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被录取到常春藤的几率少之又少,但总有一些特色鲜明、又很会表达自己的学生被顶尖学府垂青。他们也经历过紧张、质疑甚至失败,但从他们的面试故事中,我们或许能够窥到一丝常春藤的偏好:顺着你的问题追问下去,无论怎么聊,聊什么,真实的你一定会袒露无遗。当然,与面试你的校友投缘甚至成为朋友,是最大的加分法宝。这,就要看你有没有“料”了。
他在中国待了30多年,非常了解中国和中国学生的情况,是个很“尖刻”的老头,所以开始我很紧张,但我告诫自己:一定要hold住。
很快我发现,这个人无所不知,谈文学懂文学,谈音乐懂音乐,谈科学、哲学、宗教,每一样都头头是道,别想蒙混过关。我是学音乐的,但当我说起在音乐圈里很冷门的潘德列夫斯基,他竟然也非常了解,还问我正在听什么曲子,为什么喜欢。
我们谈到电影,他问我最喜欢哪一部,我说是《傲慢与偏见》。继而他问在1940年代、1995年、2005年等几个版本中最喜欢哪个版本,为什么喜欢。我们于是开始热烈讨论各个版本的优劣,演员的演技,与原著的相符程度。
关于读书,他听我说到对霍桑的《红字》有研究,表示很有兴趣,说从没有学生和他提起过这本书。我说自己对先验主义作家感兴趣,后来读到《红字》原版,觉得语言比较难,精读很花时间。当时他就问:“这本书你读得快还是慢?”我想都没想就说慢。后来想想,真诚地说精读比较慢,比故意说读得快而显示自己英语好要更加真实。我感觉,面试就是真实地分享,把自己知道的和感兴趣的说出来就好。谈到我的家庭,父母都是音乐人,但最让我意外的是他好像很在乎我和父母的关系,很关心平时父母和我说什么,讨论什么。对我父母从事流行音乐自由创作怎样在国内生存很好奇,问我的看法。我解释说版权问题在中国仍然存在,音乐文化的价值被贬低,歌手一直膨胀,但幕后人员得不到合适的收益,有失公平。我认为中国的创作者应该得到更多重视,无论是作家还是音乐创作者。他若有所思地点头,好像表示有所收获。我想是因为我表达了自己的思考和观点。
总之,我的面试是特别愉快的经历,收获很多。其实我的标准化考试成绩并不高,SAT2040,和我一起申请的竞争者SAT平均都在2300以上,但最终还是录取了我,面试聊得high应该有加分。
冉同学,宾夕法尼亚大学,大三
递交申请之后的次年1月,我接到了宾大的面试邀请。面试地点就在二沙岛的那家星巴克。面试我的宾大校友是个三十多岁的日本人,在位于二沙岛的一个国际学校做顾问。我们聊了一个多小时,全程她都一直在做记录,笔记做得超详细。
宾大的面试给我的感觉就是一个很典型的“gettoknow”(认识并了解)的过程,非常职业化,就像去应聘工作的休闲版,也很像是一场采访。
她问我为什么想去宾大。我说宾大非常重视跨学科交流,而我兴趣非常广泛,搞过化学水科学竞赛,是理科生但热爱写作、历史和奇幻文学;我又提到宾大有很强的企业家精神,而我是一个对什么事都主动争取、有很强主观能动性的人。这一点,我其实是在和一位宾大校友聊天时无意得知的,这是只有校友才会深切了解到的内容。面试官很意外我居然会了解到这些。所以,在我提到具体经历的时候,她会追问细节。
普林斯顿的面试有些刁钻,可能是那个女校友比较“刻薄”。我说起学生会不愉快、但让我收获很多的经历,她却问:你不觉得这是你自己的问题吗?结果被拒。
哈佛大学的面试官是个三十多岁的中国人,来广州出差顺便面试我。我们聊得很愉快,但最后我还是被放进了候补名单,没能转正。他告诉我说他给我写的面试记录非常好,“butit' s Harvard...you know”(但这里是哈佛,你懂的)。
经历过三场常春藤面试,共同的感觉是面试官非常在意细节,会就某个问题一直追问。而且,每个学校给你的感受和校友本身有关,如果校友本身是个partyanimal(喜欢混派对的人),若你能说出该校partyculture(派对文化)如何盛行,他会很开心。所以,建议事先查一查面试你的校友背景(他们会提前告诉你自己的信息,邮件和你约面试),推测他的特点。如果你对学校的印象和他的比较一致,胜算较大。
但我觉得也没必要去迎合。申请了这么多学校,我发现一个很大的规律:不管你能否成功去到最想去的学校,通常最后你都会去到最适合你的学校。我们谁也说不清自己为什么被录取,但是很神奇的是,招生官总能从材料和面试中找到有共同气息的学生,所谓臭味相投。他们会敏感地看出你的特质和学校的某些特质是吻合的。适合自己的,比一心想去的,也许更好。
常春藤的录取要求看起来五花八门,让人摸不着头脑,而且各有各的录取标准。很多“过来人”说,学生必须熟悉每个学校的录取要求,针对不同的学校,采取不同的申请方法。
