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网上流传着所谓“英国绅士”对电商的一番高论,核心意思是:一个商业小店铺,背后就是一个中产阶级家庭,摧毁了它们的生存环境,那是社会的灾难。人们到大街上去购物,一家、两家店铺寻找一件满意衣服的时候,他们很可能发生远超过一件衣服价值的“随机消费”,比如吃顿饭、看场电影……总之电商绝不是拉动社会消费的好办法,反而实在毁灭消费。
按“英国绅士”的思路,就不应当有火车。假如马车从A地到B地要三天,旅客要在车上吃七顿饭,在客栈住两个晚上,还可以在马车停下休息时,下来走走,买点土特产。朝发夕至的火车要毁灭多少消费,飞机的罪孽就更大了!一辆马车,背后就是一个中产阶级家庭,还有养马的、造车的、沿途驿站……摧毁了它们的生存环境,那是社会的灾难。
电商不会毁灭消费,反而会刺激消费、拉动生产。
财富是人类创造的用来满足需求的物品。创造财富离不开资源和劳动力这两个要素。形象地说,资源是母亲、劳动力是父亲,财富是他们的子孙。农民没有土地、工人没有生产设备,
或者反过来土地无人耕种、机器设备无人操作都是产不出农产品或工业品的。经济学的宗旨是提高资源创造财富的效率,换言之就是让资源与劳动力的婚姻幸福、子孙满堂。
劳动力与资源结缘是创造财富充分条件,但要想子孙满堂还要解决激励问题。以最古老的农业生产为例,农民增加在土地上的劳动投入,农产品的产生出会相应增加。但农产品给农民带来的边际效益递减,家人够吃、余粮留足,多打粮食没有任何意义。
此时,劳动力与资源间的关系与婚姻中的审美疲劳、性冷淡类似。幸运的是,男、女劳动力结合的“果实”相当丰硕,添丁进口后粮食需求需长,农民又有了提高强度劳动的动力。可见,在人类历史上人口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唯一推动力。
以人口增长为驱动力,居民只获得低至极限的福利,经济增长缓慢而乏力,更有效的方法是是调动人的物欲。农夫有足够的粮食不想扩大生产了,但是如果培养他的酒瘾和肉欲,他就会付出更多的劳动换取“额外”的满足。这就要求社会提供交易的可能性及便利条件,让农夫可以用粮食换酒唱,换肉吃,换衣服、换精良的家俱。
电商为万千生产者、消费者提供了平台。花一个小时逛街,能进几家店铺?花一小时上网能浏览的商品呢?本来只想买件衣服,结果网购了一大堆,花费远超吃顿饭、看场电影,“剁手党”的说法就是这么来的。
刺激消费必然拉动生产。谁来生产?数亿“剁手党”呀,他们即是消费者也是生产者,网购后“总嘛照起工来行”。
总之,电商的出现极大地方便了交易,进而强有力地牵引了供给,新增就业岗位远远多减少的。
科技与人性
多数人把乔布斯的成就归功于对人性的理解和尊重,精准地把握了科技与人性的交叉点。
何为人性?在《伊索寓言北风和太阳》里,北风哪个吹旅人却把大衣越裹越紧。而当太阳放出光芒,旅人浑身发热,很快脱下了大衣。因为人是温血的哺乳动物,要保持体温的恒定。圣人说“天不变道亦不变”,冬天设法保温、夏天尽量降温就是天道,1190后、1990、9990后都不能违背这个天道,违背了就会生病甚至送命。
再比如亲情。中国古代有“青蚨还钱”的传说:把母、子青蚨的血分别涂在铜钱上,花母钱留子钱,母钱会回来“找孩子”;花子钱留母钱,子钱回来“找妈妈”。这是古人把血浓于水的亲情投射到了昆虫世界。战乱、求学、打工等造成的骨肉分离是违背人性的,故有“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之说。科技进步带来电报、电话、BP机、手机直至微信,让远隔千里的亲人能够互通声息,缓解思念。可见科技不会改变人性而是顺应人性,让人性受到的扭曲越来越少。有了电报邮差会失业、手机普及寻呼台倒掉、微信革了短信的命,但这些顺应人性的科技成果不应受到指责。
在购物中人性遇到的最大障碍是信息不对称,难点在方便地货比三家,找到价廉物美的商品。按英国绅士的套路一家家店铺挑选、比价,太累,不符合“懒惰”这个人性。电商平台可以在瞬间按品牌、按价格、按评价、按出货量对商品进行筛选,可以远程支付、送货上门。显然电商的出现和发展是符合人性的。
困扰中国电商的是假货问题。但不能因此一棍子打死,因为它在大方向上顺应了人性,而且可以繁荣经济、促进就业。关于假货,批发市场、农贸市场、超市、便利店的情况更加1不容乐观。电商不是法外之地,也不是世外桃园。
线上线下开始从竞争转向共赢
电视机的普及没有要电影产业的命,而电商连替掉一半的实体店都不可能,更不要说消灭线下。吃饭、看电影、健身、理发、买点油盐酱醋都需要线下实体店来满足。可以说服务业和日常生活品是实体店的天然“领地”。
经过近十年的高速发展,电商已经把能抢而且容易抢的生意从实体店抢了过来。新杀入的联网企业难以在电商巨头的夹缝中求得生存,便试图从线上为实体店引流,这就是团购。
团购是互联网企业与寻求与实体店共赢的最早尝试,由于自身实力有限又急于从VC圈钱,结果用力过猛、万马齐喑。
近年火爆异常的O2O是互联网企业的另一轮尝试,尽管“烧钱过猛”但效果比团购好很多。
从购物角度,前有“双十一”后有“圣诞”、“元旦”,“双十二”存在的意义不大。“双十二”更确切的定位是“O2O节”而不是“网购节”。有人一大早到超市门口排队,买回卫生纸等日用品; 有人举着手机涌向商圈“扫货”;有人到快餐店享受支付宝折扣……实体店想营销,但难以让众人知晓、怕没有人气,电商为它们搭了个大舞台。尽管与近乎“全民参与”的“双十一”相比,今年“双十二”更象一场演习,但它给予顾客线上获得优惠信息、线下获得商品或服务的体验及使用支付宝的便利(相对信用卡而言),对相当一部分消费者是人生的第一次。
与第一、第二产业相比,第三产业污染小、能耗低,容纳劳动力多。我国第三产业在GDP中的比重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电商利用已有的数据、技术、资金优势“反哺”第三产业,有助于推动经济转型。
这一次,电商没有抢任何人的饭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