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赞美孩子可以提到鼓励他们作出拥有正确的行为规范,让他们更有能力和信心迎接生活中的挑战。殊不知,过渡的赞美却也可能成为一剂毒药。那么父母应该如何把握赞美孩子的度?今天玛希娅和大家分享金韵蓉发表在《荆楚网-楚天都市报》上的这篇文章。
玛希娅育儿公众号现招募“微信公众号”运营志愿者。只要有爱心、对早教、家庭教育、英语启蒙感兴趣,有一定的文字基础、以及每周有一点时间的父母都能参加。有兴趣的朋友请给玛希娅留言。让我们一起努力,读懂我们的孩子,让他们快乐成长。
我小的时候,大部分的中国家长都不懂得赞美孩子,所以欠缺夸奖和鼓励的我们,个个胆小而缺乏自信。当西风东渐,亲子教育专家终于让中国父母了解了夸奖的重要性之后,现代的家长又落入了另一个“过度赞美”或“不当赞美”的误区,把爱的教育误当成毫无分寸的赞美,所以才让孩子在泛滥的赞美下,失去了抵抗不完美的能力。
所以,学会赞美是爸爸妈妈的重要功课之一。
赞美要“言之有物”,也就是要赞美得“到位”。
我常说,范围太大的赞美等于没有赞美。在现在这样一个情感表达自由开放的社会里,赞美和接受赞美已经是再普通不过的事,因而赞美往往就失去了它原本该有的强度和能量。
我们先看看以下这两组对话:
妈妈:“嗯,这幅画画得真好!”
妈妈:“嗯,这幅画画得真好!我尤其喜欢这棵大树,你看,叶子画得多好啊,我都能感觉到它们在风中摇曳的样子!我也喜欢你的用色……”
妈妈:“最近你表现得不错!”
妈妈:“那天在学校里妈妈看见你和同学说话,我觉得真的很骄傲,我听见你问候同学生病的妈妈,我那时就觉得你长大了,将来一定是个能帮助别人的人。”
你看见了吗?如果我们在赞美他人的时候,能明确地指出原因,明确地说出令你心生赞美的理由,那么你的赞美就能让被赞美的人感受到这不是虚与委蛇的客套,而是发自内心真诚的赞扬,这对被赞美的人来说,是多么感动和开心的事。同时,还能让被赞美的人知道你认同他的哪一部分价值,这不仅让他对自己更有自信,也更愿意继续去实践和完善这个价值。对孩子而言,他们终其一生都或多或少都在寻求父母的认同,而这种对父母认同的渴望,在孩子五六岁时就开始发展得尤为明显,所以一定要在这个时候就尽量满足他们。
“到位”的赞美,就是多说些细节,并说出自己的感受。
一个人不管年龄有多大,都喜欢听到别人在赞美自己时多说些细节。例如,如果称赞一个女人漂亮,你说:“你真漂亮啊!”她听了会高兴,但可能会想你只是客套,或者安慰她;可如果你说:“你真漂亮啊,尤其是你的眼睛,又黑又亮,睫毛又长,每次我和你说话,都不能不看你的眼睛,它们真是太漂亮了。”经过你这么一赞美,她从此会对自己的眼睛更有自信,而她也就更愿意和你做朋友了。
所以,每次要赞美孩子的时候,你一定要尽量说出他值得你赞美的细节,也要尽可能多地描述自己因为他的这些优点而感受到的快乐和骄傲。这样孩子除了感受到真诚和增强自信之外,他也会因此知道父母的价值观,以及父母希望他能做到什么。
到位的赞美是可以练习的,大人和孩子都需要学习。
儿子小的时候,我常常带着他做一个游戏——“赞美比赛”。我让他选出这个礼拜他最想赞美的人,可以是身边任何一个人,而我,也选出一个想赞美的人。接着我俩一人拿一张纸,在纸上写出我们想赞美那个人的理由,然后我们开始进行辩论比赛,看谁推举的人,更有理由成为那个星期的“赞美之星”。
通过这个游戏,我可以很巧妙地知道儿子最在乎什么、他的价值观、他这个星期的活动内容、他的情绪状态,甚至他遭遇的不愉快。此外,我也可以在辩论中帮助他练习欣赏别人的优点及日后处理人际关系的视角和能力。
切记,言之有物的赞美必须是有度的,不要为赞美而赞美。
自从亲子教育专家鼓励父母要多赞美孩子以后,向来不会赞美孩子的中国父母,受教之余,为了弥补自己曾经的缺憾,有些时候又变得过度赞美,浮滥的赞美反而成为孩子不敢尝试、裹足不前的绊脚石。
举个在家里最常看见的例子:
3岁的妹妹在客厅茶几上涂鸦,无意间画了几笔她自己都不晓得是什么东西的图案。妈妈看见了,为了鼓励妹妹,便故作激动状地拍手叫好:“画得真棒!妹妹真聪明!”一旁的姥姥看见了,也跟着鼓掌称好。爸爸下班回到家又鼓掌叫好一番。妹妹很兴奋,继续涂鸦。接下来的几天,相同的场景又出现了几次,可是妹妹在连续开心地画了几天之后,突然就不再喜欢画画了。
你知道问题有可能出在哪儿了吗?
