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三观还没有尽毁?
《通往奴役之路》
很多从海外回国的朋友一开始往往面临一个二次文化冲击及适应的问题:很多在欧美养成的生活习俗在国内行不通了。在发达国家,替别人开门或者看见别人要走过来,一直把门留着是惯例,而在国内尤其是上海这样的大城市,上电梯时哪怕看见别人在疾步冲过来也有不少人急急的会按电梯的关门键;国外不少地方哪怕影响了别人的行走路线而没有任何肢体接触都会道歉,国内在公共场所恨不得把你推开(我在法国上学时,有个男同学说,他回国挤次地铁感觉像被强奸了);北美公共场所都是礼让为先,排队时给别人留出较大余地,国内大城市不少地方根本没有排队的概念;更不必说在国内电影院里的各种体验与国外对比了。。。
遇到朋友向我抱怨这些,作为多次海龟的我常常自告奋勇跟他们解释,It's not personal(不是针对你个人的);国外是个人为先,尊重个人;而国内则是集体的体制,这种以集体利益和目标为上的社会,把平民的个人感受放在很次要的位置。清楚你的目标什么,埋头干吧,你就是一只小海龟,别拿自己太当回事了。
有关集体的讨论,我上学时看了本很简单有趣但大名鼎鼎的寓言故事《动物庄园》(奥威尔著),看完后有种三观被颠覆的感觉。后来又看了同作者的《1984》,为他的超前的想象力真正震撼了,对集体和国家的认识又有了一层加深。而最近读到的《通往奴役之路》,久闻其名,终得一读,看完后掩卷有三观尽毁之叹。
总体来说这是一本为个人自由辩护、反对集体主义及由此发展而来的强权体制的著作。作者哈耶克原是受德国影响极大的奥地利经济学者;后移民到了英国,写出了这本政治性的著作。在经济学上,基本上哈耶克与当时盛行的、主张利用货币政策、开展政府调控的经济学家凯恩斯的观点截然相反,倾向于让市场和竞争自由发挥作用;在此书中,他提出了经济基础是人和社会一切行动和发展的根源,一旦个人丧失经济独立,其必将沦为奴隶,而这样的体制形成的国家和社会,将是一个闭关锁国、民族主义的强权地狱。这书写于二战期间,迄今已有70多年历史,哈耶克的经济理论在上世纪70年代才极受推捧,并于1974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全书共15章,前面有我国学者韦森做的精彩的序和作者自己的导言、引言,之后各章分别就自由主义的堕落与计划体制的兴盛、对人类集体创造乌托邦的幻想与其危险、对计划经济的未来分析、所谓垄断不可避免的原因的驳斥、计划体制对民主与法治摧毁的必然、计划经济必将导致把人变成工具的极权、极权体制内社会各阶层演变的悲惨前景、特权对自由的终结、极权环境下人性的毁灭及为什么只有坏人才能当政、集权社会中宣传的至高重要性以及对真理的抹杀、集体主义的起源和发展史、对学者中支持计划与集中控制者的批判、尊重经济学的重要性、对国际秩序的展望等方面做了精彩的探讨。文末是对联合国、欧盟、北约、华约等二战后涌现的各种国际社会的组织架构的睿智预见。
本书虽不长,但作者是个资深学者,对所涉及的课题有深入思索,行文言简意赅、用词含义隽永,虽然我个人认为翻译的不错,但还是较为难读;但如果我们看书的目的是为了攀登之前没有去过的智慧高山,付出思考的汗水努力也是划算交易的一部分。我们当然也要注意,哈耶克代表的是典型的右派的资本主义的观点,甚至连他自己也说这并不是论据充分的学术论文而只能说个人所见,读的时候不能忘了他的立场、从德国到英国的个人经历及当时的国际战争与社会环境。
最后我想说的是,上面提到的《动物庄园》有包括中央编译出版社在内的多家出版社发行的多个中文版出售;这次习总访美,提到他年轻时读过《联邦党人文集》一书,在本书中也有提及;而我国经济发展路线的实践,从计划经济到最近的万众创业,也间接验证了书中的某些思想;这书也可以在网上书店很容易的买到,让我们能自由的阅读和批判,可见我们的政府是多么开明地允许我们接触西方的思潮。吾国幸甚,吾民幸甚!
在本书中都可找到的一些名句引用:
私有制是自由的最重要的保障;这不单是对有产者,而且对无产者也是一样。。。一个富人掌权的世界仍然比只有那些已经掌权的人才能获取财富的世界更好些。
自由市场说迄今所能发现的唯一能达致参与式民主的机制。
民主扩展个人自由的范围,而社会主义却对其加以限制。民主尽可能地赋予每一个人价值,而社会主义却仅仅使每一个人成为一个工具、一个数字。民主和社会主义除了“平等”一词毫无共同之处。但请注意这个区别:民主在自由之中寻求平等,而社会主义则在约束和奴役之中寻求平等。——托克维尔
总是使得一个国家变成人间地狱的人事,恰恰说人们试图将其变成天堂。 ——荷尔德林
在社会演化中,没有什么是不可避免的,使其不可避免的是思想。
如果我们力求获得金钱,那是因为金钱能提供给我们最广泛的选择机会去享受我们努力的成果。
如果所有报酬,不是采取提供货币的形式,而是采取提供……较好的住宅或较好的食物、旅行或受教育的机会等形式,这只不过意味着,接受报酬者不再可以自行选择,而任何决定报酬的那个人,不仅决定报酬的大小,而且也决定了享用报酬的特定的形式。
那些愿意放弃基本自由来换得少许暂时保障的人,既不配得到自由,也不配得到保障。 ——富兰克林
人们赞同一个消极的纲领,即对敌人的憎恨、对富人的忌妒,比赞同一项积极的任务要容易些,这看来几乎是人性的一个法则。
个人认同于一个集团的愿望,这常常是一种自卑感所引起的,因而,只有那个集团的成员资格能够使他比这个集团之外的大有优越性,他的需要才会得到满足。。。以一个集团的名义去行动,就似乎是将人们从控制着作为集团内部的个人行为的许多道德束缚中解放了出来。
使思想获得生命的,是具有不同知识和不同见解的个人之间的相互作用。理性的成长就是一个以这种差异的存在为基础的社会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