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患同在一个屋檐下【分析与评论】【2016年第3期】

2016年07月29日 英国医学杂志中文版


点击标题下「蓝色微信名」可快速关注


李丹麑 译

中华医学会学术会务部

2015年11月19日至12月3日的每周四晚九点,Doctor in the House节目在BBC一台播出。


"要是医生有更多的时间与患者相处就好了——患者得到更细致的治疗,医生获得更强烈的成就感。"这是真理还是误区?全科医生Rangan Chatterjee暂停了每天只留给每位患者10分钟的预约门诊,打算亲身验证这个设想:他参与BBC的Doctor in the House节目录制,每天和患者住在一起。


第一集有两个主角,一位是名叫Pratiksh的中年女性,罹患肥胖症、焦虑症及其他病症,长期依靠大量非处方药物控制病情;而另一位主角,也就是她的爱人Sandeep则服用3种降糖药物控制自己的2型糖尿病,但效果不太理想。第二集的主人公是位举重运动员,长期服用阿片类处方药物治疗腰背痛,结果导致身体变形,一同出镜的还有他患湿疹的小儿子。


在节目里接待患者的时间远远超过了门诊10分钟,Chatterjee医生能否证明设想的真实性?不过,增加的相处时间似乎都用在更繁琐的检测上了。


某些检测令人咋舌——凭皮质醇测试鉴定精神压力,真的有效吗?靠扫描检测内脏脂肪型肥胖,真的管用吗?



尽管如此,"高大上"风格的检测还是给出了明确结论,那就是许多病症都和患者自身不良生活方式息息相关。诊断过程中还出现了罕见的场景:在医患双方谈到阿片类处方药成瘾是否直接导致身体变形时,尽管对该敏感话题心有芥蒂,但都能克服障碍,坐下来一起探讨。而现实生活里,患者很少从主治医生处获得相应的心理辅导,也就没认识到错误观念或消极想法对身体康复毫无裨益。如果上述一幕能够带来问诊形式的变革,那恰恰是这个节目的意义所在。


Chatterjee的某些解释也许危言耸听,但计划通过"刺激"患者促使其自发改变生活方式,达到控制肥胖、糖尿病和湿疹等病症的目的。他的主张也得到很多收看该节目的医生们的认可。只不过在诊治第二集男主人公小儿子的湿疹时,Chatterjee的疗法是家长式的,甚至是极端的。


例如禁止小男孩儿吃小麦类食物和乳制品,同时要求孩子妈妈更换家里的洗衣粉,拿走为孩子准备好的床上用品,并收起他的玩具。这一系列的措施会让家长感到困惑,搞不清楚究竟是哪个原因让儿子得了湿疹。


类似的,给第一集里想控制糖尿病和肥胖症的夫妇制定空腹或极度排斥糖分的食谱也很激进。"魔鬼饮食"再结合运动,Pratiksha和Sandeep体重直线下降。另外在减少药物的情况下,Sandeep的糖化血红蛋白也控制得不错。一切看起来都很理想,但人们不禁发问:这样的治疗能持续吗?


人们的问题还延伸到了节目以外:参与录制节目的家庭能够在医生的影响下更好地识别和控制不良生活习惯吗?他们学会理性看待病情了吗?最后病情会好起来吗?电视机前的观众是否也得到启迪,自发改进生活方式呢?


其实很多人都清楚自己的饮食不健康、运动不达标。问题在于BBC通过聚焦个例,就能唤起全体民众的意识吗?如何让健康方式成为人们衣食起居必然的选择?在当下这个越来越关注医疗的社会里,医生乃至整个医疗系统又如何避免过度检查以及过度治疗?


医患同在屋檐下,解答过去的迷思,却留给我们更多新的思考。


BMJ 2015;351:h6325 doi: 10.1136/bmj.h6325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