大的一只“口红”。
图源:微博
美国经济崩溃了,世界经济崩盘了,而好莱坞就在这个时候发挥他强大的造梦功能。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经济危机时期正是好莱坞的腾飞期。连好莱坞自己都表示,只要美国经济不行,就是好莱坞的黄金时代。
经济不行的美国人,没钱去消费,就去看电影。而那段时间却是创造了几部名留青史的电影。譬如1939年的《乱世佳人》。
而当时也使几家电影公司发家致富,譬如现在还在为全世界人民造梦的迪士尼。
图源:Duchess of Disneyland
伍迪·艾伦拍过一部影片《开罗紫玫瑰》,讲的是金融危机中人与电影的故事。
故事讲的是上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时的美国。片中主角西塞莉娅是个典型的劳动妇女,白天在餐馆洗盘子,晚上则要面对毫无情趣的丈夫。
她唯一的精神支柱,就是看电影——一遍遍地看一部名为《开罗紫玫瑰》的爱情片。
图源:时光网
忽然有一天,奇迹出现了:片中男主角走下银幕。他与西塞莉娅相爱了。只可惜,他是个虚幻的人。
这个世界没他的位置,最后,他只能飘回片中,淡出人间。西塞莉娅呢,继续坐在银幕下面,看他表演,笑中含泪。
或许,这就是电影的魅力,即使它是一个精心包装的梦,和现实世界有着无法突破的距离,人们还是甘愿沉迷其中,不愿醒来。
图源:Peoples Bank Theatre
尤其是在一个信仰没落,颓废喧嚣的时代,电影最能给人安慰,成为逃避现实风浪的港湾。
那个时代也造就了当时美国的“国民偶像”秀兰邓波儿。
图源:百度百科
明星也是一样,明明遥不可及,粉丝们却还是紧随身后。追星或许不是为了明星,而是填补自己内心的孤单。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美国经历了7次金融危机,而其中5次让当年的电影票房反而强烈攀升。
美国经济萧条,永远是好莱坞的创作动力。
无论是疗伤系的治愈歌舞片,还是反映现实的严肃剧情片,好莱坞总能从不安的时代中发掘灵感。
最著名的,当属派拉蒙公司在上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中拍摄的《教父》系列。1972年《教父1》上映,这个充满了“玫瑰血腥”的黑手党故事,几乎成了之后全世界“黑帮片”的代名词。
图源:IMDB
经济不景气的时候,生活压力会增加,沉重的生活总是需要轻松的东西来让自己放松一下。
2008年经济危机时,《歌舞青春3》《马达加斯加2》这种轻松愉快的喜剧片,也大受欢迎。
相比于严肃的电影,更多人选择轻松愉快不用费脑子的电影。
尽管电影电视娱乐,属于不用花太多钱的娱乐项目,“内容之上”依旧是铁律。
“口红效应”给了娱乐作品一个火的机会,但是,真正能被观众喜爱的作品还是需要用心。就像今年用心制作的《我不是药神》。
中国电影这张大饼人人都想分一口,但现在分食的人也越来越明白,只有好作品才能被市场留下。
满足如下三个条件的产品也可以充分利用“口红效应”:
首先是所售商品本身除了实用价值外,要有附加意义;
其次,商品本身的绝对价格要低;
再次,商家要充分利用情境来引导消费者、引爆消费欲望。
在经济萧条时期,奢侈品、高档品的需求和消费无疑将削减,而生活必需品则不然。经济危机对房地业是一场灾难,对轻工业、纺织业却可能是最大的福音。
吃点好的,买点好看的衣服,买点小家电,花销虽然不大但是提升了生活品质。
这也就是拼多多如今大行其道的根本原因。
图源:搜狐
此前火起来的拼多多,就是看上了这个商机,利用消费者的心理,把自己做成了奇货可居的大口红。
对于在拼多多上消费的人来说,买到了什么可能并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用少量的资金得到了消费的心理安慰。
金融危机时期,日本市场调研机构发布的消费统计数据显示,虽然其他行业走冷,游戏机行业中的任天堂和索尼PSP,却销量大增,其中很大一部分将作为圣诞节和新年的礼物,成为日本玩家迎接新年的伴侣。
图源:腾讯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打游戏,而“打游戏”的方式也多样起来。
除了游戏本身,游戏主播和网红也成为“口红效应”中的一环。
粉丝的追捧给网红们带来了经济效应,让网红逐渐成为一种职业,也在萧条的大环境中促进了资金的流动。
图源:新浪
没有钱消费,在家上网也会是一种不错的选择。经济的低迷反而丰富了互联网文化。
在这样的温床上,社交网络,线上购物的兴起是必然的。同时网络上的广告投放所带来的资金,也促进互联网相关产业的发展。
“口红效应”是一种在危机中诞生的文化效应,甚至有学者将这一效应和人类心理学联系在一起。
但是,深处其中的消费者们,面对危机却不自知。如果只看到蓬勃发展的产业,而忽略了暗藏的问题,而盲目自信,将来只会自食恶果。
毕竟,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当然,面临经济下行趋势挑战的,并非只有中国一个国家。
如今世界各国都面临极大的压力,这时候人们更要从眼前娱乐产业的繁荣景象中清醒过来。
毕竟,抖音短视频刷得再多,没法养活14亿人啊。
来源:北美留学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