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债20年!蒙城1976奥运的那些吐槽事,全在这里了!

2016年08月01日 加拿大蒙特利尔蒙城汇网



在里约奥运之年,蒙特利尔正在举办声势浩大的海报、图片展,纪念奥运会的同时,也在感恩一届奥运会让这座城市华丽转身。



1976年蒙特利尔奥运会,东道主加拿大最终仅获得5枚银牌和6枚铜牌,成为夏季奥运会有史以来唯一一个没有获得过金牌的东道国。

  

奥运轨迹首到加拿大

  

在北美大陆,共有4座城市曾经举办过夏季奥运会,分别是圣路易斯洛杉矶(2届)、亚特兰大以及蒙特利尔

  

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被认为创造了奥运会新的商业模式,让奥运会从此成为最赚钱的“香饽饽”,申办活动日渐白热化;而在洛杉矶奥运会举行前8年的蒙特利尔奥运会则被很多人视为奥运会运营的反面教材,认为其场馆建设耗资巨大,活动结束后经营不善,影响举办城市的经济发展,甚至在蒙特利尔当地,“奥运还债20年”的说法相当盛行。

  

带着问题与好奇,记者一行探访了蒙特利尔奥运会主会场。

  

定居蒙特利尔十年之久的华人李志荣告诉记者,蒙特利尔对奥运会情有独钟,“自1940年起就多次申办奥运会,1976年申办成功,与该市的两个诱人的口号有关:一是蒙特利尔奥运会将免费招待各代表团的食宿,另一是蒙特利尔市将自筹资金办一届最俭朴最完美的奥运会。”

  

事实上,在那个年代,蒙特利尔市长让·德拉皮奥为了获得市民的支持,还承诺了很多,特别是关于奥运经济蓝图的描绘以及很多名言语录。



  

“赤字市长”笑料不少

  

有意思的是,当地人至今仍然清晰地记得市长让·德拉皮奥说过的一句话——“一个城市拥有赤字,就像男人有了孩子一样”。他本意是想说,“赤字”是不可能发生的。

  

但是,这句名言也成为蒙特利尔的“笑料”,“赤字”拖累了蒙特利尔20多年,直到1992年当地才算还清债务。

  

由于遭到了非洲国家和地区的抵制,蒙特利尔奥运会规模远逊于上一届,最后参赛的有92个国家和地区,共产生613枚金牌。那一届奥林匹克火焰传递采取了与以往不同的做法,火种于奥林匹亚点燃,传到雅典后,利用卫星传到加拿大首都渥太华,随后进行火炬接力跑,把火种传递到蒙特利尔,最后由一对少年男女共同点燃主体育场奥林匹克火焰,这是奥运史上唯一一次由两人共同执行这一光荣的使命。

  

奥运令市民爱上运动

  

在蒙特利尔城市周边展开探访骑行,总体感觉是主干道相当糟糕,显然是年久失修造成的,原因则是经济不景气,没有钱搞这些工程。

  

“蒙特利尔的自行车绿道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路面宽敞、绿树如荫,空气清新,非常适合城市骑行。不过,和洛杉矶、多伦多一样,红灯太多成为交通障碍。”广州梦骑行队队长龙辉表示。

  

蒙特利尔奥运会开幕前,这座城市的体育氛围还不浓,体育产业尚未成行;如今,不管是奥运会主会场外侧的成片网球场,还是海滩边,体育运动早已融入了人们的生活。“我的两个孩子都在课余时间接受专业的体育训练,因为他们的队友都有体育专长,运动已经成为最好的社交平台,”李志荣告诉记者,“蒙特利尔每年有一半时间是冬天,户外运动时间不够,到了夏季,大家就疯狂地跑到户外开展各种体育运动。”

  

从这个意义上讲,奥运会改变了蒙特利尔,虽然过去20多年因为赤字,让市民承受了巨大的精神压力。但现在,一切都归于平静,运动成了市民的生活方式,蒙特利尔市民开始感恩奥运给这座城市带来的巨大变化。

  

【回顾】1976年蒙特利尔奥运会

  

主要场馆:加拿大蒙特利尔奥林匹克体育场

  

参赛国家和地区:92个

参赛选手:6084人

比赛项目:21个大项

产生金牌:613枚


不过呢,1976 年奥运会也给蒙特利尔留下了场馆,加拿大广播公司的 Kamila Hinkson 归纳了当年奥运留下的建筑 “遗产”:


奥林匹克体育场 (Olympic Stadium)


本(截至到1976年8月):7.954亿加元,加入通货膨胀因素,相当于2016年的 33亿加元。


建设:1974年4月 – 1976年7月(不包括塔和顶部,后两者在1987年完成)。


特点:体育馆目前有56,000个固定座位,但在1976年开幕式上曾接纳73000名观众。


奥运赛事承办:开幕式、闭幕式、马术、田径、足球。


历史小回顾:在1975年5月,建筑工人一度罢工,直到10月26日才复工,当时组织者曾担心奥运会能否准时开幕。


奥运后用途 :1977年 至2004年间举办蒙特利尔博览会,6次举办加拿大橄榄球联盟Grey Cup 大赛,曾举办过棒球、足球比赛,以及音乐会。


去年接待参观者达589,000人次。


自行车馆  (Velodrome)

© City of Montreal archives


成本(截至到1976年8月):8650万加元,相当于2016年的3.6亿加元。


建设:1973年8月 –  1976年4月。


奥运赛事承办:场地自行车、柔道。


历史小回顾:馆顶天窗使用的建筑材料曾引起争议,批评者认为有易燃性,最后设计师不得不对一些塑料材料进行测试,以缓解有关的担心。


奥运后用途: 1992年,正式改建为蒙特利尔生态馆 (Montreal Biodome),供人们参观。


奥运村(Olympic Village)

© Montreal Olympics official report


成本(截至到1976年8月): 8500万, 相当于2016年的3.54亿加元。


建设周期:1974年11月 –  1976年6月。


特点:奥运村含两座金字塔形状的19层建筑物,总统有980套公寓,露台环绕整个建筑物。1976年绝大多数运动员都被安置在奥运村。


历史小回顾:当年为了保安起见,整个奥运村全部由高铁丝网包围。


奥运后用途:出租用公寓楼,目前由CAPREIT管理,租金范围从 825加元/月(单间)到 2,235加元/月(三居室)。


克劳德 – 罗比拉德中心

© City of Montreal Archives


成本(截至到1976年8月): 5780万加元,相当于2016年的2.41亿加元。


建设周期:1974年10月 – 1976年5月。


特点:拥有奥运会规格的游泳池,冰球和橄榄球训练场地,带有天然草皮的橄榄球场。


承办奥运赛事:手球、水球。


历史小回顾:原来的预算为 1500万加元,以蒙特利尔公园部门的第一任主任克劳德罗比拉德命名。


奥运后用途:公共体育活动中心。


本文综合整理自广州日报、加广中文(作者赵黎、www.rcinet.ca、微信ID:radio-canada)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