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点击上方"华美优胜美国房产投资"↑免费订阅
◎作者 | 说姐
◎来源 | 精英说(ID:elitestalk)已获授权
在每年的“IVY DAY”——3月28日,美国最顶尖的八所藤校诸如哈佛、耶鲁、普林斯顿,总会在万众期待中,迎来一年一度的放榜日。
而当那些顺利被常春藤盟校录取的孩子热切地期待着大学生活的同时,我们却不能忘记,这些孩子的确是被上天眷顾的“幸运儿”,因为从今年的放榜情况来看,藤校申请者之间竞争没有最惨烈,只有更惨烈!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据统计,今年藤校申请者总数为253,457人,被录取的有22,597人。在这9%都不到的录取率背后,是20多万被拒学生的黯然。
当我们把目光投向常春藤盟校的领头羊——哈佛大学,也会无奈地发现,它今年的录取率仅为4.59%,降到了十年以来的最低点:
2012届:7.1%
2013届:7.0%
2014届:6.9%
2015届:6.2%
2016届:5.9%
……
2022届:4.59%
哈佛录取率持续走低(图片来源于Ivy Coach)
当然,除了哈佛之外,另外七所藤校的情况也没有好到哪儿去,基本呈现稳定的下跌趋势。
图片来源于“相伴升学路”,版权归作者所有
此情此景,难怪连美国家长都忍不住吐槽:现在这个录取率还玩个啥呀!冲击藤校的战役得从三岁就开始好吗!十几岁完全来不及啊!
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如此严峻的形势下,对于有志于名校的申请者来说,焦虑几乎是一种必然。可眼见上一届的硝烟已然落幕,下一届的战役即将打响,我们又该怎么做,才能找到通往成功的那条路?
这就是诺亚先生,想与你分享的“秘诀”。
诺亚是谁?他是个性化留学规划专家峰越教育的首席顾问,是一位拥有35年美国高校招生管理经验、参与过逾65000份申请表审核工作的行业泰斗。
他曾任哈佛大学招生办公室高级招生官、普林斯顿大学招生办公室副主任、美国大学委员会SAT组委会委员、美国大学招生录取联合会区域代表。现如今,他还担任着美国全国大学录取委员会和美国高等教育咨询协会的委员。
在精英说与之对话的短短五分钟时间内,诺亚从个人陈述、推荐信、择校选专业等多个维度给出了走心的建议,他期望帮助每一个为惨烈竞争而忧虑不已或在迷茫边缘徘徊不前的你,也许在这简单的提点之后,你就会找到属于自己的“制胜法宝”,迎来另一番“柳暗花明”。
精英说对话哈佛前招生官诺亚先生
时长:5′ 36″ 星级:5.0
1
“不要看他要什么,而要看你有什么”
对于志在美国名校的学子来说,如何让自己有限的经历闪耀出光彩,打动招生官,给对方留下深刻的印象,可以说是至关重要的事情。
大家也一直会好奇:到底什么样的人才是招生官喜欢的,到底什么样的品质才是他需要的?
是勤奋还是上进?是团队合作还是领导力?
对此,诺亚却给出了“不走寻常路”的建议:
忘记招生官想让你怎么做,忘记招生官想让你说什么,因为他们几乎看重每一种积极的品质。
在诺亚看来,纯粹为了迎合招生官,而去展现某种“招生官最爱的品质”,其实反而是陷入了“死胡同”里。因为美国高校的招生官几乎会看重任何一种积极的品质,只要这种品质独独属于你,是带有申请者个人印记的独特个性。
诺言建议,无论是文书还是面试,都应该是同学们展现自我独特性的宝贵途径。与其盲目迷信“招生官最想要的”,还不如认真思考——我到底有怎样的品质,最想让招生官引起重视?
