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声“Jing Dong”,让老外成了中国通 ——来华外籍用户与京东“路转粉”的故事

2016年04月05日 带你游遍英国


越来越国际范儿的京东,最近登上了高大上的China Daily(中国日报),缘起一篇名为《From hot water to hugs, 50 ways I've become more Chinese》的文章,翻译过来的大概意思是说,“从开始喝热水到不再见人就拥抱,证实老外成为中国通的50件事”。



以为练习使用筷子,努力学习普通话就是老外在中国生活的全部?那你可就错了。在一些老外看来,中国生活会给他们带来许多改变——在此恕我不一一翻译了,专挑跟咱们电商行业有关系的干货来说,看看文章列举的50个事例里的这一条,眼熟吗???





“Jing Dong”相关的这句话,如果要用东北话来翻译,就是:跟京东快递小哥的关系处得杠杠的。




到中国,想网购,找京东。这可绝对不是什么愚人节的玩笑,得知我想探寻China Daily这篇文章中的细节,这些京东的外籍用户都来讲述他们与京东“路转粉”的经历。



Max 麦克斯,德国人,在北京一家知名德资企业的实习生,同事们都叫他“小麦”。


由于不懂中文,小麦一开始在京东购物还需要同事的帮助,替他找到他想买的东西,并留下手机号。等京东快递小哥送货到了他们公司楼下,同事再通知小麦,让他下楼去取快递。当然,跟快递小哥报上同事的大名之后,小麦顺利拿到了自己订购的商品。


“Very fast(非常快)!”说起自己对京东的第一印象,他脱口而出。要知道在德国,小麦网购后有时会在三天后才到货,而在京东购物,当天就能到货。说起自己跟京东配送小哥相熟的过程,小麦又幽默了一把:“必须要跟快递员好好相处,不然,我就只能花时间去逛商场了。”



Tina 狄娜,俄罗斯人,是一名学生,中文说得很不错,在京东购物经历有三年了,除了买过手机,平时主要买隐形眼镜。感觉在京东网购送货特别快,小哥一个个都很和气。



安达洋,日本人,在北京一家日资企业上班,喜欢跟人聊天,网购习惯货到付款。因为公司所在的写字楼里POS机信号不好,京东送货上门后,俩人还得一起到室外刷卡,顺带着聊一路。


与日本国内的电商相比,他感觉京东的配送员“与客户的距离更近”。最让他惊讶的是,京东自营商品的配送,消费者居然可以免费选择送货时间。要知道,在日本电商行业,用户自己确定送货时间往往都要单付费。通常免运费的电商配送,快递员不会与用户电话约定送货时间,赶上送货时家里没有人,他会在信箱里留下一张纸条,大意是说:“我来送货,您没在家。”此后,如果消费者希望再约送货时间,只能上电商网页或站点提出需求。



李康宇,韩国人,现在上海工作,他对京东的快速物流和商品质量点赞,他在韩国网购时,平均要下单两天后才能到货,最让他烦恼的,还是那些韩国本地的平台式电商上假货不断,他还为此曾计划向韩国的“工商局”、“消协”投诉。



被用户当面给五颗星好评的京东快递小哥




对于语言不通的外籍用户,京东的快递小哥也是使劲浑身解数为外籍用户服务,后者眼中“一定要处好关系”的京东配送员又是什么样?


吕庆蒙,京东北京三源里配送站配送员。外语,并不是他的强项,可他却肩负着三里屯一带使馆区的配送重任,天天给大使、“大秘”送货,办公用品、笔记本电脑、手机、珍藏老照片的中国历史书籍、进口红酒……都成了他经常送的货物。




吕庆蒙配送的区域内有很多外籍客户,在这个地方干了三年,经常打照面,很多客户都认识他,即便他们听不懂中文,但只要在电话里听到“JingDong”的发音,就知道快递小哥到了。




由于每天送货时间相对固定,老外喜欢光顾的餐厅,也会成为临时的收货点。




在墨西哥大使馆前,吕庆蒙正在打电话联系客户,不论客户说的是中文还是外文,他只会说一句:“您好,京东快递。”在刚开始干京东配送的时候,吕庆蒙也有点小郁闷,因为一些在使馆工作的外籍客户还不信任他,每次出使馆接快递,总要拉上一个中国人——既当翻译,又兼职“保镖”。




相处的时间长了,面对这个长相憨厚的中国快递员,使馆里的外籍客户也“敢”一个人出来接快递了。这位葡萄牙大使馆的工作人员说,吕庆蒙几乎天天来送货,因为他自己非常喜欢在京东上买东西,货好又不贵。如今,两个人已经成了生活中的朋友!

 



每天,吕庆蒙都要在三里屯使馆区的街道穿梭。三年配送工作中,获得了很多外籍用户的信任和点赞,在手把手教会这些用户使用京东手机App里的售后“评价晒单”系统后,一些外籍用户收快递的时候都要拉住他,“必须当面给你和京东点‘五颗星’的评价。”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