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小勿入,美国竟如此对待患艾滋病学生

2018年08月16日 移民内参网


随着社会的进步,大学生的性观念越来越开放。外出开房、夜不归宿是常事,甚至还有小情侣干脆不住宿舍,直接在学校外面租房住


2017年,国内某公益问卷调查平台在开展“高校性开放程度”的问卷调查中,走访调研了北上广深及成都、天津等45个城市的近百所著名高校的3万名在校大学生,得出了以下数据:


96.8%的受访者对“学业”内发生性关系,持默许态度

94.9%的受访者,不介意“试婚”这一新颖的相处方式

51.2%的受访者表示,已经或即将打算与人发生性关系



然而,大学生性观念逐步开放的同时,性知识却异常滞后。

在一项关于性传播疾病知识的调查中,有50%学生表示“有所了解”,23%的学生表示“不了解”;还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认为,“安全套仅仅是用于避孕”。



这充分表明当今大学生对性认识不足,也缺乏一定的性疾病预防能力。而缺乏系统性教育的后果,就导致了在校大学生的性疾病感染情况加重,尤其是艾滋病。



2017年国家卫计委公布数据显示:我国年度新增15-24岁青年学生艾滋病感染者在青年感染群体中的占比,已由2008年的5.77%上升至2017年的23.58%,这一数值,已经超过了国际艾滋病传播10%的“红线”。其中,性传播是青年学生艾滋病感染的主要途径,而通过男男性传播感染更是达到了81.6%,形势非常严峻。


大学生不仅是国家的栋梁,更是未来社会发展的主力军,如果按照这样的感染情况延续下去,不出50年,中国将达到100%的感染率。


上个世纪80年代,美国艾滋病感染的高发期,尤其是大学生群体。受到颓废思想的影响,再加上性观念的开放,当时的大学生艾滋病感染率达到了23.6%,为此,美国政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来监测预防艾滋病。



美国疾控中心每年向卫生部门拨款约4亿美元用于监测和预防艾滋病工作。卫生部以高校和社区为重点,把资金用于最需要的人口和地理区域中,同时支持美国各地的核心艾滋病毒监测和预防工作。



2017年,美国疾控中心向30个高校和社区组织共发放了近3100万美元,用于为青年学生、双性人和变性人提供艾滋病毒检测,目标是将艾滋病毒携带者与护理和预防服务联系起来。


同时,全国性传播疾病主管联盟还与州教育机构、当地教育机构合作,来强化青少年的性教育服务,包括开展性教育讲座、艾滋病防御动员会、艾滋病病理学研究等等。此外,美国心理协会与州教育机构合作,开展“关爱艾滋病人,消除歧视”等活动,来为学生建立安全和支持性的学习环境。



经过各方努力,从2000年到2017年,美国青年人每年的艾滋病感染率下降了24 %。其中,高校大学生的感染率更是下降了78.5%。政府干预初步见效。


除了美国,澳洲也通过强化政府干预,来控制艾滋病在大学生群体中的传播。



近几年来,澳大利亚感染患者逐渐增多,平均每年就会新增1000多位艾滋病患者。不过在澳大利亚高校,除了部分专业需要体检外,大部分专业对艾滋病患者都是敞开大门的。


在澳大利亚,有专门反对歧视艾滋病的法律,在学校里面,艾滋病患者也和其他学生一样,可以自由学习、生活、娱乐。总体来看,澳大利亚学生是相当的自由和宽容的,虽然在大部分情况下,他们并不知道谁是艾滋病毒携带者,但即使知道,也不会产生排斥感。


虽然宽容,可相应的防护措施一样都不会少,比如通过性和血液传播是艾滋病毒传播的两大途径,因此一些艾滋病防控委员会经常进入校园,向年轻的学生们发放安全套,并且进行爱滋病毒传播方面的相关教育。此外,澳大利亚很多学校的卫生间里,都会有专门的针头回收桶,这些回收桶放置的位置也十分醒目。



虽然澳大利亚并不鼓励人们在非医疗目的的情况下使用针头,但是提供这样一个针头回收的场所,总比人们拿着针头反复利用,甚至好几个人合用一个针头引起的艾滋病传播要好得多。


自从2010年澳洲发起艾滋病血液检查活动以来,该国已有约3000万人接受了检查。目标是争取每个澳洲人每年至少接受一次检查,为更早地发现感染者,创造治疗的条件。



高校何以成为艾滋病的重灾区?这不仅是需要思考的问题,更是我们需要面对、需要以实际行动来应对的问题。要将艾滋病逐出校园,不能停留在口号上,而是要借助美国、澳洲等国家的成功防艾经验和举措,来控制艾滋病在高校中的蔓延。我们不但不能放松对大学生群体的教育,还要不断加以正确的引导,让孩子安全地度过青春危险期。


欢迎在下方留言~~


推荐阅读:

难以启齿的英国生活.DOC

为什么我要离开中国?

美国为什么会害怕中国崛起?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