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尼斯和其他人不一样: 分享儿童小说《The Boy in the Dress》

2015年12月14日 伦敦读书会




【庄主注:ppf是被我软磨硬泡地邀来分享的。我们在一次读书会上偶遇,一见如故并互加了微信。她发微信不多,偶尔几篇出游的片断已显露出不凡的文字和意境。她一面抱怨着被赶鸭子上架之苦,一面仍然认真地做着准备。初选的书,都写成了文稿,自己不满意又换成了这一本。我也更喜欢这一本,因为通过她和儿子的互动,正好让我们管中窥豹地一觑这位调皮母亲如何与儿子一起读书,如何培养和教育儿子,同时也让我们体会到在面对teenage敏感期时一位母亲细致而微妙的心绪。这篇单独分享就是庄主偷懒直接借用了ppf风趣而详尽的文稿,结合她的发言整理出来的】

在英国不认识David Walliams 的人可能极少。他的轻喜剧 Little Britain 家喻户晓。其名句:"Computer says no..." 更是上班族推卸责任的最佳引用。成功后, 他主持节目, 也担任X factor 的评委。从2004年起, 还写起了小朋友的书。据他自己说, 他最喜爱的职业, 就是成为儿童作家。这本 The Boy in the Dress 就是他为八十岁男孩子写的第一本书。

通常这个年龄段的男孩子开窍比女孩子迟, 比较坐不住, 因此阅读量很容易比女孩子少。加上市面上的针对这一年龄段的少儿图书题材不够广泛 (好像除了神怪Beast Crest 和间谍故事 Ben Ten 之外选择不多)、内容不够精彩, 而男孩子们通常不太喜欢古典传统故事的缓慢节奏及其细腻的文笔,比如Famous Five, Secret Garden 都好。一旦他们静下心来也会认真, 但是毕竟会上手慢一些要给他们挑书, 可是件吃力又不见得讨好的事。

可是这本书是儿子选的。拿到书我心里咯噔一下,心想怎么怕什么来什么。可是为了搞清楚儿子是怎么想的, 我便应他所邀, 认真地和他一起读。


说实话, 要说这本书有多好, 我实在不敢太苟同。虽然这本书属于快速翻印的新生力量, 也已进入畅销类, 但就其故事情节来说, 属于有小惊无大险, 偏简单。

书中的小主人公, 十二岁的丹尼斯和他十四岁的哥哥约翰经历了父母离异的苦楚。思母心切的丹尼斯发现自己在穿上母亲昔日衣裙时, 会得到很大的安慰, 因而瞒着家人习以为之。加上他对色彩的天赋, 让他从此对服装设计潮流有了不可抑制的渴望,甚至不惜冒着被货车司机父亲怒骂和哥哥嘲笑的危险, 自购了vogue 杂志。机缘巧合, 他又和高班的校花成为了朋友,发现两人对时装设计的有着共同而热烈的爱好, 于是发生了一系列的故事。

我觉得开场白写的很好: " 丹尼斯和其他人不一样" 短平快地直入主题, 很抓眼球。接下来的几句, 就颇有我们鲁迅先生的" 两棵枣树"的文风: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想像ppf的儿子已然一头黑线了。)这个故事发生在普普通通的一个镇子上, 一条普普通通的住宅街的一栋普普通通的房子里, 也就是丹尼斯的普普通通的家里。这样重复使用同样修饰词的写法很适合小朋友。有本书《Funny Bones》也是这样的, 很有音率感。(In the dark dark town there was adark dark street, in the dark dark street there was a dark dark house,in thedark dark house there was a dark dark room....) 很像我们中文里那些朗朗上口的部分。儿童心理学分析说, 由于儿童天生对未知世界的恐惧, 因此对重复且有规律的东西, 可以获得他们要的安全感。基于这个道理, 儿童书才经常有这样的排比句手法吧。

故事渐渐展开。丹尼和丽莎(即校花) 成为朋友后, 共同的爱好让他乐在其中。在丽莎的鼓动下丹尼斯易装成女孩去学校。他慌称是法国留英的交换生, 却不幸让法语老师无端出丑、更不幸的是还被校长发现,,要把丹尼斯逐出学校。哀告无用后, 丹尼斯因为挽救了关键足球比赛而成为足球队的英雄。为了让他可以回校, 全体足球队成员决定集体穿裙子比赛来支持他, 最终还赢了比赛。但校长坚决不松口, 坚持维持原判。当前景一片黑暗时, 丽莎发现了校长也有易装癖, 威胁要将之公布于校, 峰回路转中结束了这件事。


故事看完了。作为中国妈妈, 习惯思维当然就会要求小朋友把中心思想找出来。(估计儿子此时暗讪:就知道你有这一手。)

小猫说: 我觉得这个故事很有意思。首先对人不能有成见。有时候, 无论在外表上, 行为上看起来, 多么格格不入的一个人, 都不能排除成为你朋友的可能性。Don’t judge the book by the cover. 比如丽莎和丹尼斯。一个是高高在上的全校女神, 一个是不起眼的足球小子, 他们相识于受罚留堂。谁又知道最后竟成了彼此的好朋友。 还有呢, 就是鼓励人们不要因为恐惧未知或者未发生的事件, 而不敢去做自己喜欢和享受的事情。有时打开心扉才能更好地交到朋友。做真正的自己, 交真正的朋友。即使一时半会要耐心静候对的那个人出现, 也好过把自己戴上面具, 掩盖真心并组装成别人眼里希望的形像。虽然后者可能会让你看似不那么孤单。实至一旦时间长了, 很容易迷失了自我, 自己也不知道自己应该是什么样子。

此外, 有时候有些人的行为, 观点不合常理, 甚至怪兀, 在审视他们时, 如果可以置身处地的想一想, 可能有不为人知的理由。深入了解才可以解除误会。


最后, 小猫说, 这个故事表面看起来其实挺矛盾的。一面告诉孩子That’s fine. It’s ok. 一面又以揭露校长的真面目作为攻击的手段。其实校长的问题不在于他是否有易装癖,而在于他的不诚实。他企图掩盖这个事实,并且道貌岸然, 甚至矫枉过正地对学生很严厉。其实他原本可以出柜的。So what?大家可能更接受他。当然, 世俗总有世俗的标准。

这几个观点出自十岁小朋友之口, 不由得让身为家长的暗暗惊奇。人, 真的一旦开始爱上读书, 即便是亲如母子, 心意相通, 小朋友不知不觉中的成长, 也时时有可能给你惊喜。

这本书的主人公的年龄是12岁,这个年龄成熟的世界观人生观还未形成,反而有了无限的可能性。这本书就是把这些可能性都摆了出来,让读者的感觉反而不是身临其境,而好像是参加试验、置身于一个可控的环境和损害有限的条件下,去观察、去思考,就算一切真的发生,又能怎样?

这本书的文字比较简单,因为读者对象是8-12岁儿童。由于孩子们熟悉作者,所以再荒谬不合常理的情节,他们也觉得像玩笑一样,并不会认真地计较。

补充信息the book people 网上有本书的语音书出售。该作者的新书《Grandpa’s Great Escape》也已在英国尼尔森图书销售信息监控系统的童书销售榜中连续打榜十周。



本文为读书会成员PPF及第15期庄主王云霞原创,转载请联系公号。

感谢分享!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