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年复工、开学在即,相信不管是家长还是孩子,都通过春节假期的休整重新抖擞了精神,打算在新的一年里劳有所得,学有所获。
那么今天,星小编为您盘点过去一年国内重磅教育政策,希望能在帮助孩子教育的选择上提供帮助和参考。
1
30省出台高考改革方案
2014年9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旨在打破长期以来被诟病的唯分数论、一考定终身的高考考试招生制度。
《意见》提出,考生总成绩由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3个科目成绩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3个科目成绩组成。外语每年两考,选最高分计入总成绩。
方案的导向很明显,给予学生课程选择的空间和自由,鼓励学生遵从兴趣及未来职业规划选择科目。另外录取机制上,除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成绩外,综合素质评价也是重要参考。这一年,浙江、上海被作为试点地区,开始实行新高考改革方案。
两年后的2016年,其他省份陆续出台高考改革方案,至12月底云南省发布时间表,出台方案的有30个省份。各省方案与浙江、上海一样,采用“3+3”模式,英语每年两考,启动时间集中在2017年至2019年。其中北京、湖南、海南、江西、山东、天津等6省份将从2017年秋季入学的高一年级学生开始。
新高考给初高中带来巨大的改变。为适应6选3或7选3的选考模式,高中普遍面临选课走班制的教学改革。可自由选择的前提下,学生有多达20种的课程组合,这对学校的教务管理带来很大挑战。据了解,除了早在2009、2010年就开始实施选课走班的一些名校已经探索出一套成熟的走班制度外,大多数学校仍然处于不知所措的状态。这么多种课程选择,但学校功能教室紧缺,学科老师不够,学生自主能力弱不知道怎么选课等等问题都成为学生自由选课的障碍。真正走起来并不容易。
新高考的另一个变化是,合并录取批次。已实施地浙江出台的填报志愿方案是按照专业填报,每个学生可选80个专业。这对学生和家长来说又是一个巨大的选择难题。
2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发布
2016年9月13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发布。
学生的核心素养被提出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3个基本方面,综合表现在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自我管理等18个基本点。
此次发布的核心素养是对素质教育内涵的具体阐述。围绕核心素养,不少地方组织研讨会,讨论如何在学校落地。一个共识是,学校课程是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载体,课堂教学模式也被提出要更注重从问题出发,基于问题或跨学科的项目式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具体问题情境下通过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究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
2016年学校的大小讨论会上,课程设计、课堂教学改革都是重要议题。基于核心素养,很多学校将课程的融合与统整作为重心。开发丰富校本课程的同时,也压缩重复课程内容,在学生的有限时间里,提供更有价值内涵的课程选择。另外,项目式学习方式也几乎是学校普遍认可并力图推行的方式。翻转课堂在去年一年同样被多次提及,做得好的学校普遍特点是擅于运用信息化技术,为教学的各个环节提供辅助。
核心素养的提出对学校老师的课程设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变仍然很大程度要依赖信息技术的辅助。学校的教育信息化进入普及阶段,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但在重构教学上还有可再深入的空间。一个普遍的问题是,随着单类产品进校越来越多,学校既面临选择的麻烦,也在使用后期发现过于混乱,教学数据难以打通,同时也担忧信息安全。对进校的信息化产品方来说,要思考的是如何适应学校的这种变化,提供更能满足学校课程改革需求的体系化产品。
3
中小学研学旅行意见颁布,鼓励体验式学习
2016年12月19日,教育部发布《教育部等11部门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
《意见》指出,研学旅行重在让学生学会生存生活、动手动脑,在研学旅行与人相处过程中学会做人做事。
《意见》提出,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中,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统筹考虑。同时加强研学旅行基地建设,根据研学旅行育人目标遴选建设一批安全适宜的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基地,以基地为依托,积极推动资源共享和区域合作,打造一批示范性研学旅行精品路线。
课程体系上,《意见》指出,学校要根据学段特点和地域特色,逐步建立小学阶段以乡土乡情为主、初中阶段以县情市情为主、高中阶段以省情国情为主的研学旅行活动课程体系。
研学旅行重在强调学生在体验和实践中学习,可作为学校课程拓展的一个多元方向。从核心素养的角度来看,它不失为一种很好的培养方式。
不过若要真正在学校很好落地还是要看研学基地的建设情况及学校的安全预案,还有课程设计是否合理。与游学类问题类似,安全问题是绑住学校的最大绳索。这点需要各地教育部门的配合和支持。
