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玩具被损坏,妈妈的做法惊呆在场所有人

2016年07月26日 纽诺亲亲袋鼠国际早教


        【孩子之间抢玩具实在是太常见了,万一将对方孩子的玩具抢坏了作为父母的你如何处理呢?中国家长的一般做法当然是:被损坏方不好意思叫赔,损坏方也觉得好像没必要小题大做吧?看下面这位妈妈的处理方式,相信对你有极大的启发!】




正文

        一天上午,我们一行10个大人、5个孩子一起去海边捡贝壳、挖螃蟹。玩着玩着,小男孩儿丁丁突然去抓小森水桶里的皮皮虾,小森自然不让,丁丁接着双手拉住了小森的水桶……丁丁妈妈上来阻止,也没能把冲突降级:小桶的拎手掉了,桶里的小鱼、小虾、贝壳散落一地,小森和丁丁同时大哭……


        接下来当然是双方父母各自安慰孩子,丁丁妈妈说不能抢,去说对不起之类,小森爸爸也迅速将散落的鱼虾重新放到桶里试图安抚情绪,只是桶已损坏无法复原....




        几分钟后2个小孩子都平静下来,小森的妈妈,蹲下来问小森:“丁丁来道歉了,你要不要原谅他?”

        小森想了想,说:“我要我的小桶,黄色小桶。”

        妈妈说:“可是,它已坏了。”

        小森眼圈又红了:“丁丁赔我一个。”

        小森的表达很清晰:要丁丁赔她一个一模一样的桶。


        正常情况下,大部分家长都会打圆场,哄哄自己家孩子,要么骗孩子回头再买,要么就找个别的玩具转移注意力。让我们大跌眼镜的是,小森妈妈把女儿的意见重复了一遍:“你想让丁丁买一个一模一样的小桶给你,对吗?”

        小森点点头。

        妈妈又问:“买回来你就原谅丁丁了,对吗?”

        小森答:“嗯。”

        小森的妈妈站起来,跟丁丁以及丁丁妈妈说:“这小桶是刚来那天在一个小超市买的,我们去看看还有没有卖的吧。”在场的所有人,都觉得小森妈妈有些小题大作,小孩子嘛,哄哄就不哭闹了。重要的是,一个小桶也就十块八块的,竟然真拉得下面子让赔。

小森和妈妈提出了这样的要求,丁丁妈妈只好带着丁丁一起,去了那家小超市,买回个一模一样的小桶。

        接下来,小朋友还是玩得很开心,但小森妈妈和丁丁妈妈之间的气氛有些微妙。




        吃晚饭时,我们先到餐馆,小森一家来了之后直接走向我们这一桌。

        到了丁丁面前,小森举着一个大大的海螺说:“丁丁,送给你。”

        小森的妈妈笑着说:“今天你和小森抢东西,大胆承认了错误,还赔给小森新水桶,是个有担当、敢认错的男子汉。以后你和小森还是好朋友,对不对?”


        丁丁开心地接过了海螺。那个海螺的金钱价值,远远超过一只小水桶的。回去的路上,小森的妈妈主动和我们聊起这件小事,说她在法国时,法国妈妈的处理方法都和她一样,原因有二:


        第一:小朋友一起玩,发生物品的损坏,就不是简单道歉可以解决。孩子的世界,没有价值的高低,只有喜爱与否;赔偿,可以让损坏别人玩具的孩子学会承担,让被损坏玩具的孩子学会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保护自己的权益。


        第二:事情处理完毕,我们引导小森购买或者从自己的玩具里选一个送给丁丁,这让小森学会了原谅和分享,让丁丁品尝到了承担责任之后的鼓励。以后,小森会更愿意选择原谅,丁丁也渐渐学会直面错误,也明白不是所有的对不起都可以换来没关系。




听完这些,我陷入沉默

        我们总在有意无意的用成人的价值观去衡量和决定孩子的世界,玩具对孩子而言没有金钱层面的价值,只有自己喜爱是否,而成人潜意识里没有这么认为。假如你家孩子损坏的是别人几十万块的东西,你好意思不赔吗?而对于受损方,你能淡定的说算了吗?当双方父母都选择“没关系”时,给受委屈的孩子传递的是“你的情绪不重要,你的东西也不重要”,给无意识搞破坏的孩子传递的是“你的行为可以被原谅,妈妈可以帮你摆平一切事”。


        时间长了,前者慢慢失去表达自己内心的能力,后者学会了逃避责任。而表达自我和承担责任有多重要,每位妈妈都清楚。



        有些读者可能会有疑问,如果碰到不愿意赔的妈妈怎么办?由于工作原因我接触了成千上万的父母,每个人都不一样,价值观相差巨大。我只能说,如果读完这个故事给你启发,当有一天你的孩子损坏了他人物件时,能主动提出赔偿就很好了,不关乎这个物件本身的价值,你的赔偿行为正在影响着孩子价值观的,如果作为物品受损方同时孩子明确要求需要对方赔偿时你尽管可以“厚脸皮”地提出赔偿要求,如果遇到实在不愿意赔偿或者觉得小题大做的父母你也可以一笑置之(还有一部分父母在极不情愿的情况下赔了但觉得你恶心),他们的孩子,作为外人的我们能起到的作用始终是微乎其微的。


        还有一些父母肯定会认为这样类似的事情就是小题大做,一次两次能有这么严重的影响吗!自己也是被父母这么教育过来的,现在不一样生活舒适、拿着高薪、人格健全?我经常收到这样的留言,其实这类父母他们大部分都也是比较注重教育,例如经常将博爱、分享、友善等等挂在嘴上并不断传达给孩子,只不过到了细节处理和真正实施的时候就显得比较随便罢了。现在我觉得真正牛逼的父母(包括其他社会角色)不是现在有多牛逼,而是每过一段时间他们都比之前的自己更好,他们不断吸收自己认为好的新观点,颠覆自己的固有认知,哪怕是各种打脸也丝毫不觉得丢人,而不是为了那一丁丁可怜的自尊非要跟别人争个面红耳赤。


长按识别二维码更多精彩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