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1日是歌影巨星张国荣逝世13周年的纪念日。同一天,一手捧红他的香港亚洲电视台(亚视)也走到了尽头。当晚23时59分,亚视重播的最后一个节目“亚姐特辑”还没播完,电视画面就变成一片雪花,宣告这个走过近一个甲子的香港电视台就此停播。
“亚视是死在自己手里的”
亚视是香港两家免费电视台之一,其前身为“丽的映声”和“丽的电视”,于1957年正式启播,是香港首家电视台。在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TVB)开播之前,丽的映声在香港电视市场独领风骚达十年之久。然而,TVB的出现让香港市民首次接收到免费的无线电视信号。在TVB的冲击下,丽的映声于1973年开始提供免费的无线电视服务。1982年,丽的映声易名为亚视并沿用至今。
20世纪80年代,亚视出品的电视剧好戏连台,堪称辉煌时期。1983年,《大侠霍元甲》历史性地获准在广东电视台播出,成为中国大陆引进的第一部香港电视剧。随后,《陈真》在全中国范围播出,成为几代观众的经典记忆。同时,1985年亚视首办的“亚洲小姐选举”,捧红了黎燕珊、罗霖、杨恭如等知名演员;著名艺人甄子丹、张家辉等也出身于亚视。
然而在2000年后,由于定位的失策,亚视的节目质量不断下滑,且数度易主,其收视率也进入了长期低落的状态。作为亚视的老员工,执行董事叶家宝说,亚视最近几年业绩下滑特别明显,最主要的原因是定位不合香港普罗大众的口味。“那时候我们的定位是知识层面较高的人群,这就导致那些时政节目并不符合大众的口味,慢慢的亚视也就同观众脱离。此外,负面消息过多,以及投资者和股东不和,令人们觉得亚视很混乱。”
新骏(中国)有限公司主席石中英对亚视的衰败并不感到意外,“坦白讲,亚视是死在自己手里的。”石中英说。他自1959年开始就是亚视的观众,1988年投身电视行业,其表哥也曾是亚视的高管,对亚视非常熟悉。
石中英表示,亚视经历过英资、澳资、华人资本以及近年的中国台湾以及大陆资本的轮番更替,其实也是香港传媒历史发展的缩影。“股东矛盾不断激化,没有人知道下一个投资的资本来自哪里,很少有投资者真正认真去做娱乐或广播节目,亚视理应走向终结。”
4月2日,一名亚视员工正离开曾经工作过的公司。
石中英的话不无道理。2010年,中国大陆房地产商人王征入主亚视,声称要花20亿元人民币将亚视打造为亚洲的CNN。后来的情形人们有目共睹,这只是他的虚张声势。雪上加霜的是,当时恰逢数码广播时代的来临,亚视的数码广播改造花费巨大,20亿在不到五年的时间里挥霍一空,王征背后的盛家财阀却声称历史使命已经完成,不愿再出钱,亚视随后陷入了长期财困,只能不断重播很久之前的剧集,甚至出现过零收视的窘况。虽然亚视员工多次尝试推出不同类型的节目,最多争取到七点收视(同一时间的TVB收视可达20、30点),但由于高层斗争严重,高收视节目也一再因一己私欲被掐掉。
2014年年底起,由于投资者和股东的分歧愈发激化,亚视曝出了持续欠薪事件。2015年元旦,亚视开始削减制作,而资金紧张又影响节目播映,没有好的节目自然无法赚钱,以致于停播后,仍有约400名亚视员工的薪金没有发放。
香港电视业的寒冬
表面上看,亚视熄灯的原因很简单,无非是“没钱了”。可是问题在于如果陷入困境的不是个体,而是一个群体呢?问题似乎就没那么简单了。
事实上,同样的困境也逐渐显现在亚视的竞争对手TVB身上。与亚视不同的是,一手打造TVB王国的是影视大亨邵逸夫,那是绝对的行家。然而,今年3月,TVB公布的2015年度全年业绩显示,在竞争对手亚视溃不成军坐等关门的情况下,TVB也录得428万港元亏损。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香港电视业似乎就不再顺风顺水。香港电视业正步入寒冬。
有评论认为,体制的问题恐怕是最大的问题。在香港,免费电视牌照是政府特许经营种类,申请的门槛颇高,对申请公司或机构的财政情况、投资及服务计划、拟采用的技术以及节目提供的种类、数量、质量等,都有严苛要求。除了20世纪70年代,佳艺电视有限公司曾短暂加入免费电视市场的竞逐,香港电视几十年来基本是TVB和亚视二分天下。不得不说,垄断是一把双刃剑。两台的竞争确实也曾带来创新的动力,可垄断最终导致竞争不足。特别是在TVB一台独大后,其节目陈旧、粗制滥造,让其饱受诟病,收视率也一再下滑。
另外,近年来还出现了中国大陆剧、大陆综艺节目的逆袭。越来越多出身TVB和亚视的演员和电视人选择到大陆发展。人才流向的变化,也被视为香港电视业步入寒冬的表征之一。尽管大陆产业链和市场的逐渐成熟,吸引香港人才北上是不争的现实,但这并非导致香港电视业落寞的唯一原因。香港电视业起步早,其辉煌有特殊的时空背景。有评论称,思考如何与大陆人才和市场两方面融合,创新独立的港味文化概念远比祭奠和诘问来的有意义。
亚视停播后,亚视投资者代表何子慧透露,亚视不会就此消失,将来网络电视会是亚视发展的新平台。她反复强调亚视不会讲“告别”,它可能在将来的某一天以其他形式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