一开始,妹妹确实觉得兴奋,也感受到了绘画的乐趣,而且她知道,只要她画画,妈妈和姥姥就很高兴,就说她是聪明能干的好宝宝。可是她还小,或许是她的绘画能力有限,或许是她根本不知道该画些什么,又或许是她根本就不喜欢画画,于是她很担心,担心她的“不能干、不聪明”会被妈妈和姥姥发现,而发现之后,她们就会不再喜欢她了。所以,她就拒绝再画画,并且说自己不喜欢画画,免得继续再画下去,露出马脚就麻烦了!
如果我们换一种赞美的语言和方式,效果是不是更好呢?
对于3岁的妹妹的图画,如果妈妈开心地说:“呀!妹妹真棒,能拿笔在纸上画画了。姥姥您看看,妹妹现在拿笔拿得多稳哪!您看,她这条线的颜色,多好看哪!”
“呀!妹妹真棒,能拿笔在纸上画画了!”——赞美她确实有的成就:“能拿笔画画”,而不是“画得真棒”。
“姥姥您看看,妹妹现在拿笔拿得多稳哪!——这个成就,是她目前可以达到,继续努力练习还可以进步的。因此,给了妹妹继续努力的目标。
“您看,她这条线的颜色,多好看哪!——这是她与生俱来的审美能力,有了这个充分的理由,妹妹就知道画画不仅要画得像,漂亮的色彩也是要素之一,而她,是具有这个能力的。
此外,我们不能为了赞美孩子就“睁着眼睛说瞎话”,这会带来几个结果:一是孩子心知肚明,你是骗他、哄他的,他由此也就顺着学会了说瞎话来哄人;二是过度赞美让孩子不清楚自己的位置,自我膨胀,不能应付没有赞美时的失败挫折;三是当孩子确实不具备该项能力时,因为我们的赞美,他害怕让父母失望,失去父母的爱,因此可能会焦虑难安,更受挫折。
此外,赞美有很多方式,令对方最受用的赞美才是最有价值的。
不同年龄、不同气质的孩子对奖赏有不同的需求,所以为了让赞美更具强度和效力,选择适当的方法也是很重要的。有些孩子喜欢父母在大庭广众之下赞美他,有些孩子却对此觉得尴尬得不行;有些孩子喜欢物质上的奖励,有些孩子却只喜欢亲密的拥抱和亲吻。这些都和他们与生俱来的气质有关,和他们对快乐感受的诱因有关。
所以爸爸妈妈最好平时就能和孩子一起讨论这个话题,大家谈谈自己的看法,看看哪一种赞美方式是孩子最喜欢的,哪一种又是我们最喜欢的。当大人孩子都知道对方最喜欢、最受用的赞美方式之后,才不会把自己的喜好强加在对方身上,赞美也才能发挥它最大的功效和强度。
读大三实习时,有一次带学生春游,几十个小学生到一片绿草如茵的野营区坐定后,孩子们很快地从背包里拿出家长早上准备的野餐盒,唯独有个念小学二年级的男孩,迟迟不肯把餐盒拿出来。
我悄悄地把他带到一棵背着同学的大树底下,蹲在他身边柔声问他为什么不把餐盒拿出来。他扭捏地说:“今天早上我妈妈在我的餐盒上绑了个红色的大蝴蝶结!我在半路上拆了半天都拆不掉!”我强忍住笑意,问他为什么妈妈要绑个红色的大蝴蝶结呢,他说昨天晚上家里有背唐诗比赛,他赢了妹妹,妈妈为了奖励他,也为了让同学们都知道他的光荣,所以就在他的餐盒上绑了个代表荣誉的醒目标志。可是妈妈眼中的荣誉标志,却是这个8岁小男孩不愿承受的尴尬和丢脸!
所以我们要选择什么样的方式来赞美和奖励孩子?请记得一个原则,接受赞美的人是孩子,而不是父母,所以它的前提是要满足孩子的需求、尊重孩子的想法,而不是满足父母的需求和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