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天,Jon Keith到温州一所高中的泳池去游泳,负责管理泳池的学生执意要本来是光头的他带泳帽,理由是学校有规定,担心头发掉落堵塞排水通道。尽管Jon Keith强调自己一根儿头发也没有(这也是看得见的事实……),可是那名学生却说这是规矩,必须要带。
这件事情之后,Jon Keith思考了中西方的教育模式,列出了美国高中教育理念的优势:
交流、批判性思维、创造性、合作、文化意识、计算机能力和领导力。WAnet称这几点为“6 C+领导力”。管理泳池的高中学生所受的教育是遵守规则,但是缺少思考。尽管中国学生守规则、做事专注、很勤奋,但是很明显缺少了“6 C+领导力”的能力。很多研究都表明,掌握了“6 C+领导力”的学生,更有可能在21世纪胜出。
那么,在美国教会高中学习的国际生面临着怎样的发展机会?Jon Keith相信,国际生尤其是中国学生,已经掌握了自己国家的文化和教育,去美国学习之后再拥有“6 C+领导力”,最终即使回到自己的国家也能有所作为。融合两种文化和教育显然比拥有单一的文化和教育强。
培养青少年独立是美国家长和老师的一项教育目标。不论是在课堂还是在生活中,美国青少年都尽量自己拿主意。然而,中国教育强调课本知识的学习,背书和考试才是正事。所以,学生大部分的日常和生活中的决定都靠父母来做。暑假安排得满满的都是ACT和AST的辅导班。因为担心占用学习时间,一般中国教育也不鼓励学生参加太多课外活动。如果父母打算将孩子送到美国读书,一般也都是父母挑选学校,目标一定是美国最有名的大学,比如哈佛、耶鲁和斯坦福,名气稍低一些的学校都不考虑。所以,中国青少年承受了非常大的压力。
美国教育提倡发展学生的社交技能、学习主动性和自信。但是由于中国学生的大部分决定都父母来做的,所以在开始做这件事情的时候总是会缺少自信。虽说讲第二语言会使人感到不自信,但是另一方面,中国学生其实并没有做好说服别人的准备或者说不擅长去说服别人。很多学校并没有教给学生在公众场合演讲的自信,以及怎样用自己的想法和意见去说服别人。很多中国青少年回答我提出的问题时,总是用“Maybe”开头,好像ta本身对自己的意见就不自信。相反,美国高中和暑假项目最喜欢做的一件事就是给学生注入足够的自信。我最高兴的事情就是看到中国学生大声的说出自己的想法,给人一种“我很重要”“我有好主意像个你们分享”的感觉。我最希望看到的就是这种情形。
当然,学生熟悉了自己所在的文化,自然会更有自信。最近,我做了一个实验,看中国学生跨文化体验的可能性以及对多样化的接触。我站在上海一家特别热闹的商场外面,面前走过了差不过700多个中国人之后才看到了一张不是亚洲人的面孔;第二次,我又数了大概500个人,才有一张美国面孔出现。这个结论可能没有那么科学,但是中国青少年成长环境的文化多样性较低,影响了中国学生应对不同人种和文化的能力。美国宗教高中和社区的多样性正是中国青少年所需要的。
了解不同文化的人们的生活,最好的方式就是进入到他们的世界。只有坐过中国的电梯或者地铁,才能明白在中国人和人的距离感是怎样的;只有和中国人吃过一次晚饭,才明白不同文化表达尊敬的方式。中国学生只有在美国生活之后,才能产生文化意识,继而增强对这个世界的理解力。
而具体到怎样融入美国文化,最好的莫过于住在美国当地的寄宿家庭中。很多中国青少年都是独生子女,协作、分享、为他人着想的意识稍弱一些。有的学生社交能力也比较差。还有一些学生的父母工作过于繁忙,缺少了家庭的温暖和关爱。
住在美国寄宿家庭,每天和美国家人一起吃饭,讨论当天的活动和世界各地发生的事情;接受寄宿家庭的观念;住家父母监督和指导学习,对于中国学生的融入,都是非常有益的体验。生活在一个活跃的寄宿家庭,不仅能快速的提高英语使用能力,还能发展各种社交能力,增长自信。每天和寄宿家庭的父母、兄弟姐妹接触,对于留美的中国学生而言,是很重要的成长经历。
我也很乐意看到中国学生意识到自己的创造性。他们不再局限于单向思维,通过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中国学生开始利用想象力解决问题。他们接受了“跳出现有思维框架”解决问题的教育。
那么道德和价值观的教育呢?在这方面,大多是父母影响孩子。不过,学校也会强化一些价值观念。宗教学校在价值观念的传输方面,更是具有优势。良好正面的价值观能将学生培养为坚强、懂得尊重、自信、有合作精神、 能够影响他人的人。
美国高中生原创翻译,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