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际能力是每个人成长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种能力。有人说,现在的孩子被长辈包围,生活在钢筋水泥的高楼里,圈子狭小,很多孩子不知道如何与其他孩子相处,患有社交缺失症。这直接导致有的孩子到了成年,还视交际如险滩,迟迟不敢把脚步迈出去。而新的研究表明孩子的社交能力和其日后的学业和职场发展有一定的关联性。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从小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真的应该提上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日程。
文/陈贝婷 编辑/吴慧雯
根据最新的研究发现,在幼儿园里更愿意与他人分享、合作、乐于助人的孩子,20年后比起社交能力较薄弱的孩子更有可能获得大学文凭,并且找到一份像样的工作。而且善于与他人交流的孩子,不太会有滥用药物的行为,更不会触犯法律。
为了完成这份报告,研究者们在20年间跟踪调查了将近800名学生,给所有人提出了一条建议:让孩子在小时候掌握一些社会交流的技巧,对成年后的成功能起到了非同凡响的作用。
“这些社交技巧预示着他们有着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够观察周围环境并作出恰当的反应。”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健康与人类发展的研究助理教授Damon E. Jones告诉我。Jones也是这篇周四在《美国公共健康杂志》发表的论文的主笔人。
Jones在报告中提议,学校要注重早期儿童教育,关注那些社交能力较弱的学生,并且在儿童年龄小、比较容易接受改变的时候,引导他们做正确恰当的行为。
Jones也承认了在工作压力已经很大的学校里再让老师们抽出时间来关注学生的交流表达能力时很困难的。“但是开展这个项目能够非常有效地帮助孩子提高社交能力,为将来踏入社会打下基础,”Jones说,“我们要意识到社交能力和课程学习一样重要!”
为了完成这项研究,从1991年开始,Jones和他的团队便在纳什维尔、西雅图、宾夕法尼亚农村和达勒姆(北卡罗来纳州)的学校收集数据。这753名幼儿园学生的老师要从以下的八个方面来为学生进行打分:
能够自行解决他/她与同伴之间的矛盾
能够很好地理解别人的感受
与他人分享物品
主动和同伴进行合作交流
乐于助人
倾听别人的观点
谦逊地给出个人的建议和看法
对所有人展现出友好的态度
每个老师要在这8个方面,给每位学生进行0~4分的评估:“表现糟糕(0)”,“表现一般(1)”,“表现比较好(2)”,“表现很好(3)”,“表现非常好(4)”。
在接下来的20年间,研究者们通过违警记录、家长的评价与孩子对自己的评价,来追踪孩子的各方面表现。
接着,撇开社会经济地位、家庭特征、以及早期学术能力,他们用统计模型来分析每个孩子的幼儿时期的社交能力对于长大成人后的影响。
到25岁时,在当年评分中被评为“表现好”的孩子和那些被评为“表现一般”的孩子比起来,获得大学文凭的几率翻了四倍。
获得高评分的孩子们,在25岁的时候,大多数都能找到一份稳定的全职工作。同样的,那些评分并不怎么好的孩子则经常惹事,被警方拘留。他们被逮捕、酗酒、等待公共住房(因为没钱租房)的概率也大大提高。
研究里并没有说一个更懂得分享的人,今后的人生会更加顺畅,或者说那些自私的人生活会更困难。但是对比了许多研究对象,并将它们的社交能力评分放在一起进行比较,给出的结论也是意料之中:那些在幼儿园里就行为良好的孩子,交朋友的能力更强,也能获得老师的认可。所以,也就会喜欢上学校,呆在学校继续深造。
“良好的社交技能带来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Jones告诉我,“我们都知道,当你成功地在学校里交到好朋友,这能帮助你做接下来的任何事情。”
参与这项研究的学生来自社会的各个阶层和族裔,50%的白人,46%的黑人与4%来自其他族裔背景的孩子。男生的比例较大,占到了58%。
Steven Barnett,罗格斯大学国家早期教育研究所的导师说,研究中所强调的让学校着重关心孩子的社交能力的教育就能让孩子成功的理论并不能成立,因为这实在是太宽泛了。而且,这份研究并没有指出孩子的社交能力和长大后做出危险行为有直接关联。
“我们还需要进行更细致地研究,到底该从哪里入手来帮助我们的孩子。”Barnett说。
Barnett说,这份调查对于那些认为高质量的学前教育是可以完全改变孩子生活轨迹的家长来说,是振奋人心的。“这的确向我们表明,当我们能够在孩子5岁的时候教导他们养成良好的社交习惯,好习惯是可以一直维持下去的,”Barnett说,“不要太担心了,时间会解决所有的问题。”
外滩教育微社区“外滩吧”开通了,点击左下方“阅读原文”,欢迎参观、吐槽!
进入外滩吧,请戳“阅读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