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太和律师在美执业近二十年,专精各类移民、投资、婚姻、民事、地产、青少年保护等法律业务,成功处理上万案例。
2011年5月2日,家住密歇根州(Michigan)的一位华人父亲曹显庆,因替患有尿道炎的8岁女儿涂药和换衣服,而被当局指控对儿童性侵犯,并且当局强行带走他的4名子女。在带走孩子的过程中,曹显庆与美国警察发生冲突,结果被警察击毙。曹显庆的妻子弋真也被控“忽视和未尽责任”,最后被剥夺了对两个女儿(一个12岁,一个8岁)的监护权。这是当时轰动华人社区的一大悲剧。
很多华人都有着“父母最疼爱自己的孩子,怎么会虐待他们?”这一惯性思维,对美国的某些法律规定表示很难理解。但在美国的法律面前,“血浓于水”的说辞不一定符合事实的逻辑。相反,当发生儿童虐待案件时,美国法律还往往将家长列为首要嫌疑人。那么,在美国究竟什么样的行为属于“儿童虐待”呢?
根据美国法律,所谓的“儿童虐待”(Child Abuse)是指对十八岁以下的未成年人有过以下的行为:
一、生理虐待(Physical Abuse):如以暴力殴打、推搡、烧烫等造成的身体伤害,也包括因缺乏照料孩子的知识与责任心,在无意之中对孩子身体造成的严重损伤;
二、忽视(Neglect):不为孩子提供基本所需——如衣食住行、监护照料,让低龄儿童独处无成人照管,不为孩子提供应有的医疗、教育等;
三、性虐待(Sexual Abuse):包括对身体隐私部位性触摸、乱伦、强奸、性暴露,逼迫儿童卖淫或摄制色情影像等;
四、感情虐待(Emotional Abuse):包括对孩子心理、情感、精神上可能造成伤害的折磨或企图,如过度惩罚、逼迫、谩骂、恐吓(哪怕是非暴力的),以及让孩子当父母过错的替罪羊等。
华人新移民们常以为只有暴力伤害或性侵犯才算“虐待”,而对“忽视”和“感情虐待”缺乏认识,导致有些父母可能在不知不觉中已经触犯了美国法律。在美国这样一个多种族的移民国家,执法部门不可能熟知每个国家、民族及种族的文化、社会风俗,也不可能按照某一国家、民族及种族的人情法则给予通融,美国警察执法遵照的唯一标准就是美国的法律。常有华人在美国输了“看似有情有理”的官司,有人就抱怨这是“种族歧视”,其实是一些华人父母不合时宜地把中国的一些陋习用在美国对孩子的教养当中,在败诉之后,还想拿中国的“道理”去抱怨美国法庭,这样当然只会适得其反。
实例一:
曾有个华人母亲,在地铁车上因嫌两三岁的幼女哭闹而责骂推搡她,使孩子跌倒地上,其他乘客立刻前来制止并报警,导致孩子被社会福利机构领走寄养,直到调查清家长确属偶然无意所为,才肯交还孩子。但这类家长会被记录前科,日后有任何涉嫌虐待儿童的行为,都会引起麻烦。
实例二:
还有一对刚生了小宝宝的华人夫妇,在纽约与很多打工者同住一栋房内。可能有室友嫌孩子哭闹太吵,便趁其家长不备偷偷给孩子喂了安眠药,因剂量过多对婴儿身体造成严重损害。家长虽未直接伤害婴儿,却也犯了看管不严和未提供合适居住环境的“忽视”罪,因此孩子被送走寄养。家长则需参加儿童监护培训班,经过教育,提高觉悟和技能后才可领回孩子。
以上两个实例中,被判定为被虐待的孩子都被美国社会福利机构送去寄养,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孩子因家长不再适合做其监护人,而被执法机构送给其他家庭领养。那么,“寄养”(Forster Care)与“领养”(Adoption)又有什么区别呢?
“寄养”是临时性的,旨在给予违规家长一个“以观后效”的期限,或是孩子找到终身收养家庭前的过渡。“收养”则是永久性的,需要通过法律手续确立养父母与被收养子女的正式收养关系。美国的这种寄养与收养制度,还是首先考虑到亲生父母与子女的利益的,在照管被虐儿童的同时,对“可以教育好的家长”进行辅导,还对有困难的家庭提供福利补助,旨在亲子能尽早团聚并为孩子创造健康的成长环境。确有必要时,则可为孩子妥善安排适合的终生归宿。
在此,我们想提醒广大华人家长,“打是亲,骂是爱”的传统中式思想和行为在美国是行不通的,千万不要做出“虐待儿童”的行为。一旦有家长不幸被牵扯到儿童虐待案中,一定要记得必须配合美国执法部门的工作,切勿心生抵触,要尊重美国的法律、法规,纠正自己与美国法律规范相悖的习惯和言行,以行动来证明自己可以做称职的家长,这样才能保住对孩子的抚养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