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外国作者邓肯·克拉克出版新书——《阿里巴巴:马云的基业》(Alibaba: The House that Jack Ma
Built),揭露了幼年马云与外国小伙伴一段鲜为人知的私交,书中暗示,这场跨国友谊给马云的人生带来转折,在一定程度上造就了今天的马云。
1980年,澳大利亚男孩David Morley随家人到中国杭州旅游,一名瘦弱的本地男孩凑过来问好,男孩希望跟他对话,练习英语。这个男孩就是马云。就这样,莫里跟马云成了笔友。
这场际遇,改变了马云的人生。
一开始马云和Ken互通书信,马云用英语写信,每一行下面都会空一行,老Morley先生就很负责任地纠正他的英语,然后再给他回一封信。
后来马云受Morley一家之邀去了澳大利亚,这是他第一次国外旅行。当时是1985年,中国刚刚开始开放,开始接受资本主义想法,那里的所见所闻令他大开眼界。小Morley先生说到,“我们就做了很多寻常事情,比如去悉尼Taronga动物园。”
马云在1985年首次来到悉尼。
在Morley一家的帮助下,马云练就了英语本领,为他之后的美国之行铺平道路。在美国,马云接触到因特网,并受此启发,创立了自己的互联网公司。
老Morley曾开玩笑,说他可能在无意间启发了日后的中国首富。
这虽是玩笑话,但不可否认的是,Morley一家与马云交往甚笃,甚至马云人生第一套房子,就是老Morley(Ken·Morley)买的。
现在两个家庭仍有联系。马云2004年9月专门去了澳大利亚看望临终的老Morley。Morley说到,“他之后发了一封非常真诚的信,我们在父亲的葬礼上读了信的内容。”
他说马云的儿子Kun(马元坤)就是用他父亲的名字Ken命名的。Morley说到,“爸爸总是说马云是那种能做成事的人……我想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他是一个伟大的网络工作者。”
这段往事,马云的助理陈伟曾在《这还是马云》一书中做过还原:
提起马云的过去,Ken是一个绕不过去的名字。
很多人都知道马云考大学考了3年,但很少人知道他曾风雨无阻10多年每天在西湖边读英语,和外国人交流。
Ken是澳大利亚人,是马云很小的时候就在西湖边结识的朋友,他们情同父子。
Ken曾邀请马云去过澳大利亚,到了那边马云才发现,资本主义并不是他原先想象中那么水深火热,也用不着我们去拯救。相反,如果我们不迅速发展,我们恐怕将“被拯救”。在澳大利亚,让马云记忆较深的还有一件事,就是公园里居然有很多人在打太极,这是马云最喜欢的健身运动。
Ken有时也来英语班作客。那时他已年过古稀,但依然健壮。这样我们班里就有一男一女,一中一外两个老人了。
他话里有很多俚语,我们不懂,马云会帮助解释。比如,“非常好”这个词,他会说血淋淋地好(bloody wonderful)。
他手指很粗,用电脑打字时经常要用一根筷子,否则就会一次打出两个字母。
1998年马云在北京工作,肯来杭州时马云让我接待他。有一个星期,我去哪儿都带上他,吃完晚饭才送他回宾馆。我自以为接待得不错,可他却向马云“投诉”我总是酒后驾驶,屡劝不改。当时我不以为意,现在想来是我错了。
马云是个很念旧的人,肯已过世好多年了,但马云的家里和办公室里一直放着他与Ken的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