带着这种“不要看他要什么,而要看你有什么”的想法,你会发现个人陈述的思路也变得清晰。用诺亚的话来说,最有效的个人陈述往往是那些最能传达“个人最重要的东西”的内容,而它们也将是你想要学校欣赏你的原因。
2
在个人陈述中,“你”才是主人公
当问及“个人陈述最需要展现什么内容”时,诺亚微微一笑,举了一个有趣的“反面例子”。
他说,他曾经看过学生在个人陈述里描绘自己是多么敬佩和爱戴祖母,哪怕这篇文书写得十分动人,却远远背离了个人陈述的本质。
“要记得你才是文书唯一的主人公,把祖母写得那么好,招生官看了想让你祖母来上学。”
玩笑归玩笑,却一语道破了写作个人陈述的真谛:这是你的个人陈述,重点应该在于“你”。
事实上,这是学生们经常容易犯下的错误。在写作个人陈述时,时不时会提到别人的想法、观点和态度,却忘记分享有关自己的东西。
有人说,我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是因为我朋友说我一直很擅长告诉别人要做什么。
有人说,我喜欢游戏/园艺/交通运输,是因为别人也觉得它们很有趣,“大家都喜欢这些”。
以上都是在个人陈述中“跑偏”的典型表现,也是诺亚希望申请者竭力避免的。“你要记住,无论选择什么话题,说的都应该是你自己。”
在此基础上诺亚还提出,招生官更期待看到那些“特别的故事”,而非千篇一律的“我喜欢这个专业,我有技能和背景,所以我申请”。哪怕只是小小的亮点和新意,也足以让招生官在成千上万份个人陈述中,独独挑中你。
当你的故事足够特别,哪怕论据没有那么清晰,它也是一份合格的个人陈述文书。而这种让招生官感到“我甚至忘记了去读别的学生”的强烈印象,也许正会是你收获成功的关键。
3
推荐信的重点,在于“原汁原味”
每每提及推荐信,我们总会想起一个隐晦的话题——“造假”。尤其对于某些爱钻营的中国学生来说,在推荐信上动手脚,让它成为美化自己的工具,几乎是留学申请时“必做”的事情。
早在2015年,网易教育的一篇报道就提到:据专为美国高校提供中国招生咨询的ZinchChina网站统计,90%的中国申请者提交的推荐信都有问题,“造假”的手段也是五花八门——可以是自己写好了推荐信后再请请老师签字;也可以是在翻译老师写好的推荐信时,悄悄加上几句不实的赞美之语……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因此在讲到推荐信时,诺亚着重强调了它的“原汁原味”——必须确保所有信息都是推荐者本人的原意,最好的办法是由老师写好后,直接寄送至大学。事实上,对于一些有升学指导教师的高中来说,这也是一向的操作惯例。
但中国学生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是——并非所有老师都能用流畅的英语完成推荐信的写作,有时不得不用中文代替,而随后的翻译过程,很可能就给某些“聪明人”留下了可趁之机。
针对这一现象,诺亚明确指出:推荐者用母语写作推荐信完全是允许的,但为了避免学生篡改内容的嫌疑,他给出了两个建议,其一是找一位英语较好的同事进行翻译,并由本人签字确认;其二则是将推荐信交给专业机构,并提供相关翻译证明。无论推荐者选择哪种方式,最后只要保证推荐信会直接送至学校即可。
如此便能在全程中,避免学生不必要的参与。
在诺亚看来,老师对学生的评价往往无可替代,这也构成了大学评估申请者的重要依据。他也再三强调,千万不要让招生官觉得你可能篡改了老师的推荐信。所谓的“小聪明”非但无益于申请,反而还会留下可耻的污点与嫌疑。
4
不要执着于顶尖名校
而应寻找“能很好地为我服务”的学校
曾几何时,在许多中国学生与家长的心目中,哈佛、耶鲁、普林斯顿等美国顶尖高校就代表了一切,他们疯狂地迷恋着这些学校的排名和就业率,在“名校情结”的漩涡中越陷越深。
与此同时,长期走低的名校录取率又牵动着人们脆弱的神经,在狂热与焦虑交织而成的复杂情感中,不少人正为深深的迷茫所困扰。
去美国留学,我到底该以哪所学校为目标?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诺亚用一句话解答了这个疑惑:“你的目标不是要找到一个完美的学校,也不是要找到一个‘dream school’,而是要找到那个能很好地为你服务的学校。”
诺亚说,他可以理解中国家庭看重学校排名的心态,他自己也曾遇到过一位才华横溢的年轻姑娘,对电影制作有着极大的热情,也手握一个实力极强的电影学院的offer,然而她还是会跑过来咨询是否可以申请哈佛,而事实上在那个时候,哈佛根本没有开设电影制作专业。
这个女孩对哈佛浓烈的向往,也许只是中国学生“名校情结”的一个小小缩影。在他们心中,顶尖名校就是“成功”的代名词,只要一只脚踏进它们的校门,后半辈子仿佛就有了保证。
然而,网上流传的一张图却揭开了事实的另一面:奥巴马及其夫人分别毕业于哥大和普林斯顿,但前副总统拜登及其夫人却毕业于四五十名开外、名不见经传的普通大学,可这并不会影响夫妻俩也成为名留美国史册的“人上人”。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正如诺亚所提到的那样——“世界上绝大多数快乐和成功的人,都没有去斯坦福,也没有去普林斯顿。” 而真正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从内心出发,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那所学校,尤其是那所能很好地帮助自己实现目标、为自己服务的学校,才是睿智的申请者应该做出的选择。
当然,这也是让诺亚最为骄傲的地方,因为无论你有怎样的梦想,无论你的目标是什么,在健全而蓬勃发展的美国高等教育体系中,那所“能很好地为你服务”的学校一定存在。
无论你来或不来,它就在那里,静默而安然,等待与每个投入它怀抱的孩子擦出火花,在时光的镌刻下,为彼此留下最深刻的印记。
版权归精英说所有,精英说是全球精英、留学生的聚集地。每日发布海内外前沿资讯,这里有留学新知、精英故事及美国街头访问,全方位为你展现真实的海外生活。欢迎大家关注精英说(ID: elitestal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