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逃逃美学的博客 授权发布
这是一个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温情短片,小女孩对豆芽产生兴趣,于是就想让妈妈种豆芽,面对女儿的要求,母亲鼓励说“我们来试试吧”!
虽然一次次失败,但是在女儿面前,母亲总是一副信心十足的样子“我们再来试试吧”!……当年的那个小女孩的原型叫Netnapa Saelee,她已完成学业拿到奖学金,目前在瑞典进行研究工作,她回忆说:“妈妈那句‘我们来试试’就像神奇的肥料,养育着我的好奇心,让我枝繁叶茂。”
其实这个短片并不新鲜了,今天特意从收藏夹里翻出来,是因为在最近的阅读中,明显感觉到美国教育界对“坚毅”(Grit)的热度关注,这个词来源于宾夕法尼亚大学心理学教授Angela Duckworth的演讲。
“向着长期的目标,坚持自己的激情,即便历经失败,依然能够坚持不懈地努力下去,这种品质就叫做坚毅”这是Angela Duckworth教授对坚毅的定义。从2005年起,Angela Duckworth一直致力于研究性格对于成功起到的作用。她对数以千计的高中生进行了调研,并跟随西点军校、全国拼字比赛冠军、国内一流大学等进行观察和分析,她发现:无论在何种情况下,比起智力、学习成绩或者长相,坚毅是最为可靠的预示成功的指标。
从不做到做,是从0到1,放在现在,对孩子来说已经不难了。他们几乎不畏惧尝试,这点在美国孩子身上表现得特别明显,他们整天都将“Nothing is impossible”,“You never know if you never try”挂在嘴边,听起来一副很自信很霸气的样子。但如果尝试几次都不行呢?
这时就需要从1到100的坚毅品质了,这好比在地上挖个小坑容易,但要一直挖到有水,得磨得熬了。就像视频中的妈妈,第一次说“试一试”是帮女儿从0走到1,而历经困难后的N个“再试一试”才帮助女儿学会了坚毅,从1走到了100。
我不知道多少人有过这样的经历,当学习、工作中遇到困难时,会私下一次一次修改方案,最后就算熬得两眼红肿也要装作一副举重若轻的样子,享受着别人对自己“聪明、高效”的称赞,反正我是有过的。因为人们对智商的关注往往是最高的,都希望被别人看做聪明人。这个意识本身并没错,问题是过多的关注会让孩子误以为这是他能否成功的唯一因素。而事实上,智商是与生俱来的,而坚毅是每个人都可以开发的,父母和学校都还有很多空间,这将有助于孩子将来在任何领域获得成功。
小S有句话很有意思“连身材都不能控制的女人,也控制不了自己的人生。”同理,不能控制自己情绪的父母,也培养不出一名心绪良好的孩子。
短片中,即使母亲已经难过得掉下眼泪,也不肯把低落的情绪带给女儿,依然积极鼓励她。其实,在锻炼坚毅的路途上,一定会面对失败,失败也一定会带来许多负面情绪——焦虑、悲哀、愤怒、苦闷。父母此时不要责备,首先得控制住自己的情绪,然后再帮孩子处理这些情绪,告诉他失败也有积极意义,它是成功的一个步骤。
Angela Duckworth教授提出了一系列帮助孩子塑造坚毅性格的方法,包括:
1. 把挑战摆在孩子的面前
2. 不要在感觉糟糕的时刻结束
3. 适时必需的推动
4. 拥抱无聊和沮丧
5. 分享父母的失败经历
这里我不想深入讨论怎么对孩子使用这些方法、技巧,这些点,更该用来提醒我们自己,因为“身教”永远比“言传”好。比如你买了健身卡、健身衣,向所有的人宣布“开始减肥计划”,但是不是只坚持了半个月?当你遭遇工作、生活的困境,是否能调整消极情绪?一次成功的“身教”能给孩子深刻印象,而一次放弃也足以抵消以往数十次对孩子的谆谆教诲。就像短片中的泰国母亲,她的人物原型知识水平并不高,对孩子的教育就是在生活点滴中“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这也许是最高境界。
很喜欢这个小豆芽视频,附上它的姐妹篇.
【作者简介】六岁男孩的妈妈,七年外企白领,现居美国达拉斯,微信号:potatoyolan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