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标题上访蓝色字体“玛希娅育儿”或添加微信公众号maxiyayuer即可关注。 欢迎点击右上角转发分享给更多的朋友。
玛希娅育儿公众号现招募“微信公众号”运营志愿者。只要有爱心、对早教、家庭教育、英语启蒙感兴趣,有一定的文字基础、以及每周有一点时间的父母都能参加。有兴趣的朋友请给玛希娅留言。让我们一起努力,读懂我们的孩子,让他们快乐成长。
本文摘自《时尚育儿》。
一项关于儿童想象力的调查显示,中国孩子的想象力简直“弱爆了”——在21个国家中排在最后,创造力排名倒数第五。特别在孩子们长到学龄期之后,想象力和创造力已经少得令人堪忧。以下为学龄期孩子对自己好奇心和想象力的满意度调查数据:对自己的好奇心和想象力感到满意——5%;认为自己的好奇心和想象力需要提升——15%。
我们曾听过这样一句话:“世界有多大,儿童想象的空间就有多大;世界有多宽,儿童创造的天地就有多宽。”人在幼儿时期的想象力是最丰富的,可为何随着孩子年龄的增加,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却在减退?
孩子生来就是发明家
“这个是妈妈,这个是爸爸,中间这个是我。”宝宝指着桌子上摆放的3个自己涂鸦的鸡蛋喃喃自语道。听着孩子稚嫩的童言,相信家长都会会心一笑,觉得宝宝很可爱。那么,家长是否想过,这个时候,孩子的想象力正在遨游太空,您又该怎样正确认识孩子的想象力呢?因为有想象才会有创造,每个孩子生来就是发明家。
专家:刘正奎: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发展与教育心理博士、心理健康重点实验室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所长助理。研究领域: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与促进。
年龄越小,想象力越丰富
出生几个月的宝宝躺在床上津津有味地啃着脚趾,许多家长做不解状:“臭臭的脚丫为何在宝宝的嘴里就那么香?真的很好吃吗?”成人总是按照自己的生活经验暗示自己,甚至会认为孩子的这种行为是不健康的表现。果真如此吗?那么,孩子某个阶段的某种行为与他们想象力的发展有什么关系呢?
创造力是一个具有社会性的概念,它要求创造者的想法与大家不同或者与原先有很大差别,但成人由于受到生活经验所限,创造力便会大打折扣。而小孩子刚刚来到世界,脑子里尚不存在生活经验,像一张白纸,一切事物在他们小小的心灵里都是新颖的,他最初不会把周围的事情联系在一起,因此,孩子从一开始就有创造的可能,也就是说孩子的一切行为都是有意义的。例如,婴儿吃手指或者脚趾的时候,最初会感到疼,久而久之宝宝就会想:原来手指或脚趾是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呀!
随着孩子对生活中各种事物接触范围的扩大,他们会为自己的想象力插上自由的翅膀。孩子们不会被现实生活中事物的组合规则所限,他们的想象是自由的,比如在孩子心里,说到桌子可能会联想到海洋,而成人则容易想到椅子,因为桌子和椅子这样的组合在生活中是最为常见的现象。
孩子到了上学的年龄后,想象力会转向对现实的关注,他们的想象力会向特定的领域表达一定的观点,这时他们的想象力会受到很大的束缚,如学校学到的知识、他们学到的技能等。如绘画,如果没有技能,则不知如何表达。
正确认识孩子的想象力
我们常听到一个人对另一个人说:你在做白日梦。这话没有人会认为是夸奖,说明做白日梦不同于想象力,但没有人会把一个孩子那些看似幼稚、甚至在大人眼中有些愚蠢的想法看做是白日梦——我们知道,梦想是孩子的天性。
不套用成人社会的规则孩子更多关注个体发展。他们想象力的特点是吸引成人去关注他、抚养他。而成人更多强调的是社会规则以及各种知识,如果把成人的规则用在孩子的平台,孩子的很多想法就会被遏制甚至抹杀。
承认孩子的想象有其合理性在一个幼儿园里,老师曾向孩子们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一根通着电的电线中间断了,大家想办法怎么把它连起来?”孩子们想了很多办法,但都解决不了。这时一个孩子站起来说:“我用我的牙齿咬住把它连起来。”老师下课后将孩子的想法告诉了他的爸爸。爸爸非常开心,并发明了一个锯齿状“咬”电线的装置,这样就解决了避免电线脱落导致触电的问题。
孩子天生是发明家,他们说出的话或者创造出的天马行空的作品,常常让有着丰富知识和社会经验的成人也为之感叹。如此,就给孩子自由的空间,让他们的想象不被打扰,有想象力的人才能创造价值,才能创造生活,才能创造未来。
你是想象力破坏者吗?
