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90后”,在成长的不同时期,我对“爱国情怀”四个字的感触并不完全相同。
在幼年时期,“爱国情怀”就是那条鲜红的红领巾,是那面鲜艳的五星红旗,是那首激昂的义勇军进行曲......于我而言,这些“具化物”就是“爱国情怀”的一切,它们背后的含义我可能不理解,但是我已经能够朦胧地意识到,它们很特别,很重要。
少年时期地“爱国情怀”,是长辈和老师口中那一个个鲜活的爱国英雄,是一段段催人泪下地历史经典,是一次次的让我激愤不已的某些国家的挑衅事件......无需渲染,“黄金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便是当时的意气,“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即是那时的理想。
现在的我已经进入了青年时期,“爱国情怀”中增添了一丝沉稳,凝练了一些思考,融进了一个信仰。
它让我多了一份责任,正是这份责任,促使我走出国门,探索外面的世界,因为只有明白外面的世界究竟好在哪里,才会明白哪里是祖国需要借鉴的地方;正是这份责任,促使我努力的去思考和“号脉”祖国的“病症”,因为只有明白祖国“病”在何处,才能寻找的“治病”的良方;正是这份责任,警醒着我要在国内外某些方面的“强烈对比”中,保持一个客观,冷静,理性的头脑,进而明白新中国作为一个只发展了短短65年(文革时期不但没有发展,还退步了)的超级人口大国成长的不易,看清中国和西方国家之间具体国情的差别,发展阶段的不同,国际环境的差异和现实条件的区别,才能牢记自己是中国人的不可动摇的底线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坚定的信念。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便是此刻的念想,“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即是此刻的愿望,亦是我今生身为一个中国人的一份义不容辞的担当。
以己推人,从幼年时期的初步印象,到少年时代的炙热情感,再到青年时期的责任担当,每个个体在不同阶段对“爱国”这两个简单的字的认知,理解和感触肯定是不一样的,但是它的变化,成长乃至升华,却一定是来自于外界持之以恒的引导和培养。否则,个体可能从一开始就与“爱国情怀”绝缘,或者对爱国的感触可以在“具化物”的阶段停滞不前,再或者可能在“责任”的阶段走向迷失。
因而,面对不同的个体,在成长的不同阶段,以及不同的环境和背景,爱国情怀的培养方式是可以有区别的,但是一定不能缺席。
“爱国情怀”作为一国国民所需的最基本的认识之一,没有任何国家会忽视这方面的教育。以我现在留学的,号称最开放和多元化的美国为例,2014年3月发布的《美国联邦教育部2014——2019年教育战略》强调,应当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培养新时期具有爱国主义精神的高素质公民。除了学生,对于成熟的公民,美国更是种类繁多的仪式庆典,活动等来提升民众对美国的认同。从独立日纪念,到战争阵亡将士纪念,到美国总统的就职演讲,再到好莱坞电影,任何能够渗透“爱美国精神”的地方,“爱国教育”就一定会“准时报到”。
正是这种贯之终生的“爱国教育”,让美国人即使对自己的政府充满了怨恨,却始终对自己的国家充满了骄傲和自豪(我见过很多美国人大骂奥巴马,但是没见过有人大骂美国)。对“爱国情怀”持之以恒的培养的重要性,管中窥豹,可见一斑。
中国有着五千年的繁衍生息,三千年的文化沉淀,虽然中间经历了近百年的屈辱,但是经过了一代又一代先辈的抛头颅,洒热血,如今我们又将复兴先祖的荣耀,这份荣耀是我们的先祖传给我们的,这份荣耀是我们与生俱来的,这份荣耀是我们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们应该让每一位中国人知晓并为之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