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耳聋,国内现状及医疗方案展望

2014年09月10日 澳大利亚人工耳蜗



随着中国老龄化社会的来临,在医疗领域,老年人的健康和疾病治疗方案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截至2012年底,中国60岁以上的人口为1.85亿,预计在2030年该数字将达到3.2亿。与老龄化有关的疾病中,导致明显躯体功能障碍的疾病(如心脑血管意外、骨性关节炎糖尿病、白内障等)已受到普遍关注,老年人对上述疾病的治疗方案也相对熟悉和接受(如心脏搭桥、心脑血管支架置入、人工关节置换、胰岛素注射、人工晶状体置换等)。而另外一些和老龄化有关的疾病,比如老年性耳聋,却因为没有对人的躯体功能造成严重障碍,因而长期被临床工作者和患者本人所忽视。

据统计,目前我国60岁以上的老人中,11%有听力下降(耳聋),约2000万;在耳聋的老年人中,中重度耳聋(听力损失)的老年人占到了35%,约为700万。中重度耳聋(听力损失超过60分贝),主要造成言语和沟通的障碍:老年人听不清、听不懂别人的交谈。由于交流障碍,患有耳聋的老年人会逐渐回避与他人的交流,在性格上变得内向孤僻,出现心理-情感功能的异常,极大地降低生活质量。因此在欧盟国家,中重度耳聋的诊断及治疗,还涉及心理-情感障碍(Psycho-mental Disorder)的诊疗。另外,中重度耳聋也导致躯体损伤(如未能注意到交通车辆)。随着老龄人群体的日益增大,该群体的生理-心理健康问题,将对医学治疗乃至社会生活的各方面,形成深远的影响。

导致老年人耳聋的原因,除了听觉系统的自然老化,通常还与以下因素有关:遗传因素(使听觉系统易受损)、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耳蜗微动脉阻塞)、摄入过多饱和脂肪酸(加重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导致耳蜗血管内皮增生,降低血供)、吸烟(加重动脉粥样硬化)、噪音和耳毒性药物。可见上述因素中,大部分是都社会生活水平提高后的富贵病

因此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稳步改善和人们寿命的延长,面对日益增大的老年性耳聋群体,医疗上的应对策略包括应包括防与治两大方面。疾病重在预防,提倡富裕而且健康的生活方式,远离不健康的生活习惯,有利于降低或延缓老年性耳聋的发病率。而在治疗上,由于老年性耳聋不可逆转,即听力下降后是无法恢复的,因此治疗上以听觉辅助设备为主。

目前应用最普遍的听觉辅助设备就是助听器。助听器对低频听力损失的治疗效果明显。当老年人听力损失以低频为主,并且听力损失在60分贝左右时,助听器是医疗上的第一选择。而当听力损失超过60分贝以后,老年人会形成严重的听力-言语交流障碍,随之可能形成较大的心理-情感异常。此类患者耳聋的治疗,助听器效果可能不佳,往往需要通过手术进行人工听觉植入。

2011年以前,国内对老年耳聋患者的治疗,几乎不涉及人工听觉植入。一方面是人们尤其是老年人对外科手术的恐惧和抗拒,另一方面是医保财政政策还没覆盖此类疾病。近两年,我们在临床上陆续开展了针对老年人的听觉植入手术(包括振动声桥和人工耳蜗)。从已有的病例的术后效果来看,老年人在听觉植入手术后,在听觉-言语交流能力上得到迅速恢复,降低了心理-情感疾病的发生,最终提高了生活质量。与国内状况形成对照的是,欧盟国家由于较高的发展水平和社会富裕程度,对老年性耳聋的听觉植入已经很完善(德国每年2600例人工耳蜗植入,约35%是老年耳聋患者)。

2013年爱耳日的主题是关注老年人听力健康。因此,针对老年性聋日益庞大的患者群体,我有以下倡议: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选择正确的治疗方案。疾病重在预防,在疾病出现之后,老年患者应与医务人员一道,积极、乐观地参与治疗,最终早日康复。另外,我也希望,老年耳聋患者能得到社会各界更多的重视,尤其是在医疗财政和保险覆盖上的支持,使老年患者能享受社会经济发展的成果,真正地安享晚年。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