“爸爸,老师让我们制作一个手抄报,可是我还没有想好怎么做,您帮我做,好吗?”面对老师布置的需要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作业,正在上小学2年级的乐乐感到不知所措。其实,像乐乐这样习惯了老师手把手教授知识,而对需要自己独立思考、发挥想象力的作业深感困惑的孩子并不占少数。这时,有的家长忍不住会问:我的孩子小时候制作的小手工、画的涂鸦还是蛮有想象力的,可为什么越大想象力反而越差了呢?究竟是谁破坏了孩子的想象力?
来自父母的干涉
1岁半的宝宝坐在地板上,专心致志地玩橡皮泥。他把五颜六色的橡皮泥揉在一起,做了一个球。宝宝很骄傲,觉得自己的作品很不错。妈妈过来说:“你怎么能把橡皮泥混在一起呢?这样多浪费呀?还怎么捏小白兔、小鸭子呢?”听了妈妈的话,宝宝十分沮丧,于是他按照妈妈的要求,把各色橡皮泥分开,笨拙地捏起了小白兔和小鸭子。
孩子的“无意而为”是其想象力的萌芽。而父母“横加干涉”、搅扰孩子的乐趣对孩子的想象力是致命伤。
常规答案束缚
课堂上,老师为孩子们出了一道问答题——雪化了是什么?孩子们的答案充满了诗意:蒸汽、泥土、生命、春天、细雨、希望、绿色等等,不一而足。然而,所有这些答案均被判错,老师给出的正确答案是“水”。
孩子的“想象空间”是其想象力的沃土。我们的传统教育是教给孩子更多知识,整个教育过程是一个给孩子“装满知识”、寻找标准答案的过程。对于胆敢提出异议的孩子,有些教师给予的多是训斥,而非鼓励和探讨。如此一来,孩子们的想象力受到了极大的束缚。在家庭教育中,很多家长习惯于告诉孩子要怎样,习惯于包办孩子的一切,不太能容忍孩子的一些异常想法,孩子的想象力在家长的“命令”和“包办”中逐渐窒息。
定性思维作祟
一位记者曾做过这样一个测试:拿出一幅抽象画,询问孩子们画的是什么,孩子们的答案五花八门:有的说是外星人,有的说是动物园,有的说是两头牛在争斗,有的说是金鱼,有的说是地球,有的说是家,还有的说是打瞌睡的猫头鹰。记者再去问成年人,得到的答案惊人地一致:人脸。
孩子的“求异心理”是其想象力的催化剂。按照人类生长规律,人们随着年龄的增长,想象力该越来越丰富,实际却恰恰相反。专家解释说,画本无标准答案,而成人均有一种寻找标准答案的心理,想象力便流失了。
制止孩子反常思维
有个孩子在图画本上画了一个绿色的太阳,妈妈马上纠正他说:“太阳应该是红色的,你怎么画成了绿色的呢?”以后这个孩子的图画本上,再也没有出现绿色的太阳。
孩子的“反常思维”是其想象力的加速器。这种做法使得孩子不敢去想那些与众不同的东西,孩子的想象力自然被扼杀在摇篮里。德国歌廷根大学精神病治疗所专家盖拉尔德·许特(Gerald Hüther)认为:从神经生物学的角度看,更多的纪律约束并不能让人们更加遵守纪律,至多只能产生顺从。
替孩子做事
宝宝从幼儿园回来,找废弃的挂历纸制作手工作品,以完成老师的作业。他聚精会神地做了一个多小时,做出了一个“梦幻时空”的作品,却被妈妈认为“什么都不像”,妈妈便自告奋勇替他折叠了一只千纸鹤,获得了老师的认可。
孩子的“创造力”是其想象力的具体载体。这种替孩子做事的方法,极大地限制了孩子与众不同的创造力,自然也扼杀了孩子与众不同的想象力。
6种方式,让想象成为习惯
现实告诉我们,来自生活的经验以及大人的干扰,影响了孩子想象力的发展。那么,爸爸妈妈们需要怎样做,才能保护好孩子的想象力,并使其得到正常的发挥,进而产生有价值、有意义的创造呢?下面,请家长和宝宝一起来想象力训练营看看如何保护和发展孩子的想象力吧。
轻松、安全的家庭氛围
孩子是具有创造潜力的个体,但是在现代家庭中,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对孩子的关注度过高,导致真正属于孩子自己的空间大大减少,不少孩子渐渐失去了独立思考的习惯,思维受到干扰和限制,想象空间变得越来越狭小。为此,著名的儿童、青少年心理专家刘正奎博士建议,家长应从长远、以发展的角度培养孩子的想象力。
其中,夫妻间的关系以及双方对孩子探索行为的看法是否持鼓励态度也显得尤为重要。如果夫妻间关系紧张,总是发生冲突,这种亲子关系的缺失会让孩子将关注点转移到家庭关系上来,影响孩子对其他方面的兴趣,对孩子心理将造成不良的影响。
注重心智培养
当今是一个注重知识的时代,于是许多家长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注意教授孩子各种知识,却忽视了孩子心智的培养。其实孩子在婴儿期的重点不是知识培养,而是需要有一个稳定的情绪,自发地去探索并尝试解决身边的一些问题。“过早地教给孩子知识,就好像是盖房子,在打基础的时候,就想做装潢。这样做其实是本末倒置。”刘老师说。
