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这个星期的工作就是受留学生父母的委托,分头去不同学校,约见孩子的老师。我挑了一个最艰巨的任何,帮一个刚到12年级的孩子重新调整课程。 孩子们在加拿大上学,家长们如何跟老师沟通,这不仅是新生家长急切关注的,也是其他家长想了解的。 ----邮件或电话; ----约见面,一对一交谈; ----参加学校开放日活动、或者新生培训周活动; ----参加家长老师见面会:每个学期都会举行,相当于中国的家长会; ----参与学校校务委员会:通常每月举行一次会议,家长随时可以参加,这是学校管理层、老师代表、学生代表、家长、以及社区,多方沟通平台。 中加老师有别 在中国我们的家长大都知道如何跟老师沟通,从孩子入幼儿园开始一直到高中毕业,家长们习惯跟老师有沟通的。学校会通过校讯通、家校本、家长会和家委会等,跟家长联系。不过在中国通常家长的责任把孩子送上学,其余的事似乎都是交给了学校。 中国老师比较权威。 社会制度、文化传统、教育理念、教育体制和教育手段等诸多不同,加拿大老师角色同中国老师角色不一样。教师只是一份职业,公立学校的教师还有教师工会,不时你会听到教师罢教、按章工作等消息。这一点在中国是非夷所思不可能发生的事。 在加拿大你随时可以约见相关的老师,包括: ----Homeroom teacher班主任 ----Studentadviser or counselor 学生辅导员、顾问 ---Courseteacher任课老师 ----Schoolhead or president 校长 结论: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学生、老师、家长三方互动,各施其职各尽其责,但学生是主角! 新生家长要加压,学校老师却要减压 一对留学生父母见私校校长,我作陪做翻译。校长拿出一份学生报告表),说:“你们的孩子成绩还算可以的呀。” 女家长撇撇嘴:“孩子数学只有60分,社会学只有55分,这也叫还可以?这样的成绩能考上大学吗?” 校长大致明白了这对家长的顾虑所在,向他们解释:“孩子进入学校只有半年时间,这么短的时间他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说明他已经慢慢习惯了学校的学习方法。加拿大的教育和中国的教育很不一样,我们不仅仅只看成绩,最主要是看孩子是否在进步。” 顿了顿,校长补充道:“孩子现在最大的问题是英语,要是他英语不好,上课时就听不明白数学或者社会学这些课程。” 这对家长的顾虑和困惑,让我深有同感。我的两个女儿到加拿大上学,除了英语是难关之外,第二个难关就是社会学,为什么呢?你想想孩子在中国读书,无论是文科、理科,有哪科他们觉得是最难读的呢?就是政治,因为政治孩子难以理解,都要靠死记硬背,不像数学靠公式,不像语文能靠阅读,也不像英语掌握一定词汇量问题就不大,加拿大的社会学有点像我们把中国的政治,把社会常识、通识教育这些东西放在里面,你想想一个孩子哪能一下子明白加拿大的一五一制度、原住居民,还有很多历史,光是人名就能把他们累得够呛。假如孩子还是用中国的方法学,那就更难了,所以我两个女儿在这科里都不会得高分。 我讲完两个女儿的经历后,校长连连点头:“孩子能有这样的成绩已经很不错了。” 家长依旧很担心:“照这样下去,孩子会不会留级?如果留级了会不会影响她将来考大学?”:校长”:我知道在中国学校和家长无形中会给孩子很多压力,但在加拿大恰恰相反,首先是给孩子们减压。因为孩子离开中国去了加拿大,本身对新的环境就有压力,而且语言也不是她的母语,这时我们要做的就是尽量给她们减压,孩子觉得压力小了,慢慢地就会有自信。根据我们的了解和观察,你们的孩子除了语言稍差之外,也缺乏自信。看看老师给她的评语,完全没有分数的问题,而是希望她上课时多发言,多参与团队的活动,通过这些提高她的英语水平。如果英语一直不行的花,她怎么会有自信呢?所以我们要多给孩子一点时间,不要让她有太大的压力。” 校方的耐心解释,消除了这对夫妇心头的疑虑。 别老盯着孩子的缺点,要欣赏孩子的“闪光点” 有位家长见完老师向我投诉,加拿大老师太不负责任了,明明我的孩子学了快一年成绩还是一般,这位老师还说我的孩子不错,很好的。我明白这位家长的感受。 在中国,家长和老师沟通大都围绕孩子学习成绩,但在加拿大分数挂帅这一招行不通。在这里的老师眼中,每个学生都不一样,不能用分数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他们看重学生努力过程,成绩只是水到渠成结果。不少老师要我跟留学生家长解释,单看成绩是对教育偏差,只看成绩会阻碍我们看到孩子思想和心理。所以,这里老师更容易看到孩子身上“闪光点”。比如,这位投䜣家长的孩子,老师告诉我,他整天乐呵呵,喜欢帮助人,还是留学生中最受欢迎的。老师说,如果该学生报读社工,他一定会写推荐信。 加拿大老师不会只盯着孩子缺点,而是看到孩子闪光点。凭着这些条件,孩子上大学不成问道。 说到这,大家应该有个概念,知道如何跟加拿大老师进行沟通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