4
家庭教育五年规划,要求专业化
2016年,九个国家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指导推进家庭教育的五年规划2016-2020》。
家庭教育被纳入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此次发布的家庭教育五年规划提出强化社区家庭教育服务功能,依托城乡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城乡社区教育机构、儿童之家、青少年宫、儿童活动中心等,普遍建立家长学校或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站点,城市社区达到90%,农村社区(村)达到80%。在中小学、幼儿园、中等职业学校建立家长学校,城市学校建校率达到90%,农村学校达到80%。
为提升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专业化水平,规划要求发展壮大家庭教育专职工作者队伍、专家队伍、志愿者队伍。在50%的城市社区和有条件的农村社区(村)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站点引入专业社会工作者,指导鼓励相关社会组织为儿童和家庭提供常态化、规范化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
不过,针对规划中提出的一些目标,民进中央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朱永新曾在“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上提出过质疑,他认为目前国内家庭教育的基础非常薄弱,设立在城市建立学校或者家庭教育的指导服务站点达到90%、农村社区达到80%的目标不太现实。而在50%的城区和有条件的农村社区家庭服务站引入专业的社会工作者,也很难做到。专业人力资源的缺乏也无力支撑在90%的城市、80%农村学校普遍建立家长学校。
5
国务院通过《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2016年的年底,国务院第159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以下简称为《规划》)。
在12月30日举行的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教育部副部长李晓红从《规划》出台的基本背景、编制的基本情况、主要内容、解决人才供需矛盾的措施、促进教育公平的措施、师德师风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政策解读。
《规划》就学校培养的人才与社会需求存在脱离情况提出三大调整措施:
加快高等教育结构调整。要推动一部分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不要全部办成综合性同质化的学校,这个应用型是面向社会需求的、面向各行业的,现在全国有约200所高校在进行这方面的试点。
加强职业教育。中职和高职是面向社会、面向人人的教育,我国将积极推动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加快培养社会急需的技术技能人才。
深化课程教学改革。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特别是专业教育要与自己学校的特色相结合,这在规划中有相应的表述。
促进教育公平是《规划》提到的十三五重点任务之一。针对教育公平《规划》提出三个关键词:保基本、补短板、促公平。
保证基本公共服务教育系全覆盖,重点是义务教育。规划一个约束性目标是义务教育巩固率,2015年是93%,2020年要到95%,这一定要靠各种政策来保的。
补齐三个短板。一是补区域不平衡的短板,重点是补中西部、贫困地区、革命老区、民族和边远地区这些短板,一定要缩小中西部边远地区包括民族地区与东部发达地区的差距。建设一些标准化的学校;二是补齐农村地区的教育短板,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投入,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解决乡村教师留不住等问题;三是补教育体系当中的短板,特别是针对高中阶段教育尚未普及,学前教育入学率偏低的问题,采取措施加快发展。
精准扶助困难群体。一是保障贫困的困难群体的孩子们有受教育的权利。二是面向残疾儿童、办好特殊教育。三是要解决好社会关心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和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要把这些精准扶贫落实到位。
星小编说
可以看到,16年国家出台的几则教育政策都旨在通过政策面的改革和优化,使得初高中课程设置往灵活化、个性化、精品化方向进步,家庭教育朝专业化演进,教育公平向普及化前进,最终都是为了使孩子的综合素质得到全方位的发展,值得肯定。
随着教育市场的开放,教育资源的丰富,教育行业也将愈发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景象。星小编想说,伴随着国家层面的政策相继更新出台,作为教育活动实际参与者的众多学生和家长,也应当及时关注大势趋向,并结合孩子的具体情况做出最优的选择。
该文由星腾科国际教育编撰,部分引用内容节选自芥末堆网(http://www.jiemodui.com/N/63379.html)
往期推荐
他们将用最美国的方式,陪伴你度过申请前的学习生涯......
连续三年,被哈佛、芝加哥、耶鲁录取,对我们来说也只是结果而已......
冬天就要来了夏校还会远吗,申请夏校你准备好了吗......
春天就要来了夏校还会远吗,申请夏校你准备好了吗......