感兴趣的才是好的
实际生活中,只有符合孩子兴趣点的东西才有利于他的身心成长,而不是符合家长的兴趣。比如不少家长认为孩子对玩具感兴趣,就不断地给孩子买玩具,而有的家长不买,那些没有玩具的孩子就会想办法创造自己感兴趣的玩具。试想,一个创造玩具和制定游戏规则的孩子与按照玩具游戏规则来玩的孩子,哪一个将来的想象力会更丰富呢?相信不言自明。
不制定规则
刘正奎老师说,给孩子买的玩具最好是低结构的玩具,能够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玩,而不是按照说明书上的游戏规则“指导”孩子玩。比如积木、七巧板等结构简单的玩具,孩子在游戏的过程中就可以拓展自己的想象空间,任意拆分、任意组合。
材料宜更多样化
孩子需要一个生活经验的积累,包括家长让孩子接触的材料要更多样化、更加丰富多彩。比如家长希望孩子识数,家长最好不是简单地教给孩子1+1=2,而是要给孩子一个具体的材料,如一个碗、一张桌子,让他明白1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是与生活有联系的,让他把生活经验融入到抽象的数字里面,而不是死记硬背。
参与但不干预
生活中总是能够看到有的家长无论孩子做什么事都要指手画脚,有的家长却对一旁一个人玩耍的孩子不闻不问,其实这两种态度均不能正确训练孩子的想象力。正确的做法应当是在孩子专注于某个游戏时,家长不去过多地打扰他,给他独立的空间和时间。如果孩子需要你的参与,就积极配合他,但是记得要服从孩子的意愿。“给孩子提供艺术创造的工具,但千万不要告诉孩子该在何处画上蓝色的一笔。”
让想象力飞一会儿
让想象力得以充分发挥的领域,总是不免让人想到艺术创作。其中,音乐便是在丰富的想象力中催生的艺术,可以说,想象力越丰富,音乐带给人的美感就越丰富。为此,我们采访了著名音乐人科尔沁夫,通过他的经历,你会知道想象力对人的一生有什么样的影响。
自然界催生了想象力
上世纪70年代初,科尔沁夫出生于河北某个乡村,和那个年代许多普通家庭的孩子一样,科尔沁夫小时候的世界是自由的,父母从不要求他学这学那,他做的最多的,也是最喜欢的就是和小伙伴一起在乡间玩耍,捉蝴蝶,听虫鸣,放风筝……回到家,看着爸爸妈妈买来的各种书,他会忍不住过去翻看一下。对于他的这一特殊“兴趣”,父母自然看在眼里。于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和各种当时流行的“小人书”都成为科尔沁夫经常翻看的书籍。“当时我大概只有四、五岁的样子吧,已经开始喜欢看中国四大名著了,上小学期间基本看完。当时,家里的小人书也很多,一本也没逃过我的眼睛,呵呵……”自然的万物和文学最能催发孩子的想象力,只是这一切,没有谁去告诉科尔沁夫,用他的话说:“我是天然长成,没有受到过什么约束或者限制。”
书是想象力的好伙伴
4岁多就能够看书,于是父母让当时年仅5岁的科尔沁夫上了村里的小学一年级。只是一年后,父亲调到呼和浩特工作,于是科尔沁夫也随着家人一起来到这个塞外名城。到了呼市之后,他的小学学习才真正开始。小学期间,科尔沁夫几乎每年获奖,包括听说读写、绘画以及音乐。“我觉得文学对一个人的影响最大,读的书越多,想象力就越丰富。记得我上小学时,放学回家路上,我常常为和我一起相跟的同学讲自己编的评书,有的同学在听了4个月以后才知道是我编的,呵呵……”70年代的孩子们,中午放学回家最割舍不掉的一件娱乐方式就是在饭后听收音机里播放的评书,如《薛刚反唐》、《杨家将》、《五鼠闹东京》、《三国演义》……这些评书一直伴随着那个时代几乎所有孩子的童年。科尔沁夫作为其中一员,将被动的听进行“拓展”,让说评书成为自己的娱乐方式。只是这时,音乐还没有完全进入他的生活。
兴趣才是专注之所在
相信没有人或者外在的力量可以让想象力发挥最大的能量,唯有兴趣才能让你专注其中,随意想象。
谈到科尔沁夫为何喜欢音乐的时候,他说:“家人没有要求我学习音乐,他们从不限制我。喜欢音乐,是从我上初中之后开始的。我的理科成绩不太理想,也不再像小学时名列前茅,那时,我的兴趣开始转到当时刚刚兴起的流行音乐上来。”1984年第一届春晚开始,之后每一届春晚中出现的流行歌曲必然是所有学生的最爱。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科尔沁夫明白自己最喜欢的是什么——就是音乐。
如果说,小学前后是自然与文学催生了他的想象,那么中学之后兴起的流行音乐让他的想象力开始飞翔,并一直持续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