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5月14日 澳洲网
1971年的墨尔本,澳洲反越战游行浪潮空前,而在墨尔本的一座精神病院中,躁郁症患者罗伊大喊:“我的梦想比星空还大,这难道是坏事么?”
这是澳洲“国宝级”话剧《燃烧的疯人院》中的一个桥段。自1992年该剧在澳洲首演后,一直获得广泛好评。如今,在北京凡木戏剧工作室的努力下,该剧被搬上北京舞台,于5月6日至7月5日与观众见面。青年导演佟欣雨在北京接受本报专访,向读者讲述“院内不一样的世界”。
北京热映 “疯人闹剧”仍有现实意义
被烧焦的剧场、弥漫着霉味的舞台、“恣意生长”的苔藓……在这片破败的场景中,随着灯光不断地暗下去,再亮起来,11个立体又疯狂的角色一次又一次地经历死亡与重生。剧场的观众们随着剧情而紧张、大笑、感动、哭泣,然后又如同剧中的角色一样,散落向不同的角落。澳洲“国宝级”话剧《燃烧的疯人院》5月6日在北京西区剧场首演,几场演出下来,获得观众的广泛好评。
佟欣雨对此表示:“虽然故事背景发生在澳洲,但对于如今的中国来说仍有它的现实意义:1971年的澳洲,是嬉皮士、毒品、性、摇滚乐最盛行的时代,整个社会的氛围十分浮躁,年轻人涌上街头意图实现着自己的‘大目标’,想要推翻政府、推翻政治制度。而在精神病院内,疯人们却在克服种种阻力去排练一部很久之前的歌剧,他们在探讨人性中最可贵的品质——爱情与忠诚,这样比起来,我们对究竟谁是疯子产生了一种恍惚感。而今天,对于我们来说,也需要静下来,思考一下我们真正追求的、或者厌恶的是什么?”
民众共鸣 剧本在澳洲曾获极大影响
据悉,《燃烧的疯人院》改编自澳洲知名编剧诺拉(Louis Nowra)的半自传体剧本《Cosi》,这部剧的背景设置在1971年的墨尔本,澳洲陷入反越战与政治变革的大潮,而在一座精神病院内,一群疯子却上演着追求爱与忠贞的戏码,全力“将文明引入澳洲”。
据了解,该剧在1992年在悉尼圣贝弗瓦剧院(Belvoir St Theatre)首次上演,随后获得新州州长文学奖(NSW Premier's Literary Prize)。此外,该剧本还在1996年改编成电影,获得当年全国票房第三名的佳绩,同期获得澳洲电影协会奖(Australian Film Institute Award)。在澳洲国内引起极大影响后,该剧分别被引入伦敦、纽约多地演出。2009年,该剧首次被引入亚洲,在香港中环艺穗会(Fringe Club)上演。
虽然故事背景发生在1971年,距离通过该剧本改编的话剧与电影上映时间足有20余年之久,但依旧引发澳人空前的关注,佟欣雨对此分析称:“这与去年在台湾热映的音乐剧《小太阳》类似,虽然故事的背景发生在60至70年代,但这部由林良先生所创作的作品仍在如今的台湾拥有较高的地位。而回到《燃烧的疯人院》这部话剧本身,虽然上映时间较故事背景晚了20多年,但是那个时期,那个国家的疼痛在民众们的心中是没有办法愈合的,这是那一代人非常重要的经历,很多人甚至就是这个事件的亲历者,他们就曾涌入街头,抗议越战、抗议当时的政府,戏剧上演时,这些年轻人已经成长成社会的中坚力量,当然也会对这部剧更感兴趣。”
日臻完善 将最好的戏剧呈现给观众
卡尔维诺在《寒冬夜行人》一书这样开头:“你即将阅读的是伊塔洛•卡尔维诺的新小说《寒冬夜行人》。请你先放松一下,然后再集中注意力。抛开一切无关的想法,让周围的世界隐去。”而在《燃烧的疯人院》的结尾处,病人们在欢呼、拥抱庆祝演出成功后次第离开,喧嚣一刹那归于平寂,导演路易斯坐在烧焦的舞台边缘,手里拿着从患者樱桃手中夺下的刀、接到的一封情书、罗伊给他提出写满一卷建议的卫生纸……然后向观众们讲述这些病人们此后不同的人生。
