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越来越炎热,以至于都没什么心思做事情了,摇着扇子对窗发呆。索性今天就来聊聊扇子好了。
扇子在我国已有3000多年历史,古代别称“摇风”、“凉友”。
《尔雅》里有"以苇曰扇。"这可能是扇子最初的材质。人们将苇草编织缠绕,密密的以扇柄为依托,扇骨为中心,十字成结,编成手掌的形状,动摇上下,徐徐生风。
这种最初的扇子,可以像手掌,也可以如团叶,如圆荷,不比后来的折扇,可以折起来束成一束;也不比女士专用的"绢扇",雪白的扇面上绘几点桃花,可成美人遮面之景。
到隋唐时期,羽扇和纨扇方逐渐流向民间,宋以后,折扇才变得盛兴。最早的关于折扇的史料见于宋代的壁画、造像石和漆盒上。
折扇折后轻巧,展后舒雅,材料之外,扇面又大有可为,舞文弄墨的功夫全可施展。
传到中国之后得到极大的发扬,书画名家和扇骨工匠将扇子制作发扬到了一种很极致的状态,从大小、工艺、材质上都非常考究。
一把扇子从扇骨到扇面可能涉及有十几种工艺,基本上能用于器物的中国传统手工艺都可以在扇骨上体现。
扇骨,即折扇拆掉扇面之后的部分。
从折扇的制作工艺和形态上,可以将其分为南派和北派。南派又可以细分为南京、上海、杭州、广州、浙江、四川等诸多地方派别。
南方气候湿润,利于竹类植物的生长,并且由于竹子的纤维长、韧性好、容易取材,因此南方使用竹子制作折扇的占据绝大多数。
竹刻扇骨,也称扇骨竹刻。
是一种汉族传统雕刻艺术品,大约起源于明朝时期的江南地区,分为金陵派和嘉定派。是在折扇的竹质扇骨上,用各种雕刻手法进行的工艺制作,扇骨的雕刻主要集中在玉竹上,在扇骨的装饰中,用尽了不同门类的雕刻工艺。
扇骨是以档来划分的。一般分为九档、十一档、十二档、十三档、十四档、十六档、十八档、二十档、二十二档、二十四档、三十档乃至四十档不等。
九档、十一档扇均为日式扇(讲究用紫檀、象牙等名贵材质制骨),在清末民国年间十分流行,尤其受到文人的青睐。
十二、十三、十四档扇骨较少见。它们流行于明末清初。十八档扇则是在1949年以后才流行起来。
竹子韧性很好,收缩性适中,意象清静、素雅,与中国文人贴合最为紧密,所以成为文人扇的最多选材。
书画圈里自古有"一把扇子三尺画"之说。
意思是说,与扇子相同大小平尺的画,画如果卖一块大洋,扇面就要三块大洋。"可能是因为扇子在方寸间的表现更为精致、复杂、完善。
扇子发展到这个阶段,绝对可以说是扇文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