哥伦比亚大学校友刘同学是一位美籍华人,从小就到美国求学,从哥大毕业后,留校为学校招收国际学生,曾为全球数百名学生进行测试,帮助很多学生进入美国常春藤盟校。他根据自己的经验,总结出几条常春藤心得:
“耶鲁大学要求学生具有领导能力和关注社区历史的爱好;哈佛大学的录取要求每年都不一样,你永远不知道学校到底要什么样的学生;普林斯顿大学每年先询问哈佛的录取条件,哈佛要的,他们坚决不要,哈佛不要的学生,他们则考虑录取;哥伦比亚大学要求学生具有文化欣赏能力,认为只有懂得欣赏不同文化的人,才会获得成功;布朗大学非常自由,一年时间只学一门课程都可以,校方认为,你想成功,只要学会做你喜欢做的就可以了。”
刘校友认为,如果不了解学校的录取要求,不管你多优秀,都不可能获得录取。
记者也在网站和贴吧里看到,有学生摸出“耶鲁非常重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而哥大更看重首先从自己的社区做起,不喜欢学生舍近求远去其他地区做义工”等类攻略。
对于这些林林总总的说法,康奈尔大学面试官David表示“不熟悉,也实在不能苟同”。他认为,所有的常春藤盟校寻找的实际上都是同一类人才:出挑独特的个性、创造性、正直真诚、有同情心和责任感。“请不要刻意把自己打造成某一类自认为招生官会喜欢的人,请说人话,我们不要看到回答得滴水不漏但不真实的你,我们对‘机器人’不感兴趣。”
David认为,网上的所谓“攻略”和“建议”可以参考,但过多地迷信只会让自己压力更大。“就像打高尔夫,你越紧张越做些过分的准备,越打不好。其实太多人没能掌握玩好这个游戏的秘诀:那就是,放松。面试也一样,丢掉那些攻略吧,做自己。”
David曾面试过一个物理成绩很好的学生,花了30多分钟他都没能弄明白这个学生最感兴趣什么,因为学生只是强调自己物理学得好。后来听他偶尔提到自己近两个月在写一本小说,David忽然来了兴趣,一再追问下,发现这孩子才思敏捷,写作天赋和创造力非凡,最终在面试报告上强烈进行了推荐。“如果他一开始就谈这一点,该多好!我可以了解得更多。”事实就是这样,你往往根本不知道自己会因为哪一点打动面试官,自以为是优势的地方其实并不一定被人看好。这个例子也从另一方面也说明,要学会寻找自己内心的原动力和兴趣,那也许才是你最大的闪光点。
1.把握面试时间长短。面试官在实际面试过程中,通常会跟申请人面试0.5-1小时,时长因各人情况有所不同。通常情况下,面试官不一定有足够的时间去一一耐心启发学生回答问题,引导学生一步步挖掘自己的亮点。但会聊能聊的,一定胜算更大;如果面试在十分钟内就结束了,那学生多半就是被拒了。能聊到双方意犹未尽,是最高境界。
2.对爱好要重点展开,阐释清楚。参加常春藤面试的学生,基本都是琴棋书画样样俱全,这时,需要注意抓重点。而且,如果表达不清,且对自己喜欢的东西却说不出所以然,面试时间再长也没用。
例如曾经有一位申请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学生,面试官在半小时里,连续问了他三次为什么要去宾大。就是因为学生在每一次回答时都顾左右而言他,什么都想表现,却无法清楚说出自己喜欢宾大什么。而这对于面试官意味着学生可能不太了解这所学校,所以讲不出个所以然,结果浪费了几次阐述的机会,被拒了。
由此可看出,真正喜欢和钻研过一样爱好的人,只要自然地表达自己的研究心得,就能够吸引招生官的兴趣,他们就是想知道“你是怎样一个人,与别人有怎样的不同”。关注的是“你是谁”,而不是“你像谁”。
3.不要问蠢问题。面试最后,面试官通常会问:你有什么问题要问我们?曾有一个学生前面都表现得非常好,却在此直接问道:“你们宿舍有暖气吗?”一听到这样的“蠢问题”,就知道完蛋了。“这些在官网上能查到并且是事实性的问题,千万不要问,这会显得你既对学校没有认真研究,关注的东西也实在没什么水平。”她建议,学生在这一环节,可以抓住机会问面试官作为该校校友,获得的最大收获是什么,或者是其他能够引起面试官兴趣、让他愿意侃侃而谈地讲自己的经历甚至给你建议的话题。
(文章来源网络)
移民超市下属2大微信平台↓↓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即可关注
超级留学妈妈微信号: liuxue-mama ←长按即可复制
投资超市微信号: touzichaoshius ←长按即可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