有意思的是,他们似乎都达到了一种“间离”效果,这是德国戏剧大师布莱希特所提出的理论,旨在达到“抽离”与“陌生化”的效果,让观众对所描绘的事件产生独立的思考。对此,佟欣雨说:“在话剧的结尾部分,我们还根据观众的反应,有意地加快了剧情的节奏,几乎在舞台回归平寂的同时,路易斯的独白就开始上演,而这种错落和反差更能给观众带来触动。”
佟欣雨还表示:“为了呈现最好的戏剧效果,在排练之初,演员们就曾接受心理医生的辅导,以更加贴合角色所要塑造的形象。”而在每一次演出时,他都会准备一个本子,去及时发现与记录演出中出现的问题与可能改进的地方,并会在每次上演前,与演员们进行沟通,以不断完善剧作,达到更完美的效果。
在西区剧场的后台,我们还看到了那个罗伊写满建议的卫生纸道具,佟欣雨说:“我希望在话剧所有场次上演完之后,这卷卫生纸将真的写满字迹,成为演员们这段生活的见证。可能戏会散场,大家会各奔东西,但在剧场中的无数个美好的瞬间将永远留存下来。这就是戏剧带给我们的温暖与意义。”
也许剧中的路易斯就是这名青年导演的一个缩影,也许在两个月后的某一天,他将在这座“破败”的剧场里,送走一位又一位演员走向未来的人生,然后坐在这个空荡的舞台上,伴随着随身携带的笔记本、记录满演出生活的卫生纸,从花苞直至“绽放”开的鲜花道具,静静地回味这段经历的温暖……
“对于疯子我并不陌生” 澳洲编剧诺拉的戏剧人生
澳洲编剧诺拉(Louis Nowra)1950年12月12日出生于墨尔本,在他的印象中,并没有庆祝生日的概念。而这一切的原因在他21岁的生日那天才揭晓,在诺拉出生的5年前,也是12月12日这一天,他的母亲亲手杀死了自己的父亲,母亲因被判定为精神病人而被判无罪。
在成长过程中,诺拉饱受母亲的身体与精神双重暴力。70年代初期,诺拉进入墨尔本拉筹伯大学(La Trobe University),主修澳洲文学。而在诺拉的奶奶在年迈之时也饱受精神疾病的困扰,像剧中路易斯的奶奶一样,他的奶奶认为仍生活在诺拉母亲怀孕的那年,认为诺拉是他的爸爸。病情严重后,诺拉的奶奶开始纵火,开始杀猫,这也是剧中角色道格的原型。因此,诺拉曾在采访中坦言,“自己对于疯子并不陌生”。
之所以说《Cosi》是诺拉的半自传体剧本,正是因为剧中的很多情节正是他的亲身经历,诺拉在大学中第一次排戏就是在精神病院,就是一名叫奥沙利文的病人提出要拍莫扎特的歌剧,这也是剧中人物罗伊的原型。
作为当代最负盛名的剧作家之一,诺拉主创的作品在悉尼、墨尔本、昆州等各大剧院多次上演,最知名戏剧还包括《辐射》、《拜占庭鲜花》、《外星人的夏天》和《黄金时代》等,其中《Cosi》与《辐射》曾被翻拍成电影。
而《Cosi》中文版《燃烧的疯人院》导演佟欣雨则被视为当代最具发展潜力的青年导演之一,出生于1989年,师从美国百老汇著名戏剧导演、北京大学外国戏剧与电影研究所艺术总监格雷夫斯(Joseph Graves)。2014年,佟欣雨创立凡木戏剧工作室,同年将爱尔兰黑色喜剧《玩命一家》引入中国。与诺拉类似,佟欣雨对精神病题材戏剧有着特殊的好奇心,他表示,工作室希望继续寻找相关题材,完成属于中国观众的“疯人三部曲”。(本网特约记者郑卜丁北京报道)
作者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