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心声:出国以后我为什么更喜欢中国菜?

2016年04月12日 芥末美国留学



前段时间在知乎上看到过一个帖子,聊的是海归回国的主要因素,出乎芥末酱意料,获得最多赞的竟然是:为了八大菜系。把这事儿跟Bamboo聊了聊,她笑笑说出国以后,中国菜已经远远超出它本身的意义,成了一种情节。下面这篇文来自Bamboo学姐。




出国以后可能会适应讲英文,一切靠自己,方圆十里见不着人,天天赶due赶到夜里三点,但有一件事是从来都不能完全割舍的,那就是——中国菜。


日本菜清淡精致,法国菜醇厚优雅,泰国菜酸辣鲜甜,美国菜……呵呵,真的有“美国菜”这种东西么?不管吃过多少国家的食物,不管曾经多少次流连于米其林餐厅的葡萄美酒夜光杯,不管已经多久没有回到过国内,不用太高级,一顿街边的烧烤就能立即让我们又向中国胃投降,忘掉味蕾曾经经历过的所有的花花世界。


出国以后,其实,我们和从小吃到大的中国菜的纠缠爱恋才真正开始。


刚刚到国外,人生地不熟,没有了发达的公共交通,没有了喧嚣的人群,没有了熟悉的语言,一切都陌生到可怕。走进餐馆,面对各种奇形怪状的单词,学了十几年的英语瞬间蒸发,脑海里只有两个词“this”、“that.”像是买彩票一样等待自己的菜,上来之后,一块煮得发白的鱼,旁边是软绵绵看不出品种的豆子。切下一块放进嘴里,好似一块陈旧的棉花。


这个时候,最需要一碗火辣辣的水煮鱼,雪白细嫩的鱼肉浸在红彤彤的汤里,上面密密地撒着一层花椒和红辣椒,热油浇上去,“哗啦”一声,香气热气一起扑过来。明明是会吃得人全身冒汗的菜,却让食客都变得温柔起来,空气里都有淡淡的粉红色气泡,那是无上的满足。


渐渐开始适应,开始努力和当地人交朋友,去学着美剧里的女主角那样打扮得光鲜亮丽地去参加各类聚会。在酒会上觥筹交错,在party上和外国同学谈笑风生,明明是没太听懂的笑话,也会放声大笑,为的就是不被别人视为异类。通常,这种聚会只提供饼干,酱料,沙拉和水果,整齐地码放在一起,美丽得像是一座小小的花园,却没有温度,没有感情,就像这些聚会一样。


这个时候,最需要一顿热气腾腾的火锅。或麻辣或醇厚的火锅汤滚滚翻动着,羊肉片,海鲜,蔬菜,年糕,全都丢进去煮。火锅面前,荤素平等,相亲相爱。热气不断上扬,大家一边插科打诨一边执着地在锅里“淘金”。这是真正的聚会,一个人的火锅不叫火锅,只有搀着谈笑,感情,分享,才能吃一顿真正的火锅。


在异国他乡的生活,总不会是一帆风顺的,挫折是常有的事。论文不尽如人意,被教授无情地打回;功课太多,一眼万不到头的Reading,无数大大小小的exam, test;被人歧视,一肚子委屈却不知道跟谁说。终于挨到了吃饭的时间,面对油腻粗糙的汉堡,薯条和大杯碳酸饮料,安慰自己:


能填饱肚子就行了啊,还指望什么呢?


这个时候,最需要一份奶奶煮的馄饨,乳白色的骨头汤,里面满满地挤着十几个白胖白胖的馄饨,塞满着鲜香的肉馅,汤里飘着紫菜,虾米,榨菜丁。奶奶说,一大早就开始打肉馅了,就是想让你中午的时候能吃上。咬下去,落进胃里,滚烫熨帖,眼里竟然也开始温热,决定吃完这碗就和世界和解,毕竟,还有这样一份亲情在身后,有什么不能原谅?


艰苦努力终于开花结果,拿到学位,找到了心仪的工作,有了稳定甜蜜的恋情,终于可以开始享受背井离乡的生活。于是,找三五好友来家里做客,想和大家一起分享自己的喜悦。有人带来精致的寿司礼盒,鲜嫩的鱼卵像是凌晨绿叶上的露珠;有人带来当地最富盛名的烘焙坊的蛋糕,绵密湿润得一口下去全是春天的味道;有人带来醇厚香浓的意式焗饭,香味瞬间包围这个房间。




但其实,这样的时刻,最需要的也还是一桌不尽完美,但地地道道的中国菜。做得不太成功的水煮鱼,略有点炒糊的干煸豆角,盐加多了的番茄牛肉,切得粗细不一的土豆丝。味蕾连接着心灵,虽然食物的味道不完美,但是传递的信息依然能到达心底:我们都来自一样的地方。


漂洋过海离开了家,到了完全陌生的地方,方方面面都在学习,学习讲话,学习读书,学习生活,学习回到人群。新鲜,陌生,疲惫,骄傲混在一起,都是出国留学的滋味。但我们的胃永远都是一个坚不可摧的信号塔,只要那些熟悉的香味又降临,我们又会变成那个被家人宠爱、在街边大口撸串,早上穿着拖鞋睡衣就能买回来一碗热气腾腾的小馄饨的幸福的人。


家乡从此只有冬夏,思念长在味蕾里,那些熟悉的食物,就是我们与故乡的信物。




今儿就酱。

戳“阅读原文”,芥末网为你免费办理留学申请!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