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银行董事长田国立:2014年全球经济金融回顾与展望
全球经济不平衡复苏亟须合作 探寻新动力
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2014年的全球经济与金融形势特征,那就是“分化”。
就货币财政政策而言,美国退出量化宽松政策但依然维持货币宽松,欧日刺激政策不断加码,财政投资力度进一步增强,发达经济体患上了“宽松”政策依赖症。新兴经济体货币政策走势各异,俄罗斯、巴西连续加息,智利、土耳其和匈牙利下调基准利率。
货币政策走势引发国际资本流向分化。部分资金从欧洲和新兴市场流向美国,中国、印度、韩国、台湾等部分基本面好或者改革前景明朗的新兴市场依然是全球资金追寻的目的地。由于存在严重的经常账户赤字、信贷过度增长以及外国投资者对本地债券市场的高度参与等因素,印尼、巴西、俄罗斯、土耳其及南非等在抵御外部风险方面的综合能力较差。
政策、资金走向分化的背后是经济金融结构的差异。全球经济低速复苏,美英经济增长强劲,欧元区深陷泥潭,日本又见衰退,难上加难,新兴经济体结构调整压力加大。我们看到,大剂量常规和非常规货币政策带来的“流动性盛宴”暂时解决了危机问题,但对全球经济增长面临的深层次问题难有妙招。
危机爆发六年后,全球经济步入“低通胀、低利率、低增长”的新常态,根源在于内生动力不足。全球贸易引擎如今正接近燃料耗尽。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前的二十年,国际贸易推动全球经济渡过许多难关,当时的贸易增速差不多是经济产出的两倍,但目前贸易“雄风”远不可同日而语。
此外,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劳动人口减少,人口红利正在逐步衰减。2008年金融危机后失业率高企,削弱了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而全球期待的技术革命并未涌现,无法推动大规模固定资产投资更新和消费转型升级。我们关注到,危机以来,大部分国家信贷不振,资金在金融体系内自我循环加剧泡沫积累,注入实体经济效率不高。资本积累作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拉动效用显著受限。
在此情况下,新兴市场开始寻求突破、加强合作,为全球经济增长注入新的动力,并为全球金融体系的稳定贡献力量。2014年,新兴市场国家一系列合作机制顺利展开,借助G20、APEC等平台,主动加强与发达国家经济政策的协调,推动全球基础设施建设、能源合作等,务实推进全球治理机制的变革。金砖国家开发银行和金砖国家应急储备安排的成立,标志着金砖国家从“现象共同体”逐步转化为“利益共同体”,由一个单纯的经济概念走向真正的政治经济合作。
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积极担负起稳定全球经济增长的重任,主动参与全球经济金融规则的制定。中国稳中求进,保持经济增长和结构调整之间平衡。积极培育新增长点,营造有利于市场主体创新的政策环境和制度环境。优化经济发展空间格局,重点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等战略。加快改革创新,打破地区封锁和利益藩篱,推进对外开放新格局,启动“沪港通”,资本账户开放走向新纪元。人民币国际化向纵深发展,人民币成为第二大贸易融资货币,第七大支付货币。中国银行业平稳发展,在全球1000家大银行中资本、资产和利润全面提升,在全球银行业中的地位日益巩固。
特别地,中国主导和参与的多边、区域和双边经贸与金融合作成果亮点纷呈,中国在国际舞台的角色积极而活跃。中国积极倡导亚太自贸区建设,勾画《亚太经合组织推动实现亚太自贸区北京路线图》,有利于缓解亚太地区贸易体系的碎片化发展,减少贸易成本,促进可持续、包容和平衡的经济增长。推进“一带一路”战略的落实,发起设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和丝路基金,以实际行动支持亚洲基础设施投资,促进区域互联互通和贸易投资往来,国际话语权稳步提升。
展望未来,互利共赢将是合作发展之路的主旋律。我们满怀希望,迎接新年的曙光。我们坚信,中国将在区域乃至全球经济的健康和谐发展中有所担当。我们呼吁,世界各国切实携起手来,以和平、稳定、发展的大局为重,求同存异,探寻动力,为全球经济的繁荣与稳定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