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如何在澳洲给孩子选小学的

2018年08月12日 荞爸的澳洲来信


亲爱的微友:

移民到澳洲,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让下一代躲开国内疯狂的教育体制。

但是狗改不了吃屎,虎爸虎妈改不了吃孩子,很多华人到了澳洲,还是费尽心机地挑学区选学校送补习,生怕起跑线上慢了一步。

澳洲有一个害人不浅的网站叫better education,上面有各种的中小学排名,一直以来是华人家长顶礼膜拜的选校指南。排名的依据简单粗暴,就是学习成绩。

其实看一下排名靠前的那些小学,除了学费高不可攀的私校,大部分公立学校所在的区域都是华人聚居区。

很意外么?万般皆下品,咱华人历来是以重视教育自居的,华人多的学校自然学习成绩拔尖,这跟学校本身的优劣没多少关系。

按我说,到这些学校扎成一堆,就相当于把国内那些“外国语学校”转移到南半球,这跟我移民的初衷是相悖的。

但是我认为,学校还是不能不选,不是看成绩排名,而是看教育氛围。

我给荞荞选学校,从来不看better education,而是看另外一个网站my school。

my school是澳洲教育官方出品的,从人数规模、家庭背景、财政收支等方面比较各个学校的信息,而不是简单进行排名。

我选学校的时候,只看两个指标,一个是ICSEA,也就是社会教育背景优劣指数;另一个是英语非母语学生的比例。

ICSEA不能太低,太低就说明该学校的大多数学生都来自社会教育背景比较低的家庭。我并不歧视低收入、低学历的家庭,但是我希望下一代的社交圈有更多高收入、高学历的人群,从而拥有更广阔的眼界和视野。

我前面写过一篇文章分析过悉尼对同性恋婚姻的投票区域,社会教育背景较低的区域更明显地对同性婚姻合法化持反对态度,这说明那些区域的人群更加保守和狭隘。

英语非母语学生的比例不能太高,太高则说明该学校的亚洲移民占大多数,可能会带来我好多改不了的陋习和偏见。

尤其是那些排名靠前的学校,只要英语非母语学生的比例高的,肯定华人学生占大多数,我费尽心机想要避开的鸡血华人父母也占大多数,各种意料之中的攀比手段一定层出不穷。

我现在所住区的学校Petersham Public School就是比较符合我要求的,ICSEA1100分以上,英语非母语学生的比例50%以下。

但是,我最后还是没有选择这个学校,而是申请了附近的另一个学校Erskineville Public School,两个指标都比Petersham略高,差得不多。

其中的主要原因,一个是这个学校离我公司比较近,方便接送;另一个是这个学校的晚托班(After School Care)每天都有空位,而Petersham并不是每天都有。

那么,Erskineville Public School并不在我的学区,怎样才能进去呢?

换了国内,首先想到的肯定是联系所有头衔带个“长”的熟人,看看能不能有哪一条线可以直接通往校长或者教育局领导。

而在澳洲,每个学校都有学区外学生的入学政策,直接填表申请就行了。

申请成功的前提,是学校要有空位。那些排名靠前的热门学校,因为学生过多已经开始缩减学区,就不要再异想天开能学区外入学了。

幸好Erskineville Public School在悉尼排名187位,压根入不了鸡血父母的法眼。

然后,申请的关键是要陈述令人信服的理由——为什么你的孩子不上学区内学校,而要选择所申请的那个学校。

我的申请经验是,所有的理由都要从孩子的角度考虑,说明申请学区外入学是符合孩子福利、利于孩子成长的。比如我上面说的离家长工作单位较近和晚托班的空位都是比较合情合理的原因,而我申请信的主要内容也是这样写的。

另外,学校对单亲、经济困难的家庭都会另眼相看,他们会认为这样的人群需要特殊照顾,所以我在申请信里也提到了我老婆暂时不会长期居住在澳洲的情况。

我提交申请以后,学校告诉我,所有学区外申请都要校长召集一个审核小组进行讨论,小组的成员都是从社会上挑选的独立人士(有没有陪审团的既视感?)

我的申请时间正好是学期末,所以学校暂时没有人可以处理。但在新学期开始两个星期内,我通过电子邮件跟学校催促了两次以后,学校就通知我:申请通过了。

整个申请过程中,我没有去过一次学校、见过一次校长、找过一次熟人朋友,完全都是一个人通过电子邮件和电话完成的,简单、公开、人性化。

以上就是我给荞荞申请小学的经验。更多澳洲基础教育心得,敬请期待。


荞爸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