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颐酒店女生遇袭事件:如果你遇到了,应该怎么做?

2016年04月06日 英国报姐






在和颐酒店,一位姑娘遭遇陌生男子强行袭击拖走未遂,这件事情被广泛关注和讨论,除了遇到同类事情如何自救,另一个暴露出来的问题,就是中国社会所谓的人情冷漠


很多人觉得中国的“人情冷漠”问题很严重,不可否认和近年的各种负面新闻相关,到处充斥着“骗子”,让社会诚信度下降到冰点,碰瓷、好人反被冤枉、骗捐款,种种匪夷所思的事情,让本有意愿做好事的人,也失望到了极点。


我自己就亲眼看见,家长教育小孩子:“看热闹不要多管闲事,不要冲上去,免得祸及自己。”


我不久前在深圳,遇到一位癫痫病人突然倒地,旁边不少人唯恐避之不及,第一反应都是闪躲在一边看热闹,最后我帮他打了120,帮他捡起了散落在地上的东西。但最后也有懂急救的路人,过来帮助他。


那一天我特别高兴的,觉得帮助了有需要的人,虽然不是什么救命援手,但那种能帮到人,而且看到他最后被人施救,那种美好的心情是难以言喻的。


但对于“特殊环境下的人人自危”“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我也是理解的。因为在一个“看似危险程度不明”的环境下,不敢上前干涉,这是多数人的本能反应。尤其围观的人越多,施以援手的人可能越少。


有一种社会现象叫责任分散(Diffusion of responsibility),指发生在超过某一临界规模的人群中,没有明确的责任分配的趋向(wiki的解释)


同时还有一个社会心里学术语叫旁观者效应(Bystander effect),指在紧急情况下,旁观者数量越多,他们当中任何一人进行援助的可能性越低


大家都在等待,观望,反正这么多人,为什么出手的一定要是我呢?这种心态是很正常的心态,而这些社会理论,很典型的一个参考案例,就是43年前的纽约女子Kitty Genovese被杀案,这个姑娘在多位目击者眼皮下被杀【虽然后人也有研究,说记者夸大了此事】




不管怎么样,这种社会心态的确是普遍存在的,而在大家唾弃旁观者冷漠的时候,其实应该扪心自问设想一下,如果真的是自己,到底会怎么做?


你不能要求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弱者,看见危险环境,二话不说上去夺刀搏斗,这是正能量的英雄主义,但不是理智的做法。


这时候有人会说:“你就知道站着逼逼不腰疼,那你告诉我,什么是理智的做法?”


其实这在很多情况下,是个无解题,但换我,环境危险我不敢上前的时候,我可能会去叫更多的人过来,拉别人一起造个阵势;我也会报警,如果碰到男的打女的,就算是小两口家事,我也愿意报下警,哪怕是夸张一下当时的情况,最后被说是浪费警力也好,被人家骂多管闲事也罢,我也是高兴的,总比真的有姑娘为此送命、断送一生强的多。


而对于受害者来说,如果有围观者,按照“责任分散”的理论,最好的做法指定某个人,哀求他(她),明确指定责任,比如指着一个看起来很壮实的大哥说:“这位大哥,请你一定帮帮我,我真的不认识他。”


偏个题,至于网上很多人推荐的“破坏东西”引起注意,这种方法我持保留态度,昨晚跟朋友讨论这个方法,觉得实际情况下,实施起来挺有难度。


首先周遭环境得有值得你破坏的贵重物品:其次你还得在危急关头,有快速破坏贵重物品的能力;再次你还得破坏到别人不放你走的程度。


在大街上被人强拉,你开始疯狂砸别人东西,这个好像不太靠谱吧,我觉得更大的可能,是别人会觉得你精神不正常,期盼着那人赶紧把你拉走的好。


说回到围观者冷漠的问题,社会冷暖靠大家【看起来是屁话】,但是事实,现在网上全是吐槽鄙视叹息的戾气,对这种现状完全没有任何帮助。每个人都可以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帮助任何人,哪怕是举手之劳,都会让你发自内心的愉悦。


你要问我,遇到老人倒地扶不扶,我可以百分之五百的回答:“会扶。”碰瓷毕竟是小概率事件,就算真让我摊上,我也认了。


每个人都会对社会失望,但失望不能代表绝望,如果人人绝望,那真的是没有任何希望了。


我始终坚信还是好人多。


就酱,大家晚安。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